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聚焦三農 >>農業金融 >> 農民變股民 紅利進家門
详细内容

農民變股民 紅利進家門

——湖北省京山縣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紀略

  本報記者何紅衛 余向東

  在湖北省京山縣錢場鎮“盛老漢土地股份合作社”,荊條村村民曾必昌作為入股社員,2016年加入合作社,流轉土地17.76畝,當年年底分紅17850元。

  在附近村莊,像曾必昌一樣,以承包地入股合作社,“由農民變股民”的共有180人,2016年年底共享合作社200多萬元的分紅。而在新市鎮城畈村,59歲的村民袁國祥與1815位村民一起,共享了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帶來的一份收益,他一家5口人分得紅利15620元。

  荊條村村民以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入股,城畈村村民按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占比入股,這是股份權能改革“京山實踐”的不同模式。京山縣作為湖北唯一、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29個試點縣(市)之一,2017年9月已圓滿完成各項改革任務。

  縣委書記周志紅認為:“股份權能改革解決了農村集體資產權屬模糊、產權虛置的問題,激活了農村生產要素潛能,促進了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為增加廣大農民收入、加快美麗鄉村建設開辟了一條新路。”

  創新“3342”工作法,啃下改革“硬骨頭”

  京山縣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

  革,始于2015年6月。全縣按照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山區村、平原村等不同資源秉賦分類推進,探索出了可推廣、可復制的“3342”工作法。即:清地確權、清產核資、清人分類“三清理”明晰底數。確定資產量化范圍、民主決定股權設置、靜態管理固化股權“三步走”固化股權。規范股權占有、收益分配、有償退出、股份繼承“四規范”賦予權能。

  成立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兩合作”激活要素。通過模式化推動,確保了改革精準發力、精準落地。

  在“三清”過程中,全縣確權到戶耕地808131塊共107.22萬畝,簽訂承包合同10.5萬份,發放經營權證10.5萬本,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空間位置不明、登記簿不健全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全縣356個村共清理核實農村集體資金1.41億元、資產8.88億元、資源103萬畝,共確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3.76萬人,涉及11.45萬戶。

  改革的關鍵一環,是如何將股權量化到人。京山縣主要采取四種方式:一是資產折股到人。在經濟發展程度較好的資產主導型村莊,通過清產核資、明晰集體經營性資產總額、核算股權配置總股份,再清人分類、定人配股。二是資源折股到人。對于經營性資源豐富的資源主導型村莊,將土地、林地等村集體資源,以面積的形式量化至每股,并分配給集體組織成員。三是“雙資”折股到人。針對既有經營性資產、又有經營性資源的雙資兼具型行政村,分別量化經營性資產總額與經營性資源總面積,按照股權總數和參與人數合理分配到位。四是系數分配到人。對于雙資匱乏村,先界定成員身份,設置虛擬股份,再根據成員農齡、勞齡等因素確定資產分配系數,以便在獲得集體經濟收益時,將此系數作為收益分配的依據。

  新市鎮城畈村是個“城中村”,經營性資產龐大,全村可量化經營性資產達1.569億元,配置股份49116.5股,每股可量化經營性資產3043元;雁門口鎮界子山村無資產,只能以山林農田資源面積配股;錢場鎮榨屋村既有資產,又有資源,則以量雙資同時配股;而新市鎮白谷洞村無資產,資源出租后還未到期,為了到期之后分紅有依據,則選擇了配系數作依據,以每人一股的方式進行了虛擬配股。

  京山縣通過因村制宜,劃分“資產型、資源型、雙資型、雙資匱乏型”四種村莊類型,并把25個先行試點村經驗成效進行總結、提煉、推廣,實現了改革全域覆蓋,圓滿完成全縣356個村的股改任務。

