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大慶市大同區三年新增水田5500畝 總產可達400萬斤 昔日荒灘地 今飄稻花香“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春秋塵煙起,地上長禿瘡。”鹽堿地,一度被稱為土地的“絕癥”。 然而,僅僅三年多時間,大慶市大同區累計壓茬整治鹽堿地7179畝,新增水田5561畝,年可實現經濟收入450萬元以上。治堿、補地、增糧、惠民……大同區治理鹽堿地取得明顯實效。 2020年12月,鹽堿地綜合利用項目正式立項。大同區把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納入全區現代設施農業發展“一號工程”,成立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至今累計召開30余次專題會議研究落實鹽堿地綜合利用具體事項和突出問題解決方案。 為全面摸清鹽堿地資源狀況,工作專班和勘測團隊對全區8萬多畝、1300余塊鹽堿地逐一勘察、逐個上賬,最終選擇距離“南引水庫”和“西大海”水域最近的雙榆樹鄉轄區鹽堿地進行重點開發,采取“一地一圖一良方”方式,修渠建站,引水入田,開啟了“堿稻”種植、堿地整治。 隨著專門成立的大同區城投公司農業開發分公司與大慶市鯰魚溝萬基谷物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的合作,最終形成了從手續辦理、資金投入、基礎建設、日常監管到技術改良和地塊生產的鹽堿地綜合利用完整鏈條。 完成頂層設計后,接下來就是科學、嚴謹、扎實的基礎工作。 三年累計修筑格田1298塊,新修渠道10萬余米,鋪設田間路和生產路5.2萬米,配套排灌站、水閘等454座,成功將地表水源引入格田; 與第三方專業技術團隊合作,通過灌水洗鹽、施用酸性有機肥等鹽堿地改良方法改良土質; 先后試種十余個水稻品種,經過測產、化驗和比對,最終選用了更適合鹽堿地種植的“松粳16”“墾研017”兩個優良品種。 萬事俱備,改造開始。 2021年4月,一期試驗田項目開工建設,改良鹽堿地面積586.2畝,運用“鹽堿地改良八法”,一次性解決了“脾性頑固”地塊五月積鹽、八月返鹽的難題,將“不毛之地”變成了農田,新增水田425畝,堿地水稻試種成功。鹽堿耕地上,每一簇新綠的萌發成長,都凝聚著科研人員的汗水和心血。 初戰告捷后,2022年3月,鹽堿地整治二期又新增水田面積1664畝,通過“以水洗堿”“以沙壓堿”“農家肥調堿”等改良方法,每畝測產可達800斤以上,實現Ph值和鹽量“雙下降”、有機質含量和畝產量“雙上升”。通過推行“良種—良法—良田”,實現了鹽堿地逐步“退化”。 2023年3月,三期工程137泡鹽堿地綜合利用項目順利開工,新增水田面積3472畝,修水渠、建格田、配設施,地塊糧食總產量達280萬斤以上。實現當年施工、當年播種、當年收獲。以往的鹽堿荒地如今成為一望無際的綠色稻田,開始孕育新的希望。 從“不毛地”到“儲糧田”,從“科技改田”到“科技增糧”,新增水田5561畝,年可實現經濟收入450萬元以上,“堿稻”總產可達400萬斤以上。可觀的經濟賬讓大同區收獲的不僅僅是“錢袋子”,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新底氣”。 “堿地白”變成“農田綠”,“生態賬”也同樣亮眼。鹽堿地改成水田,有效抑制了區域內鹽堿地持續惡化。通過推進水系連通、岸線美化、環境再造,逐步打造了水、田、稻鄉村立體新景觀。同時,在全區構建了西部地區防風固沙綠色屏障、中部地區萬米以上綠色帶、農田林網庇護“三道防線”,農田林網覆蓋率達91%,基本實現田在林間、路在林隙、村在林中,堿地“白毛風”從此不再刮起。 鹽堿地開發利用,不僅增加了農田和財源,也帶動了道路、水利等民生項目的同步建設,并將逐步帶動稻米加工、物流、倉儲等關聯產業發展,進一步拓寬了探索“堿地果蔬”“堿地中藥材”“堿地小龍蝦”等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路,為農民增收打開了新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