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農業建設成就輝煌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夯實農業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大宗農產品基本供給;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產品結構,推動農業提質增效,提高競爭力;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實施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推進土地確權頒證,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增強農業發展活力,提供堅強制度保障;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確保十三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始終都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近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大宗農產品基本供給的能力明顯提高。全國糧食總產量2006年低于10000億斤,2013年首次突破12000億斤大關,2014—2017年連續四年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全國肉類總產量和水產品總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主要經濟作物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等保持較高產量水平,為保障大宗農產品基本供給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農田水利條件明顯改善。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保障,也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農田水利條件明顯改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2016年末全國能夠正常使用的機電井和排灌站比2006年末分別增長8.2%和8.9%,能夠正常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庫數量合計增長53.3%。2016年灌溉耕地面積占實際耕種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55.2%,夯實了農業生產基礎。 (三)農業機械化達到較高水平。農業機械擁有量較快增長,廣泛應用,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也逐步把農民從歷史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高強度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了出來。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末全國聯合收獲機114萬臺,比2006年末增長105.3%;排灌動力機械1431萬臺,增長6.1%。三大糧食作物達到較高機械化水平,小麥機耕、機播和機收的比重分別達到94.5%、82.0%和92.2%;玉米機耕、機播和機收的比重分別為73.7%、69.9%和61.7%;稻谷機耕、機播和機收的比重分別為83.3%、29.0%和80.1%。 (四)設施農業快速發展。大棚、溫室等農業設施較快增長,改變了農業生產的時空分布,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末全國溫室占地面積334千公頃,比2006年末增長312.6%,大棚占地面積981千公頃,增長111.0%。我國溫室大棚占地面積穩居世界第一,工廠化種養也呈快速發展態勢。 (五)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文化素質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市民化進程穩步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數量減少。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16年全國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一個月以上的人員數量為3.14億人,比2006年下降8.7%。農業生產經營人員文化素質提高。2016年,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占比為48.4%,比2006年提高3.3個百分點;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的為7.1%,提高3.0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的為1.2%,提高1.0個百分點。 (六)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大量涌現。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近年來,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工商、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著力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大量涌現。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末全國農業經營單位達到204萬個,比2006年增長417.4%。農民專業合作社幾乎從無到有,快速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2016年末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91萬個。 (七)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迅速。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16年耕地規模化耕種面積占全部實際耕地耕種面積的比重為28.6%。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所占比重為17.0%;農業經營單位所占比重為11.6%。規模化養殖生豬存欄占全國生豬存欄總數的比重為62.9%,家禽存欄占比達到73.9%。規模經營的快速發展對穩定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供應、穩定農產品市場都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