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農村創(chuàng)業(yè)優(yōu)勢
更多

  在市場化的今天,農業(yè)創(chuàng)業(yè)帶頭人是推進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杰出人才,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領頭雁。他們是農村改革的必然結果,同樣也是現代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發(fā)展中的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軍”。   可以利用當地的一些自然環(huán)境做適當的養(yǎng)殖或者結合當地的特殊資源做一些產品,推向市場。   例如在山里養(yǎng)野豬,野雞。特色食品加工等等。

農村創(chuàng)業(yè)天地寬,我國農業(yè)、農村有巨大市場。而且在農村創(chuàng)業(yè)有幾方面的優(yōu)勢:

農村資源

  在中國大部分農村都比較落后的,以自己種的糧食的一部分飼養(yǎng)家禽為主的小結構經濟。農民年收入是很低的,而他們的勞動力是最低廉的。農村完全可以利用自產的大量糧食飼料積累轉為經濟,產生大量的有機肥料,滿足種植業(yè)的需要,以此來滿足家庭經濟的最低要求。因此發(fā)展特色種養(yǎng)業(yè)是農民們最實在,最實惠,而且很容易被接受和積極歡迎擁護的致富之路。

政府扶持

  今年國家對農業(yè)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業(yè)已成為利潤最高的行業(yè)之一,各省市對養(yǎng)殖、種植業(yè)有很多資金扶持,特別是特種養(yǎng)殖以其投資少、周期短、市場大、效益高更是成為眾多投資者和農民朋友的首選項目。

详细内容

石旮旯里劈出致富路

  “人要是沒有了志氣,到巖頭村看看;人要是沒有了精神,到巖頭村看看;人要是沒有了學習勁頭,到巖頭村看看。”記者近日來到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西灑鎮(zhèn)巖頭村,聆聽這里振奮人心的“西疇故事”。

  “有志氣修路,就不愁致富”

  沿著嶄新的公路進入巖頭村,老遠就看到村口巖壁上鐫刻著兩個簸箕大小的楷書大字“實干”。字的上上下下布滿施工時留下的鋼釬印痕,而公路路坎下即是懸崖峭壁。

  60歲的村民小組長李華明向記者介紹,巖頭村因地處西疇大山深處百米高的懸崖峭壁之上而得名。行路難,是巖頭村祖祖輩輩的頭等難事,出門就見懸崖,回家要爬大山。

  巖頭村以前真窮,嫁進來的媳婦兒留不住,就是因為村寨山高坡陡石頭多,進出村子要“飛檐走壁”。村民生產生活困難,村民賣頭豬,光雇工把豬抬出去,就得花去豬價的1/4。當時村里有人說,干脆搬家得了,李華明堅持說:“搬家不如搬石頭,故土難離,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于是,他號召全村人一起修路。大家都窮怕了,立即一呼百應,說干就干。

  這時,外村一個村民取笑李華明:“老李,這么陡的崖子,咋個修得成路?”

  李華明不為所動,召集群眾開會集資買炸藥,破石動工。村里每戶人家派出一個勞力,揮動鐵鍬、舉起鐵錘、舞動鐵撬,向懸崖峭壁宣戰(zhàn)。他們用鋼鏨鑿出火星,用雙肩從山間地頭扛來石塊備料,用繩子系腰上攀在巖壁上打炮眼……

  然而,由于山勢陡峭、勞力不夠、資金缺乏等原因,工程曾兩次中途停工。2013年1月,巖頭村村民再一次下定決心要把路修通,全村村民集資28萬元,每戶出一個勞動力再一次開山炸石。同時,西疇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調研后,撥款項43.5萬元,巖頭村的修路工程得以繼續(xù)。

  從2002年至2014年1月,經過村里15戶72口人12年的流血流汗,巖頭村終于修通一條連接山外的簡易公路。2015年初,西疇縣委、縣政府又劃撥16萬元,村民投工投勞20多天,把巖頭村進村一公里長的簡易路澆鑄成水泥路,終于圓了世代巖頭村村民的通路夢。

  路通了,巖頭村的山地也變成了“金窩窩”,三七、核桃成了增收的主力軍。“有志氣修路,就不愁致富。”李華明說,路通后,村民把地流轉給種三七的企業(yè),養(yǎng)的豬也好賣了,2016年村里人均收入6000多元。

  石漠化治理讓亂石旮旯變連片土地

  扶貧重扶志,“實干”二字,不僅在巖頭村,更在整個西疇縣喚起了群眾自力更生的“洪荒之力”。只有26萬多人的西疇縣,地處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區(qū),石漠化率高達七成以上,一度被認為罹患“生態(tài)癌癥”。

  但在這個“地無三尺平”“滴水三分銀”生存環(huán)境惡劣的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有一個出名的“不等式”:政府在農村投入10萬元,群眾跟著投工投勞、捐款湊錢,能干出二三十萬元的事來!

  西疇縣讓人震撼的還不單單是搬石頭造田種地。雞街鄉(xiāng)肖家塘村4戶人家,像上下班一樣,堅持了6年,終于鑿出了5公里“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來”的致富路。為此家家?guī)缀酢霸义佡u鐵”。帶頭的小組長侯壽高感嘆:“修路和修長城一樣難!”

  走進興街鎮(zhèn)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國家級示范項目區(qū),只見一條條寬闊平坦的道路通村達戶,一幢幢錯落有致的新房拔地而起;一項項特色產業(yè)在這里落地生根。“石漠化治理以前的三光村,因過去樹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而得名,當時地里面全是亂石旮旯,什么東西都無法種,治理以后,土地能夠連成片,種煙種糧食都有好收成,現在通過引進有實力的農業(yè)開發(fā)公司結合精準扶貧和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將這里打造成國家級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點。”興街鎮(zhèn)鎮(zhèn)長艾永健指著一塊塊平整連片的臺地對記者說。

  “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

  文山州委書記童志云向記者介紹,近年來,西疇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大力弘揚“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探索出了“六子登科”的模式,即“山頂戴帽子”“山腰系帶子”“山腳搭臺子”“平地鋪毯子”“入戶建池子”“村莊移位子”。通過不斷加大石漠化片區(qū)扶貧開發(fā)綜合治理力度,部分石漠化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承載壓力得到有效緩解,文山全州森林覆蓋率從2010年的41%,提高到了51%,涌現出了“肖家塘的路”“巖頭村的夢”“劉家塘的洞”等先進事跡,曾經滿目瘡痍的石旮旯山,重新煥發(fā)出了生機。

  同時,西疇縣在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中增加了核桃、香椿、李子等經濟林木的種植數量,目前新增經濟林木種植面積1.1萬畝以上,并鼓勵群眾根據市場需求種植三七、生姜等經濟作物,力促農民增收,助推精準脫貧。同時,在石漠化治理過程當中,還創(chuàng)造性地推出“石漠梯田”農旅產業(yè)融合發(fā)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石漠破困”之路。

  目前,西疇全縣1778個村民小組通公路率達100%,村民小組進村主干道路面硬化率91%,計劃2018年實現100%硬化。全縣完成農村自建路1361段1876公里,累計投資4.6億元,其中群眾自籌、投工投勞折資3.46億元。

  2015年,西疇被評為云南10個“爭先進位縣”之一,縣域“三農”工作綜合評比排名全省第一。2016年,全縣完成地區(qū)生產總值33.7億元,是1990年1.3億元的25.9倍;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17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30元,分別是1990年的20.1倍、19.2倍。2017年末,縣里兩萬多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