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導向”引領濰坊現代農業創新山東濰坊的農耕歷史源遠流長,是“農圣”賈思勰的故里,他撰寫的《齊民要術》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農書巨著,譜系完整,至今仍被視為瑰寶;而今,濰坊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也是現代農業的“試驗田”。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并提出“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經營體系;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重要思路。 作為全國農業產業化的發祥地,濰坊農業產值居山東省之首,農業資源稟賦好、發展水平高,是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和全國蔬菜之鄉,蔬菜、肉類出口分別占到全國的1/10和1/8。濰坊市委書記劉曙光表示,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落實習總書記農業的“三個導向”重要指示精神,濰坊理應打頭陣,率先走在前面。 日前,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本報記者對這幾年濰坊市的現代農業創新路徑進行了走訪。 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著力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加快構建立體化、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重點培育從事專業化、集約化農業生產的家庭農場,使之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體力量;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示范社創建活動,促進農民合作社增量提質;支持農業龍頭企業以資本為紐帶開展聯合與合作,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抓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青州市何官鎮南小王村共105戶309口人,耕地638畝,屬典型的農業村。過去主要以糧食種植為主,經濟效益低,集體經濟薄弱,村莊各項事業發展嚴重滯后。但2008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之后,南小王村依托土地流轉,發展有機農業,實現了富民強村的巨變。目前,合作社共流轉了包括附近村莊在內的土地1850畝,在解決“地怎么種”之前先解決了“地誰來種”的問題,2016年,村集體收入100多萬元。 濰坊市委副書記張小梅說,南小王村的經驗表明,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深化機制體制創新,首先要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濰坊市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按照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思路,從2012年開始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2013年全面推開,目前已有7574個村完成,占有耕地村的95.4%。基本解決了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為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打好了基礎。圍繞“地怎么種”這一導向,濰坊著力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加快構建立體化、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安丘市凌河鎮碧寶家庭農場成立于2013年,農場主張振周原先就承包了130畝的山地,經過考察,他發現荒涼的山坡其實是發展優質核桃產業的好地方。2015年以來,碧寶家庭農場共生產核桃干果5噸,新培育優質種苗1萬多株,實現純收入20萬元。農場在自己取得較好經營效益的同時,還帶動了周邊農民發展核桃種植200多畝。山綠了,人也富了,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目前,濰坊像這樣的家庭農場發展到6664家,其中種植類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平均達170多畝。另外還有農民合作社24513家,基本實現了戶必入社、業必歸會。 “今年合作社工作的重點主要是新建示范園區、低產園區改造和種苗繁育基地建設3個方面,預計可實現增收1000萬元左右。” 李治國是昌邑市鼎立薄殼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該合作社是一個集核桃、榛子、苗木、果品長鏈條等研發、種植、銷售、深加工為一體的大型專業合作社,是山東省的龍頭企業,擁有核桃種植基地3000余畝,榛子種植基地1500余畝,帶動種植戶種植核桃面積1萬余畝。 濰坊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創新農業經營方式的重要抓手,僅今年以來就完成新建、改建或評定現代農業園示范區98處。重點統計的398個規模化園區中,國家級占23個,省級占61個。各類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3100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2家數量居山東之首。 今年“田園綜合體”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概念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7月5日,被選為山東省唯一省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濰水田園綜合體項目就落戶在濰坊昌邑市。該項目投資人孫健告訴記者,這個項目重點打造皇姜小鎮、濰河濕地景觀帶、田園康養社區集群、鄉野文娛體驗集群、農旅產業融合集群、幸福鄉村民俗體驗區等六大功能分區。項目建成后,將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為全國農業和農村體制改革提供可復制的模板。 圍繞破解“地怎么種”的難題,抓好農業社會化服務同等重要。