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榮民控股集團精準扶貧紀事積極投身國家發展和扶貧戰略 ——陜西榮民控股集團精準扶貧紀事 作者:本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作為新時代一家有作為、有建樹的企業,如何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主動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投身國家發展和扶貧戰略?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陜西榮民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史貴祿的話讓人動容:“十九大報告指明了發展方向、吹響了號角,我們榮民控股集團要聽黨的話,跟黨走,在新思想指引下,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模范!” 史貴祿說到做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榮民集團用自己的大愛、大義和責任擔當,不斷加大社會公益事業和精準扶貧支持力度,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生動地詮釋了一家民營企業的擔當。 用數字展現扶貧成效 “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幾輩住坯房,滿村光棍無婆姨,有女不嫁海則梁。”這是對坐落在陜北毛烏素沙漠延伸帶上的定邊縣海則梁鄉昔日生活的真實寫照。 如何讓海則梁鄉這個全省有名的貧困鄉脫貧呢?榮民集團想得很深,他們沒有簡單地送錢送物,而是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通過“造田”“造人”“造血”等一系列從根本上“挖窮根”的辦法,通過一次次持續不斷,久久為功的堅持和堅守,為海則梁地區的發展打開了一扇新窗。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海則梁鄉的脫貧致富問題,榮民集團先期投資3000多萬元,通過治沙造地共造出10萬多畝高產水澆地,使海則梁鄉全鄉實現人均水澆地12畝。為了解決這些水澆地的灌溉需求,榮民集團打出了8000多口機井,還從以色列引進噴灌、滴灌等先進技術和設施,澤被全鄉80%以上的水澆地。 之后,為調整海則梁鄉的農業產業結構,榮民集團又從保加利亞和荷蘭引進了辣椒和土豆等新品種、新技術,并投資200多萬元,建成了榮民光彩農技培訓中心,培訓農民掌握科學種植技術,使他們身懷一技,徹底告別靠天吃飯。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之一。為了解決海則梁鄉的教育問題,榮民集團又投資200多萬元,建成了榮民光彩小學,實現全鄉12個行政村500多名學生的免費就學。為解決全鄉的就醫難題,榮民集團按照縣級醫院標準,又投資600多萬元,建成了榮民光彩醫院,實現全鄉12個行政村農民看病全免費。學校和醫院投入使用后,榮民集團每年需要補貼的資金就達200多萬元。 為了進一步擴大扶貧幫扶面,2016年,榮民集團再次捐款5000萬元,建成3000多個蔬菜大棚,并擴建了一所醫院,實現了臨近兩個鄉農民看病全免費。同時,榮民集團還給每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提供5萬元貼息貸款、贈送9個蔬菜大棚,到去年底,使這兩個鄉建檔立卡的338戶貧困戶、1600多名農民,全部實現了脫貧…… 數字是枯燥的,但又是最有說服力的。而今,榮民集團幫扶的定邊縣海則梁鄉,全鄉90%以上的農民由過去居住的土坯房改建為磚瓦房,有些農民還蓋起了兩層、三層的小洋樓。 據悉,16年來,榮民集團共為定邊縣海則梁鄉投入資金1.6億元,極大地改善了該鄉貧困人口的生活和生產狀況。榮民控股集團的幫扶事跡,得到陜西省主要領導的高度評價和肯定,陜西省政府將其定點精準幫扶的做法命名為“榮民模式”,中組部還將“榮民模式”列入干部學習培訓的內容。榮民控股集團也因此獲得了國務院授予的“中國特殊貢獻獎”和“定點扶貧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堅持造血式扶貧 扶貧,如何才能真正激發各生產要素的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呢? “要想真正拔窮根,就必須全面準確掌握導致幫扶對象貧窮落后的關鍵因素,并通過頂層設計,制訂出科學的幫扶規劃,選準選優幫扶項目。”史貴祿的話擲地有聲。 據史貴祿介紹,榮民集團扶貧之路主要由三個“五年規劃”構成,第一個“五年規劃”從2000年到2005年,經過打基礎,海則梁全鄉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500元增加到2005年的5000多元,全鄉基本實現了農業種植的規模化,農民基本實現了脫貧,達到了物質文明。第二個“五年規劃”從2005年到2010年,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海則梁全鄉人均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90%以上的農民買了小轎車,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民由脫貧轉向了富裕。第三個“五年規劃”從2010年到2015年,主要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其中還包括小微城鎮規劃、規模養殖、移民搬遷以及家庭農場。 2015年以來,榮民控股集團決定進一步擴大幫扶范圍,在原有幫扶一個鄉的基礎上,再新增兩個鄉的扶貧任務,并制定出了第四個“五年規劃”——即從2016年到2020年,繼續推進三個鄉的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 為此,榮民集團與當地政府共同制定了“四大工程”,即到2020年各類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0多萬畝;日光大棚達到3萬多個;養500只羊的養殖大戶達到200戶;500畝的家庭農場達到200戶。同時要實現三個全覆蓋:一是免費醫療全覆蓋;二是消除貧困戶全覆蓋;三是人均一個日光大棚全覆蓋。 “以上四大工程和三個全覆蓋,我們計劃再投資1.5億元,到2020年,讓新增的兩個鄉的1.8萬名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史貴祿滿懷信心地說。 (本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