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頭條資訊 >> 產業興旺托起“大美上饒”
详细内容

產業興旺托起“大美上饒”

  江西省上饒市,幅員廣闊,物阜民豐,四季花開,游人如織。三清山,鄱陽湖,賞不夠的大美景觀;婺源古鎮,徽派建筑,道不盡的精致典雅;小橋流水,農家味道,品不盡的鄉韻鄉愁。

  今年初,上饒市委市政府發布《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的“1號文件”,提出把“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品牌農業”作為主攻方向,要讓優勢產業在轄區內“東西南北中”形成更加合理布局。

  市委書記馬承祖強調,要在上饒全域建成高端綠色生態農產品供應基地、農民生活品質提升高地、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現代農業生態體驗區;“好山好水”再加上“好產品”,才能實現“農旅融合”提檔升級。

  “農業大市”上饒的各項大宗農產品指標,一直在江西省名列前茅。與此同時,在這片開放包容、創新創業的熱土上,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還在持續崛起。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陳榮高認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整體推進,又須把“產業興旺”擺在前面。利用好豐富的農業資源稟賦,通過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鼓勵鄉土能人創業與引資引智結合,就能夠形成百業齊興、精彩紛呈的局面。

  5天時間,記者走訪了上饒市的5個區縣,記下所見所聞,向讀者講述這里的創業興業故事——

  鉛山縣:新茶商與新經營主體崛起,引領“兩紅”產業復興

  坐在“江西河口紅茶實業公司”臨街的茶館里,記者面對鉛山縣一批“新茶商”,細數“河口紅茶”的前世今生。

  江西省高山茶投資公司鉛山分公司總經理夏田輝設問自答:紅茶的英文翻譯為什么叫“Blacktea”?當年,茶商收購春茶后,正準備外運,突遇兵亂,不得已將茶葉封存在地窖或山洞里。回來后發現茶葉顏色變成烏黑,已經自然發酵了。再風干,照樣賣到歐洲,沒想到“老外”更加喜歡,茶葉口感更加醇香,茶多酚及營養物質含量更豐富。后來人家專門訂購這個“江西烏”,所以說鉛山紅茶是“紅茶鼻祖”。

  鉛山縣與福建省武夷山市,跨武夷山主峰黃崗山,分列左右,同一方水土捧出同一壺好茶。然而相當長時期,“大紅袍”走紅了,河紅茶卻真有些“烏黑”,本世紀初,鉛山茶葉面積一度縮減至不足1萬畝。

  鉛山縣黃崗山有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姜維平,是復興河紅茶的開拓者之一。1999年,他承包500多畝荒廢已久的茶園起步創業,現已擁有萬畝高標準有機茶園,公司的“河紅貢”“黃崗山玉綠”等品牌越來越亮,在全國、全省茶葉博覽會上,多次獲得“茶王獎”和“金獎”。

  “產業的活力,在于經營主體的活力。”鉛山縣農業局局長蔣檢勝,與眾位新茶商一起摩拳擦掌。今年,鉛山縣茶葉專業合作社和企業數達到了16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8家,帶動茶葉種植面積達到6.8萬畝。

  鉛山縣已注冊“鉛山河紅”區域母品牌,一眾新茶商自覺自愿地將公司產品品牌,如“本無塵”“佛寨”“河幫茶師”“綠和云牙”“霧云丫”等,戴上“鉛山河紅”這頂帽子,聯手出擊。

  鉛山縣綠和有機資源公司總經理江初旺認同“抱團發展才能做強做大、共同受益。”鉛山縣委縣政府及縣茶葉協會對“鉛山河紅”制定統一標準、實行準入機制、規范品牌使用,每年組織茶博會、展銷會、茶文化節。其目的,在于振興茶產業,在于“讓河紅茶真正紅起來”。

  鉛山重點打造的“兩紅產業”中,“鉛山紅芽芋”也正在走紅。如今在鵝湖山下,一個集種質資源收集、組培苗繁育、種植基地、精深加工、農旅融合為一體的“紅芽芋小鎮”正在形成。

