|
保險+期貨 農戶嘗甜頭棉花、白糖、天然橡膠等價格或收入保險登場,2017年試點項目79個 保險+期貨 農戶嘗甜頭(經濟聚焦) 本報記者 曲哲涵 制圖:李姿閱 核心閱讀 “保險+期貨”模式2015年首次出現并迅速推廣,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嘗到了甜頭。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如今“保險+期貨”有哪些應用,產生了怎樣的效果,未來的發展預期又如何?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雞蛋價格跌跌不休,保險撐腰處亂不驚 不久前,國內首單由地方財政補貼保費的政策性農產品(雞蛋)“保險+期貨”項目,獲得了2017年青島市金融創新獎一等獎。雖然這只是個地方獎項,但對當地的養殖戶來說,分量可不一般。 該項目2016年推出。養殖戶向中國人保青島分公司投保價格保險,保費由政府補貼60%,農戶自付40%。在雞蛋上市流通期間,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養殖戶可以獲得保險公司賠付;而高于這個價格賣出的雞蛋,盈利全部歸農戶所有。同時,保險公司在銀河德睿通過購買雞蛋場外期權進行風險對沖,銀河德睿再通過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的雞蛋期貨市場化解雞蛋價格下跌風險,相當于再保險,不會因大規模出險造成“賠破”。 今年以來,國內雞蛋價格跌跌不休,很多養殖戶無奈退場,而有保險“撐腰”的全都處亂不驚。 “5月份,我們總收入達到了300多萬元,如果沒保險,就要虧300多萬元,跟別人比,里外里‘賺’了600多萬元。”青島平度市陳氏兄弟養殖基地總經理陳錫佐說。 跟平度市的雞蛋養殖戶一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戶嘗到了“保險+期貨”的甜頭。 2015年,大商所在場外期權試點的基礎上首創“保險+期貨”模式,引起廣泛關注。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各保險公司、期貨公司和地方政府積極響應。 到2017年,大商所試點項目達到32個,覆蓋了7個省區,8家保險公司聯合25家期貨公司為70.8萬噸玉米和11.5萬噸大豆提供了保險保障。“保險+期貨”模式迅速復制推廣,棉花、白糖、天然橡膠等價格或收入保險在全國紛紛登場。 據介紹,國內三大商品期貨交易所(大商期貨、浙商期貨、上海期貨交易所)在2017年共開展了79個試點項目,總試點規模80萬噸,交易所的補貼額度也達到1.3億元。 分散風險,各方受益 專家指出,在“保險+期貨”模式中,一是利用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把期貨價格作為保險產品的目標價格和理賠依據;二是利用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功能,為投保的種植、養殖產品分散價格下跌的風險。 具體而言,就是保險公司基于期貨市場上相應的農產品期貨價格開發農產品價格險;農戶或者合作社等涉農主體通過購買保險公司的農產品價格險規避價格下跌風險;保險公司通過購買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子公司的場外期權產品,進行再保險,以對沖農產品價格下降可能帶來的賠付風險;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通過期貨市場進行相應的風險對沖操作,進一步分散風險。“最終形成風險分散、各方受益的閉環。”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說。 今年11月以來,大商所支持的32個試點項目陸續進入賠付階段。截至目前,已有5個價格險和1個收入險運行完畢并發生賠付。 “保險+期貨”實現多方共贏: 農戶受益——比如,截至11月9日,永安期貨、人保財險和吉林云天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大豆“保險+期貨”,1.3萬噸大豆現貨共獲賠83萬元。在這個項目中,龍頭企業吉林云天化幫農戶解決種子、種植技術和銷售難題;保險、期貨手段化解了作物價格下跌風險,使農戶有機會獲得更高的銷售收益。 在很多地方,由于收入保底,參保農戶還可以將保單拿去銀行進行質押貸款,融資難迎刃而解。目前中國人保已經與在國內農村網點最多的郵儲銀行開展了此項合作。 企業受益——中華財險遼寧分公司農險部總經理助理金鑫認為,“保險+期貨”模式,可以使保險公司以創新的方式集合和分散風險。 產業受益——太平洋產險糖料蔗目標價格保險自2016年1月份在廣西試點以來,共承保糖料蔗40.44萬畝。公司農險事業部總經理陳元良認為,與傳統撒胡椒面的直補方式相比,目標價格保險更能將補貼資金落實到農業生產者,能更好地引導農業生產。“另外,目標價格保險可以防止價格大起大落給行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保險+期貨’模式是傳統農業補貼模式的有效補充,確保了農產品‘有效供給’不會因為價格的不確定因素而受到沖擊。”南華資本董事長李北新說。 中信期貨副總經理武傳貴認為,運用現代化金融手段,通過農業風險管理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完善制度基礎,穩步推進試點 不過,采訪中業內人士和專家都表示,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還有一些現實性和基礎性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擴大承保面和財政補貼問題。目前,試點項目主要是針對一定規模的家庭農場及合作社,難以惠及廣大小散農戶,這與當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實現了承保廣覆蓋的情況還不匹配。另一方面,當前試點主要還是依靠商品期貨交易所的手續費補貼為主,間接減免了大部分農戶保費。如果沒有政府的強力支持,不把“保險+期貨”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并從國家層面進行財政補貼,承保規模很難擴大。 二是期貨市場風險承受能力問題。盡管當前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年成交額達到幾十萬億元,但是,在短時間內大規模將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承擔的風險集中導入期貨市場仍存在較大壓力。 三是保險費率偏高的問題。我國場內期權尚未推出,現有試點主要是通過復制場外期權對沖風險,手續費、保證金的資金成本等推高了期權價格,對沖成本高且仍有部分風險暴露。另外,場外業務交易按照現貨交易納稅,又進一步提高了“保險+期貨”模式的交易成本,進而抬高農戶保費支出。 四是保險和期貨行業的聯合監管機制尚未建立。 業內人士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強化支持與監管: ——增加投入,完善運行模式。建議財政資金適度進入,爭取將“保險+期貨”產品納入國家農業保險項目的主要推廣品種,將現有農產品目標價格直補或收儲政策資金一部分轉化為保費補貼。同時,對相關機構給予稅收、許可等方面支持,不斷吸納更多的保險、期貨等金融機構活躍市場、提升經營效率。 ——穩步推進,確保試點可控。一方面,建議以市場化程度較高、期貨交易活躍和期貨價格發現功能充分為甄選試點品種的首要標準,漸進式推進;另一方面,支持期貨交易所推出農產品場內期權、氣象衍生品,同步推出規避價格上漲風險需求的保險業務,實現期貨市場多空均衡的目的。 ——完善機制,協同監管到位。保險、證券業監管部門要攜手建立“保險+期貨”集中清算平臺,由相關品種的期貨交易所承擔中央對手方責任,加強復制場外期權透明度和實時性監管,堅決打擊以風險對沖名義進行投機的行為。加強農產品期貨價格保險市場專項監管,做好承保和理賠標準、市場準入退出、防范虛假保單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制度性安排。“總的來說,就是要加強‘保險+期貨’在國家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定位研究和實踐,確保不走彎路。”大連保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