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三農要聞 >> 三十一年不松手——農業部武陵山區扶貧記
详细内容

三十一年不松手——農業部武陵山區扶貧記

 編者按:貧困地區不脫貧,鄉村振興就無從談起!開展定點扶貧是中央從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國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也是農業部黨組踐行脫貧攻堅使命的重要舉措。

  從1986年開始,農業部定點扶貧武陵山區,至今已走過了31個春秋,從未間斷,從未松手。部黨組一屆接一屆,掛職干部一波接一波,幫扶措施一個接一個,脫貧群眾一批又一批,特色產業從弱到強,農產品品牌、新的農業經營主體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農民收入逐年提高,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滴水穿石,久久為功!

  回望來路,砥礪奮進;矚目今時,氣象一新。31年來,我們匯聚起脫貧攻堅的持續力量,與武陵山區人民群眾一起開創美好明天。

20世紀90年代農業部掛職干部鏡頭下的村民民居(馮忠澤 攝)

  “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從梁家河知青到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深切感受到老百姓對擺脫貧困的渴望。十九大報告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特別是要堅決打好精準脫貧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脫貧攻堅事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事關全面小康能否如期實現。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家就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地進行扶貧開發。94歲的農業部原部長何康在北京醫院接受采訪時回憶道:“198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于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19號文件。1986年,國務院成立了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號召國家機關開展定點扶貧。貧困地區主要是在廣大農村,關系到農村經濟的發展,是農業部義不容辭的責任。部黨組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作出決定:重點聯系幫扶武陵山區。”

  自此,農業部成為第一批開展定點扶貧工作的10個中央國家機關部委之一。

  武陵山區集“老、少、邊、山、窮”于一身,其中的恩施和湘西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是貧困地區的“深處”。從1986年開始,農業部全力以赴,以這兩個州為重點開啟定點幫扶。一批又一批農業部掛職干部肩負著部黨組的重托,帶去政策、理念、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真心實意,真抓實干,傾情幫扶,攜手走過了31個春秋,從未間斷,從未松手。

  在這31年的持續幫扶中,農業部掛職干部,和當地干部群眾一起見證了恩施、湘西擺脫貧困的“三個歷史性跨越”:從1986年到2000年,通過推廣良種良法,改造農業基礎設施,提高糧食單產,實現了從極度貧困到解決溫飽的跨越;從2001年到2012年,通過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部分富裕的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決戰深度貧困,開展精準扶貧,實現從局部富裕到即將全面小康的跨越。

  提高糧食產量,讓農民兄弟吃上飽飯

農業部實施的“溫飽工程”提出“一人一畝口糧田”的目標

  讓我們的思緒回到1986年。

  當時的恩施、湘西兩州尚有幾百萬農民生活在“衣不遮體、食不果腹、房不避風雨”的貧困線上,貧困發生率在60%以上。

  怎么扶貧?哪里是突破口?何康老部長在武陵山區扶貧經濟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對于貧困山區的農民來說,搞工業的效益不如搞種養業來得快,也容易成功。必須走種養結合的路子,才能把溫飽的底子打深、打厚。”發展糧食生產,搞種植養殖,正是農業部的優勢所在。

  千頭萬緒,溫飽第一。針對貧困地區糧食供給不足,農民溫飽沒有解決的實際,農業部首先在武陵山區全面實施了以“品種革命”“白色革命”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溫飽工程”。

  一場以地膜玉米為核心內容的農業“白色革命”在山山嶺嶺依次展開。已經從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多年的全國政協委員薛亮回憶說:“針對高寒山區的氣候特點,如何解決不利于作物生長的問題,農業部扶貧組做了大量的調研和試驗,最終確定使用地膜技術。這項技術較好地解決了春天低溫下的育苗問題,實現了保春溫、躲陰雨、增光照。”

  薛亮介紹,他1996年到恩施掛職時,首先抓了良種普及和技術推廣。組織當地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深入到鄉村和農戶,重點抓“兩雜”良種、水稻規范化種植、玉米營養缽育苗移栽、水稻旱育秧。大約用了兩年多時間,普及率達到70%以上,地膜玉米面積30多萬畝,出現了一批高山和二高山地區萬畝連片玉米單產超千斤、低山萬畝水稻單產超千斤的高產典型。