  江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這個小鎮的“心臟”。走進企業的研發基地,一排排、一層層試驗瓶里嫩綠的紅芽芋組培苗,讓參觀者感受到方寸乾坤與生命希望;走進文化展示廳,如同親歷傳統農耕的精細把式,品味芋頭美食的百變吃法;走進種質資源圃,仿佛置身于芋頭的王國。小心翼翼掘開一株芋頭,十幾顆毛茸茸的芋頭球莖破土而出,顆顆腦袋上頂著粉紅粉嫩的芽芽,煞是可愛。

  公司總經理方家軍介紹說:“鵝湖山畔特定的堿性土壤、溫濕氣候條件,為紅芽芋提供了舒適的家園,一定要把這個傳統作物打造成健康營養產業。”鉛山縣圍繞江天農業公司打造紅芽芋現代農業示范區,通過“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社)”的模式,帶動恢復種植面積5萬多畝,畝平純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全縣的紅芽芋種植面積已突破10萬畝。

 橫峰縣:兩個“清華”手牽手,山里的老葛根“美成一朵花”

  “北參南葛”中所指的葛根渾身是寶,這種一歲一枯榮的野生植物,每到紫黃色的葛花盛開時節,總能給山民帶來一抹希望。然而在橫峰縣葛源鎮,大自然饋贈的資源,被“條條窮根”所束縛,不能轉化成富民的資產。

  “村子偏遠,過去沒有路,上山挖了野葛、采了野果,要靠肩挑背馱,大半天才能走到鎮上。如果賣不出去,找個地方借住一夜,第二天接著賣。”在距離葛源鎮8公里外的崇山頭村民組,村民陳清華給記者講述。

  3年前,陳清華的日子跌到了冰點。光靠上山挖野貨支撐不了一家老少的生活,外出務工又沒什么手藝,只能拉拉貨、扛大包,而老婆忍受不下窮日子,沒聲沒響地就走了。“2015年,一整年我都昏昏沉沉的,感覺生活沒什么指望了。”

  記者到訪時,恰遇駐村扶貧的橫峰縣委書記饒清華。這天下著小雨,兩個“清華”又在一起回憶起點點滴滴往事。

  “饒書記來我家有30次、50次?記不清啦,反正就和我家親戚一樣,經常來。”陳清華說。

  “初次見面時,你穿的衣服感覺是很久沒洗了,頭發亂得像稻草。”饒清華說。

  2015年初,橫峰縣吹響脫貧攻堅戰的集結號,饒清華帶頭認領了距離縣城最遠的葛源鎮,并把崇山頭作為自己的駐點幫扶村。陳清華遇上了饒清華,命運迎來轉折點。

  饒清華告訴記者,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改良民居及村容村貌,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幾改”下來,村民從山野貨銷售、產品加工增值、民宿接待等幾方面收入大增。村里今年辦起了油菜花節,崇山頭風景區明年春天也將開門迎客。

  “前兩天,我家的一壇老葛根高粱酒,被一個游客看中,賣了500元。”陳清華引著記者看他的特產貨架,有葛根粉、葛根片,有藥酒、山果酒、高粱酒……

  陳清華家的門楣上,掛著“益農信息社”的牌子。由他負責給鄉親們發布動植物病蟲預報、氣象、市場供求、招工等信息,提供水電費、手機費收繳以及農村快遞包裹寄取等高效便捷的生活服務;還負責把鄉親們的土葛粉、土雞蛋等農特產品收集起來,然后與“我家土特產”等電商公司掛上鉤。

  橫峰縣農業局局長李惠民介紹,全縣63個村級益農信息社,對貧困戶實施“一戶一策一碼”服務,指導貧困戶生產和訂單銷售,把農產品及時推銷出去。

  記者在縣城里見到“我家土特產”老板楊月,一個精明強干的年輕女子。她的公司里,精品土貨整齊擺放,線上線下交易活躍。楊月興奮地說:“我們通過‘互聯網+’,深度參與扶貧項目開發、投資興建農特產基地等經驗做法,得到了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的贊揚。”

