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依舊在 不見夕陽紅
閩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創業潮生生不息
新華社福州電(記者巫奕龍、李慧穎)將茉莉花香窨入綠茶,茉莉花茶渾然天成。如果將桂花香窨入臺灣高山茶,會是何種滋味?
“香氣穿鼻,顏色透亮,口感滑甜。”在閩西漳平永福鎮“臺灣茶葉故事館”里,來自臺南的曾國寶泡起了自己歷時3年、今年10月才研制成功的桂花茶。
曾國寶在臺灣本是茶商,11年前來永福種茶后才學制茶,不料一發而不可收,制出來的茶飄香兩岸,屢獲大獎。他甚至還嘗試制作當地流行的水仙茶餅,盡管“還做得不夠到位”。
在以閩西高山盆地永福鎮為核心的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里,眾多臺農與曾國寶一道,跨越海峽,開山種茶,歷經創業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將數萬畝荒山荒灘變為美麗農莊。
據統計,漳平臺創園迄今駐有臺資企業66家,其中茶企48家,年產茶1600多噸,產值逾7億元,參與投資的臺商500多人。永福因此成為臺資個體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鄉鎮、大陸規模最大的臺灣高山茶生產基地。
漳平臺創園發軔于臺農的自發投資,先有“鳳”后有“巢”。1996年,來自臺灣著名茶鄉南投縣鹿谷鄉的謝東慶發現永福地理、氣候和土壤條件與阿里山相似,于是率先投資開辟了千畝茶場,做出了優質高山茶。
此后,臺農紛至沓來,在“大陸阿里山”安營扎寨。2006年,漳平臺創園應運而生,2008年升格為國家級。管委會主任顏燕芬說,在去年全國29個國家級臺創園考評中,漳平臺創園獨占鰲頭。
在漳平臺創園里,創業是永恒的主題。兼任管委會副主任的臺商李志鴻說,高山茶是臺灣精致農業的代表,臺農引入臺灣精致農業技術,融合大陸土地、勞動力資源和市場等優勢,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堪稱兩岸農業合作的典范。
在臺灣,茶農一般就種五六畝茶,只能算“小農”;在永福,最小的臺農茶場也有300多畝,不是“中農”就是“大農”。李志鴻擁有2500畝茶葉基地,引進了臺灣最先進的恒溫恒濕萎凋室等設備,還和其他臺農一道,創造性地實施了給茶樹澆灌豆漿等生態茶園技術。
在臺農的努力下,永福高山茶可以媲美甚至超過臺灣原產地。不久前,李志鴻生產的高山茶入選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用茶和“砥礪奮進的五年”國家大型成就展。
創業意味著創新。在漳平臺創園,臺農與當地政府一道,借鑒臺灣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經驗,不斷提升拓展產業鏈。
謝東慶等臺商投資伊始,就在茶園道路兩旁種櫻花,為日后發展觀光旅游埋下伏筆。近年來,有關方面先后投入15億元加快園區建設,永福交通和茶園道路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發展旅游業條件日趨成熟。當地政府與臺商共同努力,大種櫻花逾10萬株。
春節前后約3個月,漫山遍野的櫻花輪番綻放,映襯著綠意盎然的茶園,到永福“游茶園、賞櫻花”漸成時尚。
自2012年舉辦首屆櫻花節以來,永福游客年年激增,今年僅春節期間就達27萬人次。休閑旅游帶來的人流,拉動了茶葉銷售,也促進了當地杜鵑花、櫻花等產業發展。
臺農不約而同走上了休閑旅游發展之路。去年進駐永福的陳志堅在“鳥不生蛋”的山溝溝里建農莊,林下種植鐵皮石斛、草珊瑚等中藥材,同時打造休閑旅游和養老基地。“我的農莊還沒正式開放,就已經有不少游客了。”
創業需要“新血”,漳平臺創園長盛不衰的秘訣,就在于臺農二代、三代接力創業形成熱潮。迄今,園區已有60多名臺灣青年前來生活、就業、創業,創辦企業10家,臺盟中央在此設立了全國首個“臺灣青年產業融合創業示范基地”。
年輕一代積極探索電子商務、市場拓展、文化創意和旅游開發等,企業活力倍增。來自南投的34歲的陳濂豐在父親的企業里任技術總監,2015年起攜妻子和3個孩子定居永福。他引入了精致化管理,實現無庫存,下一步將著手開發飲料茶。
來自臺中的27歲的楊詠安2014年全面接手了父親的企業九德農場,他在經營有機茶園的同時創辦櫻花品種繁育園,引進臺灣香水櫻、吉野櫻等品種,花期可接力從春節前開到4月中旬。“我正在推動企業向旅游業轉型。”他說,“不轉型未來會很困難。”
在永福創業的臺農讓源自福建的臺灣高山茶回歸故鄉,也為自己找到了第二故鄉。“這里氛圍這么好,臺商沒有回去的。大家都在努力,扎根下來,成了永福人。”曾國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