  “要讓農民樹立科技種糧的觀念哪有那么容易!”湘西州花垣縣雅橋鄉農技員危勝華對此深有體會。農業部派來的專家推廣優質雜交水稻品種,一開始并不為當地農民所接受。他就把自家承包地作為示范樣板,從春插到秋收,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做給農民看,到收割的時候讓農民來測產,最后才說服農民使用新品種。1996年,他被農業部等部委聯合授予“武陵山區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優秀農民”的稱號。

  為了大規模普及農業增產技術,達到示范、增產的目的,農業部組織實施了“豐收計劃”。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及地方有關單位的一大批農業科技工作者響應“科技扶貧”的號召,告別優越的工作環境,來到了武陵山區。

  這其中就有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胡國文,他是“水稻豐收計劃”的主持人。為了推廣優質高產水稻種植,他每天奔波在崎嶇的山路上。1989年4月的一天晚上,他騎自行車返回駐地時摔下山溝,左臂粉碎性骨折。但他仍堅持一邊治療、一邊工作,在還未拆除夾板的情況下,步行60華里翻過兩座大山去查看水稻種植情況。當地鄉長激動地說:“我們鄉不通公路,又沒有電話,平時很少有上面的技術干部來,你帶著夾板爬山來檢查我們的工作,我們一定要把今年的水稻‘豐收計劃’搞好。”

  作為組長,他帶領38名科技人員在武陵山區的四川黔江地區、貴州銅仁地區的8個市縣長期駐點。據《中國水稻研究所志》記載,“水稻豐收計劃”10年間累計實施面積達380萬畝,8個縣(市)水稻平均畝產從250~280公斤提高到420~450公斤,達到全國單季稻的生產水平。增收稻谷3.1億公斤,初步解決了相關市縣農民的溫飽問題。科技工作組和當地農技人員一道先后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獎1個、農業部“豐收計劃”獎3個……胡國文被評為農業部科技扶貧先進個人、武陵山區扶貧先進個人。

20世紀90年代,農業部已經開始有計劃地扶持山區的茶葉產業

  要想穩定解決貧困地區農民的溫飽問題,除了增產技術,還必須建好農業基礎設施。“溫飽工程”提出“一人一畝口糧田”的目標。通過興修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坡地改梯田、恢復水毀田,加快中低產田改造等具體措施,建設穩產高產基本農田。據農業部武陵山區扶貧開發項目統計,從1986年到2000年,農業部在恩施實施179個項目,中央投入資金達5079.80萬元;在湘西實施135個項目,中央投入資金達2960.50萬元。

  “這些農業基礎設施項目農業部在全國都有實施。但對定點幫扶的武陵山區,資金投入力度更大,可以說給他們吃了一點‘偏飯’。”薛亮告訴記者。到1999年,農業部用于武陵山區“溫飽工程”的投資達1.1億元,推動了整個武陵山區糧食產量的大幅增長。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農業部和當地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從1986年到2000年,恩施、湘西、黔江、銅仁四地(州、區)人均糧食占有量從347公斤增加到425.3公斤,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一舉結束了從外地調糧的歷史。

  隨著糧食生產的發展,貧困人口逐漸減少,農民收入水平逐漸提高。到2000年,武陵山區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從721萬人減少到106萬人,平均每年減少41萬人。湘西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15元,恩施達1200元,比1985年的228元增加了4倍多。

  調整種養結構,讓農業產業強起來

農業部積極支持武陵山區地方畜禽品種保護與開發

  大部分農戶解決了溫飽之后,如何增加收入,鼓起農民的錢袋子,就成了進入新世紀后扶貧工作的首要任務。至此,農業部幫扶工作進入了第二個階段。

  “八山半水分半田。”這里山高坡陡,耕地零碎,跟平原地區相比,發展大田作物并沒有優勢。早在20世紀90年代,農業部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就形成共識:武陵山區山地資源豐富,發展多種經營的潛力在山,希望也在山,要在山上做文章。

  這個“文章”就是發展以經濟作物和草食畜牧業為主的特色產業。

  2002年,農業部組織專家編制了《農業部定點扶貧地區優勢特色農業開發規劃》,率先提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山區特色產業。以此為標志,農業部開始有計劃地幫扶每一個扶貧縣發展一到兩個特色產業。

  高山云霧出好茶。陸羽《茶經》記載,恩施是中國茶樹的起源地之一。恩施有近2000年的種茶、制茶史,但茶園老化、品種退化,且受制于一家一戶小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沒有規模,不成氣候。