  在橫峰,干部群眾把脫貧攻堅戰比作新時期的“解放戰爭”,并詳細地列出在哪些山區開展“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今年年底,橫峰要實現“脫貧縣摘帽”的目標,已經到了“渡江戰役”的決戰階段。

  饒清華走遍了橫峰所有的行政村和絕大多數自然村,他的心中當然不只有一個陳清華,而是裝滿了全縣產業發展、美麗鄉村、脫貧攻堅同步推進的一整套思路,裝滿了精準扶貧、產業扶貧、對口幫扶等一大把舉措。


  鄱陽縣:“鄱陽湖蟹后”李靜,清水一樣的人育出清水大閘蟹

  在鄱陽湖邊長大的上饒市農業局局長江衛農,見證了湖水由清到濁、又由濁到清的變遷。鄱陽縣當地人所稱的“內湖”,就是他的父輩們“戰天斗地”修堤筑壩,從主湖區圈出來的。記者乘船穿越清澈的內湖湖面,進入鄱陽湖國家濕地保護公園,但見水天一色、百鳥棲息的勝景。

  江衛農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尤其堅守生態優先的原則。鄱陽縣盛產甲魚、銀魚、鱖魚、青蝦、河蟹等,豐富的湖水資源成為水產養殖的寶地,養殖產業要發展,同時要實行控養限養、適度開發、健康養殖。

  記者來到江西蘇陽水產發展有限公司的螃蟹養殖基地,走在水面寬闊的湖堤上,可見湖中水草叢生,工人們正在捕撈魚蟹。“我們采用生態養殖的方式,人放天養,完全不投入飼料,蟹的品質好。”來自浙江的老板陳洪標,2016年看好了位于鄱陽縣饒豐鎮的萬畝水域,當即簽下了租賃合同,目前養殖基地總投資達到6000多萬元,年產螃蟹600萬只。

  “鄱陽湖大閘蟹”的美味久負盛名,蘇東坡曾留下“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的贊譽。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鄱陽湖蟹在全國蟹產業風起云涌的態勢下,尚在挺身搏命、努力向上攀爬。

  鄱陽湖寶島水產公司的張春鳳一家,可謂“養蟹世家”,正走在將“鄱陽湖大閘蟹”推向全國的前沿。張春鳳原來跟隨父親在安徽蕪湖養蟹,2003年,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她和妹妹張曉鳳來到江西,妹妹落腳在軍山湖,她則駐扎在鄱陽湖畔。如今丈夫已經病故,女兒李靜和她一起挑起事業發展的重擔。

  初識李靜,白白凈凈,清水一樣的女子。“這一水箱是3兩一只的,每斤可以賣到120元;這一水箱是4兩一只的,每斤可以賣到160元。”寶島公司的“水族箱”前,她仔細地給記者講解著螃蟹的品級分類和好螃蟹的辨識方法,“看我們這蟹,青背、白肚、金爪、黃毛,質量好著哩!”每說出一句話,她面頰上的兩個酒窩里盛滿笑意。

  站在一旁的鄱陽縣農業局局長張鵬解釋,青背白肚,是湖水無污染的標志,一湖清水出好蟹;金爪黃毛,是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的特征,正宗野生大閘蟹。

  “養蟹世家”的兩代耕耘,育出的“蓮湖島牌”清水大閘蟹,“鄱陽湖寶島水產”多次在江西省乃至全國螃蟹節、擂臺賽、品鑒會上,拿到“蟹后獎”“金蟹獎”,獲得了國家有機食品認證。寶島水產的養殖水面達到了4萬畝,其中螃蟹魚類的精養面積近萬畝,年銷售收入達到6000萬元,帶動2000多農戶養殖增收。

  在當地養殖戶及水產養殖業界人士眼中,“人漂亮做事也漂亮”的李靜,就是真正的“鄱陽湖蟹后”。

  據縣委常委胡仲儀介紹,鄱陽縣結合高準糧田建設項目,選擇宜漁低洼、水質條件較好的連片稻田開展稻蟹共作,正在構建稻蝦蟹連作和共作系統,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漁糧共贏”。

