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種業硅谷”:為良種孕育加速探訪南繁育種基地—— 中國“種業硅谷”:為良種孕育加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 雪 南繁作物種類由過去以糧食作物為主,發展為涵蓋棉、油、果、菜、藥等130多個品種。圖為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棉花南繁科研工作。 本報記者 張 雪攝 如今企業在種業技術創新方面的力量已越來越不可小覷。圖為一家種企的科研實驗室。 本報記者 張 雪攝 種業,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核心產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在新修訂的《種子法》實施一年多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來到海南,實地檢查中國“種業硅谷”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育種成果轉化等情況 天氣越來越冷,很多農村地區開始進入農閑狀態。不過,在被稱為中國“種業硅谷”的海南三亞、樂東、陵水等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里,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每年從9月開始,全國800多家科研生產單位、高等院校、科技企業的5000多名農業專家學者就像候鳥一樣涌向那里,他們和時間賽跑,熱火朝天地開展育種制種工作。 基地建設駛入快車道 今年78歲的林德佩現在受聘于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西瓜、甜瓜的育種。“過去選育一個新的甜瓜品種至少需要5年時間,現在每年9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來三亞育種,可以加育一代,把整體時間縮短到2至3年。” 三亞、樂東、陵水等地擁有獨特的熱帶氣候條件,是縮短育種周期、加快種子更新換代的天然實驗室。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就陸續有科研單位到海南開展育種工作。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種業發展的重視,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進入快車道。2015年,經國務院批準,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印發了《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自2015年以來,我國已累計投入5.7億元支持南繁育種基地建設,其中中央財政資金4.5億元、地方1.2億元,重點實施了南繁生物育種專區、水利基礎設施、高標準農田和南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據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吳曉玲介紹,過去一段時間,由于海南旅游島的開發、城市建設、冬季瓜菜面積的增加,與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用地爭地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造成南繁科研用地落實難、配套設施建設難。不過,現在海南已劃定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和5.3萬畝核心區,納入永久基本農田范圍重點保護。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土地流轉和配套服務區建設進展順利,目前新建核心區集中流轉土地5546畝。除此以外,海南還建立了省、市縣、鄉鎮、村四級南繁管理服務體系。 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重要作用愈發凸顯。據統計,目前全國70%以上的農作物品種經過南繁加代選育,南繁作物種類由過去以糧食作物為主,發展為涵蓋棉、油、果、菜、藥等130多個品種。 整體創新能力待提高 吳永忠幾年前放棄了國外知名種企的工作,加入海南神農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遺傳智能化育種技術的研發。“2011年公司上市后,研發投入已累計超過4.6億元。”在海南,活躍著很多這樣的公司。如今企業在種業技術創新方面的力量已越來越不可小覷。 發達國家種業有著上百年市場化歷程,我國自2000年開始實施《種子法》后才真正邁入市場化進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育種研發都是由國家出資、科研單位育種,種企只負責銷售。而科研單位主導育種存在著研究方向與市場需求脫節、研發成果產業轉化率低等問題。 肖日新退休前在一家科研機構工作,他說,那時更專注于發表論文、完成課題,不用太擔心品種的市場推廣。 為解決種業創新與農業生產“兩張皮”問題,真正做強種業,改革勢在必行。近幾年,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等文件,確立了企業在種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人才是關鍵。吳永忠感覺,現在愿意到企業工作的科研人員還不夠多。為了調動科研人員為企業選育優良品種的積極性,2014年以來,農業部等部門在全國開展了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和人才發展試點工作,通過提高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比例,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而在國家層面,相關部門也已出臺種業人才流動政策,通過人才引進、兼職等形式,促進種業人才、資源、技術向企業流動。 不過,吳永忠感覺,現階段的技術創新單靠一家企業或科研機構畢竟還顯單薄。“我們支持搞聯盟創新,但就南繁基地的企業來看,合作的積極性并不太高,相互之間缺少往來,公共平臺、公共設施建設推進緩慢。”海南省相關部門負責人說,建議加快在海南省建設國家南繁重點實驗室,整合南繁科研資源,打造國家育種創新協作平臺,進一步提高南繁基地育種創新能力。 種質資源保護需加強 在瓊海市中原鎮烏皮村,一堵高墻圍起了200畝天然沼澤,那里生長著100多畝普通野生稻。“它們看著不起眼,卻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珍貴的種質資源。”海南省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邢建平說。 普通野生稻蘊藏著大量的優良基因,利用各種科技手段引入野生稻基因正是水稻品種改良、提高單產的關鍵所在。當年袁隆平團隊正是利用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型普通野生稻,成功培育出了雜交水稻。而另一種雜交水稻“紅蓮型雜交稻”,也是利用野生稻作本體最終培育而成的。可以說,沒有海南野生稻,我國水稻育種很難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今后的科研攻關依然需要野生稻資源,保護好它們關乎長遠。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野生稻資源一度萎縮。此外,其它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也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種業發展的需要。 邢建平介紹,2007年瓊海市烏皮國家級野生稻原生境保護區建立,通過明確責任、落實專門管護人員等措施,保護區內的野生稻資源和原生境得到了保障。目前,海南全省建立了8個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點)。 不過,從長遠看,保護工作還需加強。據了解,已經建立的野生稻原生境保護點因建設資金投入偏低,基礎設施簡陋,且缺乏后續維護資金和對看護人員的補助資金,長期持續保護的壓力不斷增加。同時,已經建設的原生境保護點數量過少,規模偏小,容易受到外界干擾。 有專家建議,將農業野生植物保護經費列入國家財政經費予以支持,確保已建設原生境保護點的基礎設施得到維護、看護人員獲得合理補貼、保護體系能夠正常發揮作用,并且將野生稻資源開發利用列入國家科研項目予以支持,鼓勵科研人員充分利用豐富的野生稻資源,深入開展基因組學方面的研究,利用優良遺傳資源,研發優良水稻新品種。 而在更廣的范圍內做好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需要進一步加快已獲批復的國家作物種質庫建設進度,依法明確國家重點保護的天然種質資源范圍,防止其流失,完善種質資源及信息共享體系,建立種質資源信息數據庫,推動它們的有效利用。 上一篇農民合作社發展邁向新征程下一篇中國農業外交邁入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