  改變,從建立茶葉基地開始。2005年,農業部投資500萬元在恩施鶴峰縣建設茶樹無性系良種繁育基地。自此,高產、穩產的無性系良種茶苗走進武陵山區。為了提升恩施茶葉品質,解決種植粗放、品質不一、價格低迷、市場混亂的問題,農業部決定在“標準”上下工夫。從處級干部時就開始從事扶貧工作的農業部計劃司副司長劉北樺清楚地記得,當年農業部計劃在全國創建第一批茶葉標準園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恩施。

  “我們種了這么多年的茶,還用學什么標準!”當地許多茶農并不買賬。

  然而,農業部創建茶葉標準示范園把好的第一道關口就是:選好品種,施有機肥,不噴農藥不上化肥。優質茶葉受到市場青睞,最終讓茶農心服口服。幾年下來,越來越多的茶農看到了標準園的好處,紛紛要求加入到標準園的建設中。

  如今,站在芭蕉鄉的山頭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標準化綠色生態茶園。曾任芭蕉鄉鄉長的咸豐縣常務副縣長王兵回憶起“創標”之路:“芭蕉侗族鄉的一個山頭上立著一塊碑,見證了農業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扶持恩施茶葉的過程。進入新世紀,標準化生產又從這里起步。我們就是這樣干起來的,從第一片標準茶園發展到現在全州120萬畝的規模。”

  綠色生態種植需要種養結合,需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楊泗廟村,是恩施州建始縣最偏遠的村。從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副所長任上去掛職的楊勁松,2010年把這里作為了自己的駐點幫扶村。“經過調研,我認為這里可以適度發展規模養豬養羊,建立種養小循環。不過具體操作的話,我得搬救兵。”一名掛職干部就是一名扶貧前線的尖兵,而尖兵的背后是整個農業部。

  楊勁松請來了農業部獸醫局的領導和專家們。經過考察,獸醫局決定結對幫扶楊泗廟村,并首批投資20萬元,與該村簽訂幫扶協議,推廣發酵床等現代養殖技術。“以往豬在圈里凍得直哆嗦,現在發酵床熱烘烘的,豬長得油光水滑。豬圈里的墊料還可以作為有機肥直接撒到地里。”一算細賬,示范戶熊勝友喜上眉梢。他家一年出欄的8頭商品豬賣了9920元,一頭豬凈賺500塊錢。

  有基地就有產品,有了產品但不一定有市場。品質認證才能為特色產品打開銷路。

  時任農業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副主任的張華榮,2008年掛職恩施州副州長,他深深地體會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早在2002年,他曾經到恩施鶴峰縣一個農戶家里調研。“我們的茶葉這么好,怎么賣不上好價錢呢?”農民的追問一直印在他的心上。

  張華榮到任后,以實際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剛上任沒幾天他就為恩施的農產品到處吆喝。“這是我們恩施州首次組團參加上海綠博會,向國內外大市場推介我們的綠色特色優質農產品。恩施玉露茶、咸豐烏龍茶等產品贏得了廣泛青睞,家樂福、華聯超市等大企業都跟我們簽訂單了!”時至今日,恩施州茶葉協會會長蘇方俊談起那次推介會仍然興奮不已。

  “恩施州森林覆蓋率達到70%,發展綠色食品得天獨厚。我們不能拿金塊當磚頭呀!”不僅帶隊吆喝,還為恩施開了“綠色通道”。優先受理、優先檢查、優先檢測、優先審核、優先頒證,農業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五優先”政策把恩施送上了綠色食品發展的快車道。

  品牌打響了,收入增長了,當地農戶和基層干部很快達成了共識,繼而形成了合力。2008-2012年,恩施州累計開發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企業179家,產品494個,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8個,基地面積108萬畝,對接龍頭企業30家,農戶20.4萬個,基地每年增加農民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一時間,恩施的“三品一標”工作快速發展,認證數量走在全國前列。

  有了基地、產品和品牌,還需要科技、人才、營銷等方面的支撐。

  在農業部的幫扶下,恩施州農科院暨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建起來了;湘西椪柑品種改良示范基地建起來了;恩施州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無性系茶葉繁育基地建起來了;湘西天然草場保護和種草養畜項目實施了;以發展沼氣解決農民生活用能為目標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實施了;“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和新型農民培訓等工程實施了……一系列農業支撐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促進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為發展特色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12年的不懈努力,恩施州已建成全國最大的“富硒”茶基地,湖北省最大的馬鈴薯、魔芋、高山蔬菜基地;湘西州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椪柑之鄉”,逐步建成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百合、中藥材基地。“生態、綠色、富硒、高效、安全”的山區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逐漸清晰起來。