  婺源縣:皇菊產業“探路者”,從青石驛道走進皇菊花田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江灣鎮曉起村,位于婺源縣城東北45公里的段莘水和曉起水交合處,“中國最美鄉村”的一處濃縮景觀,正迎來皇菊收獲的季節,村道兩旁,被色香味俱全的皇菊鋪滿。

  20多年前,我國著名茶文化專家、農業考古學家陳文華來到曉起。在一處廢墟中,他發現了一臺早已殘破的“茶葉水轉揉捻機”,驚為珍寶:捻揉機的木制構件與動力傳輸系統設計巧妙精密,完全靠水流驅動,實現幾臺揉茶機、十幾臺翻炒鍋的機械化、自動化運轉,“簡直是一件茶文化精品遺存”。

  陳文華找到村支書,希望能夠把這臺機械和安放機械的房屋修繕起來。但村集體經濟貧乏、認識上也貧乏。陳教授自掏腰包,拿出多年的積蓄、稿費、獎金,租用修繕舊屋,收集整理老物件,投入到曉起村的保護開發中。

  村里想把“青石古驛道”拆除,擴建成可以通行機動車的寬馬路。陳文華也多次阻撓、上下游說,不達目的不罷休。村民們不理解他的所作所為,稱之為“傻教授”。

  陳文華也不得不面對“村民要致富”的現實問題,“得開發新的產業,尋找農旅融合的增長點。”恰巧2008年,陳大華找上門來。

  陳大華何許人也?早在1997年,不滿30歲的陳大華,已在贛浙閩交界的“綠茶金三角”擁有一片茶園,興建“華源茶廠”,注冊“婺牌”綠茶商標,漸漸成長為婺源新茶商中的佼佼者,并帶動起浙源鄉鳳山村周圍一方百姓致富。

  陳大華擴大高山茶種植基地過程中,發現在江西與浙江交界處,有些農家不經意種植的大黃菊,花朵圓潤如繡球,盡顯雍容華貴。他優選了一些植株,種植在鳳山村的山坳里,燦燦金黃,香艷誘人。陳大華以商人的眼光,感覺到了大黃菊的開發價值,前來求助陳教授,意在為大黃菊正正名、把把脈,探討制作工藝、產業開發等等。

  姓名中一字之差的兩個南昌人,雖然年齡相差30多歲,過去也素不相識,似乎有命中注定的緣分,要聯手開創一片新天地。

  陳文華經過考證,發現了大黃菊背后的“皇家背景”:清代曾任“兩淮鹽運使”的婺源人江人鏡,告老還鄉時,婉拒了光緒皇帝賞賜的黃金千兩,只求取皇家花園藥用的黃菊帶回婺源,仿效陶淵明過上“采菊東籬下”的悠閑生活。恰恰在婺源優良的生長環境下,種出來的菊花體積大、花型好,濃香撲鼻,入口甘甜,湯色金黃,韻味無窮。江人鏡派人進京朝貢大黃菊,光緒視為國家瑞兆賜名“皇菊”。后因戰亂,皇菊只剩下極少量散落在婺源山間種植。

  皇菊當年落戶曉起村,如今成為村民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一畝地皇菊就可以賣到5萬元以上,干花價格最低每公斤1000元,高檔的賣到每朵幾十上百元。

  不僅如此。婺源縣副縣長胡春偉與記者肩并肩,穿越村中曲曲折折的小巷,穿行在明清老屋間,走上青石驛道,走進皇菊花田,一起感慨著古村與皇菊的和諧之美、天合之作。

  陳文華已經作古,老先生的兒子陳磊子承父業,幾年前辭掉在南昌一家學校的校長職務,來到曉起,正繼續把“傻教授”牌“曉起皇菊”做強做大。他還與南昌女子職業學校合作,開辦了茶文化專業,為茶文化傳承培養更多接班人。

  陳大華呢?藏在深山里的皇菊茶園,同樣吸引著大批外來觀光客,他經營的“婺牌皇菊”,與綠茶、紅茶、白茶、茉莉花茶一起組成“婺牌五寶”,茶鋪茶館遍布全國,產業勢頭興盛。

