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三農要聞 >> 三位老支書演繹“山鄉巨變”
详细内容

三位老支書演繹“山鄉巨變”

“三靠村”如何發展為億元村——

  曾因窮“出名”的“三靠村”,現在卻成為十里八鄉“眼紅”的億元村、小康路上的領頭雁。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尚志市元寶村、尚志市長營村在3位老支書帶領下,成為黑土地上3面與時俱進的旗幟。

  68歲的張秀林是長營村黨總支書記。他上任之初,村子賬面僅3元錢,是花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吃糧靠返銷的“三靠村”。

  長營村人均耕地只有0.7畝。張秀林盯上了村里1000多畝水坑,想要填坑造田。很多人不理解,“這不是瞎折騰嗎?”張秀林走家串戶勸說,“土地是咱農民的命根子,沒有地哪來發展的本錢?”

  說干就干,13年間,張秀林拖著六七種病,7次暈倒在工地。但最終,長營村填坑造田1480畝,是原來一個半村的土地面積。

  如今,長營村不只是億元村,還入選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

  與長營一樣,興十四村、元寶村在老支書帶領下,拼命苦干,徹底翻了身。“與其等靠要,不如甩開膀子干。”三位老支書透露出一樣的樸素想法,不等不靠,苦干實干拼命干。說了算,定了干,多大困難都不變。

  69歲的付華廷是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全村80%多村民住上花園別墅,僅2%人口從事農業,其余都在村企上班。

  興十四村抓住發展集體經濟這個關鍵,從現代農業、工業、農村合作組織等方面發力,壯了集體,富了村民。

  1983年全國推行“大包干”。付華廷認為,各地情況不同,不能都適用一個模式。當時興十四村已過上“大囤滿,小囤流”的生活,年人均收入達2050元,付華廷認準了走集體經濟的路子。

  雖未包產到戶,但興十四村改革傳統集體體制,實行超獎減罰,解決了“大鍋飯”問題。

  集體經濟壯大,村民得到實惠。上世紀80年代,興十四村購買彩電送給村民,成為全國首個彩電村。2002年建別墅,每棟村里補25萬元,個人只拿10萬元。

  77歲的張寶金是元寶村黨總支書記。元寶村是小說《暴風驟雨》原型地、名聲在外的“中國土改第一村”。

  一場“夸富會”去年在元寶村舉行,由水稻種植大戶“秀收成”。黨員郇德金主動幫助村里人,現場保證:“我免費教技術,按我說的干,畝產達不到1200斤,我賠錢。”

  上任以來,三個老支書把加強黨建作為一切工作的基礎。

  元寶村響應改革開放的東風,辦起加工廠、筷子廠、鉛筆廠等企業,全村戶均存款達18萬元。

  老支書年紀越來越大,他們想卸下擔子。張秀林計劃退休,但村民不答應,他們約好輪流去他家做“思想工作”。

  老支書們認為,鄉村振興要強化“人才先行”。除了能吃苦、吃虧,接班人還要有吃透政策、吃透市場的能力,才能在農村發展產業、共同奔小康的道路上先人一步。

  文/新華社記者 李鳳雙 王春雨 強 勇

  (據新華社哈爾濱1月8日電)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