  精細配置股權,下足“繡花”功夫

  京山縣縣長魏明超說,推進股改的另一難點,在于集體資產股權的配置方式,如果出現“股權類型簡化、配股方式僵化、配股效果泛化”等問題,將會導致股改虛滯難進。

  基于此,京山縣在這一關鍵環節下足“繡花”功夫,以劃定配股范圍、確定配股方式、制定配股內容為重點,創新了“因村設股、精致配股”的配置模式。具體而言,就是因資配股,覆蓋全面;節點配股,有史可循;層級配股,有實可依;貢獻配股,賦權靈活。這種創新配股模式的探索,響應了農民對股權占有的多樣需求,為深化股改試點探出一條新路。

  配股過程中,對家庭聯產承包制實施前后出生的村民,能否一刀切?嫁出去的女兒、戶口仍在本村,是否享有權益?對村里作出了貢獻的村民,是否可以增加貢獻附加值?遷入的農戶怎樣對待?實踐中,京山縣創新探索出了分時分段節點配股、照顧現實層級配股、按勞賦權貢獻配股、民事民議協商配股,對上述疑問一一給出了答案。

  新市鎮城畈村實行“分時分段節點配股”,對1982年前在本村出生的老戶,每人配置20股基本股,1983年后出生的村民則不享有這部分基本股;新市鎮白谷洞按勞賦權貢獻配股,1954年入社時上交農具的有90戶老戶,戶均獲得了1萬元現金補償,作為對歷史貢獻的交待。

  永興鎮京源村農民白國敏告訴記者,她出嫁后戶口仍在本村,但由于清人分類時登記疏忽,導致被排除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外,后經問題上報和檢查驗證,村里用預先設置的集體股進行了彌補,權益得到了保障。

  “我們在基本股的基礎上還設置了農齡股,體現高齡農民的貢獻價值,勞動年限越長,成員所持股權的份額越多,這是一種公正和平衡。”城畈村黨支部書記、城畈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庹大明介紹,股改過程中,曾召開村民代表大會60余次,小組會議200余次,小范圍戶主會上千次,按照“尊重歷史、照顧現實、權責對等、群眾認可”的原則,圓滿完成了清產核資、清人分類、股權配置等難點環節,保證了股改的公開、公平、公正。

  在股權配置關鍵環節,京山縣將股權類型、配股方式交由各村民主議定,充分吸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意見和建議,切實保障其知情權、參與權和決議權,最終實現股權改革的惠民目的。京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銀星說:“整個改革的推進過程,不僅要讓廣大群眾經濟上廣為受益,還要有政治上、精神上的獲得感。”

  一改促多變,激活發展新動能

  “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每年紅利賬上存。”這是京山縣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后的真實寫照。

  關于股改帶來的變化,縣經管局局長李敬東簡單歸納為四條:農民財產性收入穩定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鄉村治理水平明顯提升,現代農業迅猛發展。每一條,都有一系列數字與成果支撐。

  股改激活了農村生產要素潛能,推動了社會、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向農村聚焦,不少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返鄉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1800多家,參與流轉土地的經營主體800多家,流轉面積26.56萬畝。其中股改后參與流轉土地的經營主體增加261家,流轉面積增加6.45萬畝,入股土地面積增加1.99萬畝。

  2016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9787.28萬元,比改革前增長28.6%。全縣成員股份分紅達3393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29元,比改革前增長22.4%。

  城畈村是第一個實現當年掛牌當年分紅的股份合作社。改革后,農民不僅擁有耕地、林地承包權和經營權,還擁有了集體收益分配權等更多的財產權利。城畈村戶均占有量化經營資產22.76萬元,2016年舉行首次股東分紅大會,可納入分配凈收益707.2萬元,按合作社章程規定,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后,1815位村民共同分享460萬元股份紅利。

  “京山縣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精致、精巧,兼具公平性、歷史性和現實性,推進過程中有規劃、有步驟、有成效,改革走在了湖北省乃至全國前列。”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鄧大才到京山縣農村實地調研后,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