濰坊以為農服務中心為依托,按照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思路,扶持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00多個。他們把供銷社作為開展社會化服務的重要載體,積極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支持他們搞好為農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放心農資”工程,全方位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供銷社在全市規劃建設了103處為農服務中心,規范發展了818家放心農資店,探索形成了“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土壤熏蒸修復”“職業農民培訓和創業孵化”4項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經驗做法。 與此同時,濰坊加快發展品牌農業,培育產業品牌、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靠品牌帶動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壽光市洛城街道斟都果菜專業合作社是集綠色蔬菜種植、銷售、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與一體的蔬菜基地,合作社主要種植和銷售五彩椒,已通過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驗收,獲得綠色食品基地A級標準認證2720畝,是全國一村一品示范社,2016年合作社年銷售蔬菜達到8000噸,銷售額4800萬元,實現利潤398萬元。 目前濰坊已有6750個農產品注冊了商標,19個農產品獲全國馳名商標,28個農產品獲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有500多種農副產品及加工產品出口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初步形成產、供、銷一體的產業鏈條。 以解決地少水缺為導向,著力創新農業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型農業之路 ——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把高端高質高效農業確定為戰略主攻方向,走低碳生態可持續的發展路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產品全面提檔升級 濰坊是一個嚴重缺水地區,人均占有水資源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水資源嚴重短缺是制約濰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而農業灌溉用水又是用水的“大頭”。濰坊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32畝,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耕地后備資源相對較少。為緩解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問題,濰坊把高端高質高效農業確定為戰略主攻方向,走低碳生態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濰坊組織實施了耕地質量提升工程。近幾年通過增施有機肥料、微生物肥料,改良退化土壤30萬畝。同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開展了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濰坊市農業局局長王漢成說,目前全市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394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面積34.2萬畝,建立節水示范面積24萬畝,效果顯著。記者在壽光實地采訪了解到,壽光在中興蔬菜生產基地、億嘉農化蔬菜基地、睿農蔬菜生產基地等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設施3000余畝;在洛城街道投資80萬元示范推廣了以色列水肥一體化技術600余畝,推廣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8%以上,畝均節肥40%、節藥25%、節水50%,蔬菜產量提高10%以上。 濰坊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建立農業大數據管理中心,實施信息化改造,打造濰坊“智慧農業”。昌樂建設了智慧灌溉綜合信息化系統,將高效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農業水價改革等所有內容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了兩萬平方米的智能全自動水肥一體化設施,通過建立的智慧網絡、示范和展示物聯網設備、節水灌溉技術進行灌溉、施肥、用藥,平均每畝節約化肥500元、農藥100元、電費60元,節省勞動力費用2250元。他們大力推行綠色控害技術,建立了綠色防控示范區32處,綠色控害面積達到450萬畝。通過連續兩年實施耕地地力保護,實施“土地深翻+整地鎮壓”作業面積170萬畝,預計年增產糧食兩億斤以上。 壽光洛城街道東斟灌村黨支部書記李新生向記者介紹了東斟灌村的大棚土壤改良效果:“我們村從1993年開始種植大棚蔬菜,是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由于連續多年重茬種植,棚內土壤板結和地力下降現象較嚴重,壽光市扶持我們村50多萬元,推廣了沃土工程、配方施肥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對全部大棚進行了土壤改良,現在棚內土壤已經變軟了。” 作為省級涉水涉地資金整合試點,濰坊于2014年底啟動實施了涉水涉地資金整合試點工作,統籌考慮各項資金的支持內容,綜合水利、土地、農業、林業等項目實施,將項目區建設成“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的高標準農田。 濰坊市副市長馬清民介紹,從目前整合試點情況看,涉水涉地資金整合試點通過資金安排,有效解決了農田建設資金多頭管理、使用分散等問題,實現了“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出水”,形成了政策和資金合力。