  特色產業的不斷發展,帶動了農民收入大幅增長。2012年恩施州、湘西州農林牧副漁總產值分別為209億元和99億元,是2001年的2.7倍和2.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4571元和4300元,是2001年的3.1倍和3.3倍。

  扶到村幫到戶,在“精準”二字上做足文章

黑豬養殖

  黨的十八大以來,武陵山區扶貧工作進入了啃“硬骨頭”的新階段。

  啃下“硬骨頭”需要精準到戶,對癥下藥。

  從農業部人事勞動司副司長任上掛職副州長的魏百剛,現在是河北省農業廳廳長。他在石家莊接受采訪時,給記者講了一個老光棍的故事。掛職恩施時,正逢恩施州開展“消茅”工程,也就是以政府投入為主消滅“茅草屋”“連茅圈(廁所和豬圈連在一起)”。分管扶貧工作的他和當地基層干部挨家挨戶走訪,調查了解情況。在咸豐縣遇到了一個老光棍,人在礦上打工,收入還可以,就是愛賭博,家里還住著茅草屋,吃了上頓沒下頓。

  當地村干部不同意把他列入“消茅”對象,要求他戒賭以后再幫他蓋房子。他不服,還找干部鬧。“你賭博輸掉的錢,如果能攢起來娶個媳婦,日子早就過好了!還是趕緊攢錢娶媳婦吧,媳婦可比麻將好玩多啦!”當地干部的調侃誰知還真起了作用。經過多次勸說,總算把這個特困戶管住了,戒了賭博,討了媳婦。

  思路決定出路。精準扶貧不僅需要因戶施策,還需要立足產業因地制宜,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

  恩施州咸豐縣唐崖鎮號稱“湖北崽豬第一鄉”。但受制于山區地形,這里不便于發展大規模養殖場。“我們自己吃的年豬都是不喂飼料的,年初下崽要養到年底才殺。跟大規模養豬場里喂飼料的豬可不一樣。”當地農民的話啟發了扶貧干部。

  “這地方的農民素有殺年豬的習俗,能不能把當地的風俗跟黑毛豬養殖結合起來?”農業部辦公廳的“筆桿子”祁睿,從2016年掛職起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

  在農業部畜牧業司的對口幫扶下,唐崖鎮彭家溝村2016年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整村推進以“土法養土豬”為標志的黑毛豬養殖模式。就按農民自己吃的土豬那樣養,不喂飼料,只喂青貯料,養夠一年再出欄。整村推進中,每戶建設一棟100平方米標準化豬舍,養殖6頭恩施黑母豬,年出欄肥豬100頭,配套1個小型沼氣池和30畝種植面積消納沼渣。

  “去年底,市場上普通毛豬9塊錢一斤,試點村里的土豬能賣到15塊錢,全村戶均增收約10000元。在我們的大力宣傳下,連武漢的老板都開著豪車來收土豬。”祁睿對此津津樂道。

  發展鄉村旅游為精準扶貧提供了新的路徑。正在湘西芙蓉鎮掛職的鄭力文,是2015年博士畢業考入農業部工作的,他到部機關剛半年就來到這里掛職。按照農業部扶貧聯絡組每個扶貧干部包一個村的要求,他定點聯系科皮村。“這里是喀斯特地形,缺水,比較適合發展林下養殖。科皮村有養土雞,尤其是倒毛雞的習慣,但是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賣不上好價錢。”鄭力文告訴記者。

  學生時代就愛好旅游的他,留心著掛職地的旅游發展。芙蓉鎮是旅游名鎮,每年接待游客120萬人左右,這幾年自駕游越來越多。自駕游客一般會留宿兩三天,對食材的要求也比一般團客高,更傾向于消費地方土特產。而鎮上沒有當地土特產的統一供貨渠道,難以滿足游客的需求。敏銳地捕捉到這一信息后,鄭力文建議鎮上15家規模較大的餐飲企業成立芙蓉鎮生態餐飲產業協會,制定統一菜單和價格,集中收購貧困村農民的土特產。“我們就組織貧困村民養土雞,與生態餐飲產業協會對接。這樣的土雞一只能賣70塊錢!”鄭力文說。

  良好的生態讓鄉村旅游逐漸興旺起來。2016年,恩施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州,旅游產業帶動10多萬群眾脫貧。