  茶產業本來就是“最美鄉村”婺源的另一張名片,縣農業局局長俞坤發說:“全縣有機茶園面積達到6.2萬畝,其中通過有機認證面積達3.25萬畝。婺源綠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顏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而茶中新貴——皇菊,色香味更勝一籌,油菜花一樣的黃,綠茶一樣的甘,現在各鄉鎮已經菊園遍布。”


 廣豐區:“馬家柚”古樹發新枝,金黃的碩果掛滿山山嶺嶺

  溪流繞村,田舍相間,廣豐區大南鎮馬家自然村,傳頌著“一顆母柚誕生一個產業”的傳奇。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農業專家在馬家村發現一株優質紅心柚古樹,母樹枯萎老化后,又從樹根處重新發芽長出新枝、結出果實。1991年,江西省進行柚類資源普查總結及柚子鑒評會,當時從這棵樹上摘取18顆柚子參加評比,因汁胞飽滿、清甜微酸、果味清香等突出特點,拿下了“江西省酸柚類第一名”桂冠,從而名震全省。

  一顆好柚子怎樣才能轉化為一個產業?廣豐區農業局局長曾生華告訴記者,2010年推動之初,農民怕有風險,普遍不愿意種植,政府就鼓勵黨員干部帶頭種;農民投入不足,政府免費提供苗木,并制定了大力度的補貼政策,對種植100畝以上的,每畝補助200元且連補3年,對種植500畝以上的,每畝補助300元且連補3年。全縣對馬家柚產業的財政補貼資金達到了上億元。

  政策點燃了種植積極性,產業迅速發展起來。近幾年柚子樹已經陸陸續續進入盛果期,金黃的碩果掛滿山山嶺嶺,農民開始嘗到豐收的甜頭。今年廣豐區馬家柚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百畝以上的種植基地達到了315個。

  在湖豐鎮豐廣農林牧專業合作社,蜿蜿蜒蜒的公路從田間通向山頂,一排排的柚子樹依山勢種植,合作社注冊了“丹柚”品牌,種植規模達到了6700畝。合作社負責人徐昌金把外出做生意賺的錢,投在家鄉的荒山上;他在英國留學歸來的兒子徐聞,也加入進來。

  徐聞注冊了商標“徐少爺”,加工生產開胃柚子皮、馬家柚果脯等休閑零食。“基地產的柚子商品性好的都賣了鮮果,但商品性不好、味道沒差別的果子還有很大一批,通過深加工,可以把柚子做成飲料、果脯,柚子皮可以做成開胃小零食,柚子籽可以用來做成化妝品。”徐聞說,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把“徐少爺”馬家柚系列產品賣到英國去,讓他英國的同學也嘗到馬家柚食品的美味。

  廣豐區委書記譚贛明告訴記者,“馬家柚”正在快速走入產業化道路,不僅有一批規模種植基地,還通過精深加工把柚子“吃干榨凈”,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一批高標準的馬家柚休閑采摘觀光園區正在形成。

  今年,上饒市供銷集團與市政府簽訂了開發合同,計劃投資15億元在廣豐區洋口鎮建設馬家柚產業小鎮。廣豐區區長鄭華森說,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包含倉儲保鮮、交易、研發、培訓、加工、農業休閑觀光等八大核心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體。

  走進江西齊力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加工區,精良的加工設備、自動化的包裝線、高標準的實驗室依次排列。董事長張處平介紹,依托當地銅拔山的良好自然環境,齊力公司發展馬家柚生態旅游觀光種植基地,并研發出馬家柚蒸餾酒引領了馬家柚產業鏈的延伸。在項目審批、設備升級改造、人才引進等多方面都享受到了當地的優惠政策,這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上饒市副市長祝宏根認為,在“大美上饒”的創業熱土上,活躍著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事業追求者,書寫著一個個艱苦創業創新的故事。而上饒市各級黨委政府善于創新體制機制,重視推動之,因勢利導之。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