全市所有河湖全面實行河長制管理,編制了“一河一策”綜合整治方案和河湖岸線利用管理規劃,建立了市縣鎮村四級河長制組織體系,制訂了市縣鎮三級實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建立完善了河長制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了相關數據自動采集、智能分析,河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以滿足吃好吃安全為導向,著力創新管理方式,發展安全健康型農業 ——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農業的“生命線”,構建“四個體系”,實行全程管控,打造全國農產品質量和食品消費最安全、最放心的地區 “濰坊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四個最嚴’的要求,以適應城鄉居民從‘吃飽’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需求為發展方向,從‘產’和‘管’兩個環節入手,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和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打造全國農產品質量和食品消費最安全地區。”劉曙光說。 走進濰坊中國食品谷核心區的“中百大廚房”,一座座現代化的生鮮加工車間、物流配送中心和恒溫庫令人眼界大開。“中百大廚房”營銷管理部經理王海軍介紹,“中百大廚房”擁有國內流通行業單體建設面積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生鮮加工低溫物流配送中心,建有果蔬預冷、保鮮儲存的恒溫庫22座,存儲容量1.8萬噸,速凍低溫儲存庫3座,存儲容量6000噸。“所有農產品全部從基地、源頭采購,減少了所有中間流通環節,自主配送、高效運作,真正實現了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消費終端的無縫對接。” “我們堅持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一個標準’,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參照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制定了400多項地方性標準規程,收集整理了62個蔬菜禽肉等國內食品標準及24個出口日本、韓國、歐盟等國家的標準,編成《濰坊市農業標準規范匯編》,發放到每個涉農鎮街,讓生產者有標可依、依標生產,以標準化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濰坊市農業局局長王漢成說,“中百大廚房”的啟動運營,是濰坊市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工作的一面鏡子。 安丘慈埠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潘宗光說,合作社先后引進了土壤消毒處理技術,采取了防蟲網和黃板等物理滅蟲方法,應用了低毒、無殘留殺菌藥和有機肥料,最近又新上了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設施。“合作社成立起初,我們就把發展有機蔬菜作為主攻方向,確保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確保上市產品達到有機標準,先后有8種蔬菜通過有機食品認證。”安丘市慈埠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面積680畝,蔬菜品種18個,全部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服務、分戶經營的“三統一分”的管理模式,每年培訓都在10次以上,并全程建立了完善的質量檢測盒追溯體系,聘請農業局蔬菜專家嚴格按照國家管理標準進行指導。 安丘曾在全國率先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被命名為“安丘模式”。在食用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安丘建立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實施標準化管理,建設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監管平臺和二維碼追溯平臺,為安丘產出入市的每一個農產品貼上了質量安全的“身份證”。在安丘縣為民辦事大廳一側的質量監管檔案柜里,十幾本厚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整齊地擺放著。“這是各個村種植大戶簽訂的承諾書,相關資料信息上面都有,出了問題,一查便知。我們就是要讓流入市場的每棵菜、每塊肉、每個水果都要有自己的‘芯片’。”安丘市農安辦副主任徐秀軍說。 濰坊市為了構建覆蓋全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現已建成市級檢測中心1處、縣級11處,鎮街檢測站110處,企業、市場、基地檢測室2400多處,形成了市、縣、鎮、企業四級檢測網絡。同時構建了全程可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出臺《濰坊市禁用限用劇毒高毒農藥條例》,建立高毒農藥政府儲備制度,由供銷社系統統一儲備,專業隊伍實施作業,全面禁止銷售52種高毒農藥。另外,他們還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地方綜合考核評價,考核結果作為評先樹優和一票否決的重要依據。全市建立健全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市、縣兩級農業部門單設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137個涉農鎮街全部成立了監管機構,6129個行政村全部設立了監管員,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監管體系。 濰坊市市長李寬端介紹,安丘模式在全國推廣,也使得濰坊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口碑,成為中國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的發源地,如保鮮大蔥占日本進口市場的70%,輸美菠菜占山東輸美菠菜的60%以上。目前,高密、安丘創建為首批“中韓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共建示范區,濰坊所轄的8個縣市已有6個創建為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2個創建為省級示范區,把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扎扎實實地落到了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