農業部在武陵山區捐資修建了多所希望小學

  把“電商”請到山里來,探索創新“電商扶貧”新路子。通過扶貧干部牽線搭橋,促成了京東、阿里巴巴、蘇寧云商、盤古等電商平臺入駐湘西,縣、鄉、村三級農村電商網絡體系逐步形成,全州注冊電子商務企業237家,農村電商網點607個。

  精準扶貧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2016年,農業部組織部機關16個司局黨組織與定點扶貧縣16個村黨組織開展結對幫扶、聯學共建。部直屬機關黨委從黨費中專門拿出160萬元,每村安排10萬元,用于修建文化廣場、黨員活動室等基礎設施建設。

  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扶貧效果大不一樣。在地方黨委政府的主導下,2014年以來,恩施州實現274個貧困村脫貧,累計減貧59.4萬人,減貧數量居湖北全省第一。2013到2016年,湘西州實現275個貧困村脫貧出列,減貧35.4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3.79%下降到16.14%。

  感情、激情、熱情,讓掛職干部充滿“三農”情懷

掛職干部馮忠澤在恩施時寫給愛人的信

  在農業部,干部下基層掛職已經成為一種風尚,干部爭著下去掛職,部黨組樂意選派干部下去掛職,各單位的一把手也愿意放干部下去掛職。一定意義上講,定點扶貧地區已成為農業部干部成長的搖籃,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干部隊伍的大學校。

  31年來,農業部共派出336名干部到武陵山區掛職,武陵山區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播撒在武陵山間,親人般的摯愛流淌在酉水河里。

  在恩施當地老百姓的心中,“農業部扶貧干部”是一個群體,一提到這個名詞,就能在當地老百姓心中激起一種樸素的情感。曾在恩施州掛職副秘書長的現任中國農村雜志社社長彭小元,至今不能忘懷那碗熱氣騰騰的荷包蛋。1996年,他跟其他幾個掛職干部坐車去鄉里調研,當時恩施的交通條件很差,山高路遠,坡陡彎急,車子不小心撞到一棵樹上,差點翻到懸崖下。幾個人下車去山上找老鄉幫忙,一說是農業部扶貧組的掛職干部,老鄉立馬給他們“燒茶子”,端出了待客才有的荷包蛋。“那種熱情,那種眼神,到今天我都忘不了。”彭小元回憶道。這樣“鋌而走險”的考察調研對于每個掛職干部都是家常便飯,不僅磨煉了意志,也考驗了作風。

  時任全國畜牧總站辦公室主任張野田一到掛職地,就忙著推進原種純化,謀劃品種改良,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叫“責無旁貸”。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專家王國慶,掛職恩施時為了當地的茶葉發展奔走不停,把自己的一行行足跡留在了萬畝茶園之中。不僅專家有了用武之地,“菜鳥”也變成了行家。為了促進當地茶葉產業發展,有的掛職干部從不懂茶葉到對六大茶類如數家珍;為了推銷當地特色農產品,有的掛職干部從靦腆內斂到熟諳市場營銷四處演說……

  沉到大山深處,迅速加深了對農民、農村的感情。曾兩次掛職恩施的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副所長馮忠澤和恩施感情很深。愛好攝影的他把“恩施”一直留在自己身邊,記者在他的電腦上看到他拍攝的上千張恩施照片,有自然風景、有農田屋舍、有父老鄉親。其中,他和一對青年母子的合照引起了記者注意。

  他告訴記者,這個青年叫陳才,兩個人到現在還保持著聯系。故事開始于他1996年掛職時。一次到村里調研,馮忠澤在路上見到了年僅七八歲穿著破爛棉鞋背著豬草的陳才。馮忠澤找他問過情況后,當即決定每年資助他400塊錢,一直到他上大學。而當時他的月工資也才200多元。2014年馮忠澤再次掛職恩施時,已經從長江大學畢業工作的陳才,提著一袋山核桃找到了他。當他向媽媽介紹“這就是當年一直資助我們的馮主任”時,孩子媽媽激動地流下了淚水。

  一邊是貧困戶的笑容和淚水,一邊是對家人的牽掛和愧疚。1996年去掛職時,恰逢馮忠澤新婚的妻子剛剛懷孕,身邊沒有人照顧。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不知道我們見面時,你是什么樣子。可能是一個胖胖大肚子的形象。真遺憾沒有時刻看見你的變化和咱們孩子的發育過程。這也可能是我一生的遺憾。”2014年掛職時,又遇孩子高考,他又不在身邊。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每一個掛職干部的背后都有一串說不完的故事。

