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楂種植變“撂荒地”為“生錢地”初冬時節,在安徽省廬江縣冶父山鎮幸福村清水塘生態經果園,一片山楂林郁郁蔥蔥。“我們剛過來的時候,山上的芭茅長得比我還高呢,這幾年都被我們清理掉,改為種山楂了。”果園負責人沈聲才邊比劃著自己的身高邊說。 沈聲才告訴筆者,當前山楂園已進入豐產期。他的140畝山楂園,今年共摘了40萬斤果子,收入120多萬元,“最多的一棵樹掛了100多斤的山楂,最近剛剛將樹上的最后一批山楂全部賣完了。”沈聲才樂呵呵地說,他引進的“大金星”等新品種,種出的山楂核小肉厚,耐儲性好,每到收獲的季節,各地客商都來搶著進貨。 冶父山鎮是典型的丘陵地區,前些年這里荒坡亂石崗比比皆是,三分之二以上的山地閑置荒廢。當地村民長期過著“養豬為過年、養牛為種田、養雞為了油鹽錢”的日子。怎樣才能既改變群眾的貧困生活,又保護生態環境?近年來,冶父山鎮將閑置山地通過地整合流轉租賃給種植大戶,使“撂荒地”變成“生錢地”。 讓閑置地變致富地,不僅沈聲才等開荒人從中受益,也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剛剛領到今年3000元地租的農民張家保開心地說,過去守著閑置土地沒有收入,現在荒山荒坡也能賺錢了,而且還能在山楂園務工、學習種植山楂的技術,“今后在家門口就能打工賺錢了。” “我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術,出去打工又沒人要。”正在山楂園忙活的幸福村沈老村民組的郭傳英說,在園里做工一天能賺80元,“我們這些留守婦女也成了‘拿工資’的人了。” 廬江縣白湖鎮六崗村澗南村民組的沈臘梅笑著說:“我長年在山楂園做工,主要從事鋤草、施肥、采摘等活計,每年能賺3萬多元,收入比較穩定,一家人生活過得穩穩當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