  “你任常務副指揮長,全權負責處理設卡、封堵、消毒工作,防止禽流感流入我縣!”2005年10月28日,在恩施來鳳縣委擴大會議上,剛來掛職不到一個月的農干院農墾干部培訓部主任盧丙來,被縣委、縣政府委以重任。此時,禽流感正在距離來鳳縣僅7.5公里的龍山縣肆虐。臨危受命,盧丙來迅速帶領相關人員奔赴縣界設立關卡,一站一站現場檢查。他每天20多個小時與當地干部同吃、同住,坐關守卡,歷經14天終于把禽流感堵在了來鳳縣大門之外。“通過這件事情,我明白了在基層真正抓一件事需要付出多少艱辛。我個人的應急處理能力也大大增強。”盧丙來很感激掛職經歷帶給他的歷練,這為他后來走上農干院的領導崗位打下了重要基礎。

  貼近大地,貼近基層,給了掛職干部不一樣的視角。祁睿說:“工作由一條線變成了一大片,第一次真正了解了州、縣、鄉農業農村工作的運行機制,近距離觀察參與了基層的工作,明白了文件規劃與現實的差距。回到國家機關以后,特別是在制定規劃、設計項目時,感覺會完全不一樣。”

  很多掛職干部是典型的“三門”干部,看到武陵山區貧困的現狀,深深地被震撼了。他們在扶貧日記中寫道:看到當地貧困農民“住的是茅草房,穿的是破衣裳,吃的是黑糊飯,耕的是草帽田”,你還能抱怨工作條件差嗎;看到基層干部“5+2”“白加黑”,你還能抱怨工作累嗎;看到基層干部戰天斗地苦干實干,你還能工作沒有激情嗎?

  看到深山區貧困村民的生活狀況后,魏百剛不僅受到震撼,連生活理念都發生了改變。“從恩施坐飛機到北京單程要1800多元,我那時候沒有緊急的事情都舍不得回家。把這些錢省下來用于扶貧不是更好嘛!”魏百剛告訴記者:“這種節儉的習慣一直影響著我。后來我到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當院長時,專門制定了節水、節電、節紙的規定,每年能省下二三十萬支持貧困地區,多好呀!如果大吃大喝一頓,我都會覺得對不起貧困戶。”

  他自己非常注意節儉,但是對恩施的孩子們卻很大方。掛職時在巴東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看到800多個孩子睡在只鋪了床單的硬床板上,90厘米寬的床位一顛一倒睡兩個孩子,他難過地落淚,當即自己掏錢捐給學校,給孩子們買褥子。“一定要把這些窮人家的孩子培養好,再也不能讓他們受這種苦了!”他聯絡北京應用技術大學,與董事長趙景泉達成協議,技術大學每年拿出500萬元,在農干院免費培養恩施、湘西的農村孩子,畢業后學校負責介紹就業。一開始,恩施、湘西當地人都不相信有這么好的事情。這個被稱作“陽光工程教育計劃”的愛心助學活動,讓近300名武陵山區的農村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在當地播下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

農業部支持武陵山區茶葉標準園建設

  336名干部,就是336座“橋梁”。這一座座橋梁連接了農業部黨組和基層群眾,凝聚了武陵山區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恩施州州長劉芳震對此評價道:“農業部掛職干部主動作為,以扎實的工作作風、科學的工作態度、嚴明的工作紀律,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農業部、農業部聯絡組各位同志的這種務實重行的工作作風,這種凝聚真情真意的支持措施,極大地鼓舞了全州干部脫貧攻堅的士氣,增強了我們發展的信心和動力。”

  在恩施、湘西各族人民的奮力拼搏和農業部31年持續的幫扶下,恩施、湘西農業農村發展和脫貧攻堅不斷邁出新步伐,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2016年,定點幫扶的恩施、湘西四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了8613元、8542元、6288元、7612元,比2010年均翻了一番。

  “農民不脫貧,幫扶不脫鉤。”2002年,時任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的韓長賦作出鏗鏘承諾。14年之后的2016年,作為農業部部長的韓長賦在定點扶貧工作座談會上再次公開重復了當年的承諾。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韓長賦表示:開展定點扶貧是中央從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農業部踐行脫貧攻堅使命的重要舉措。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切實加大定點扶貧工作力度,銳意進取,攻堅克難,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新的貢獻!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