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中國農學會成立100周年之際百年滄桑創佳業躬行大地譜華章 ——寫在中國農學會成立100周年之際 本報記者 12月12日,中國農學會成立100周年回顧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李克強總理作出批示,汪洋副總理出席并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及農業科技事業的高度重視、對中國農學會及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親切關懷,也充分肯定了中國農學會作為中國近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親歷者和推動者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百年風雨,百年滄桑,不逐榮耀,不避艱辛”。從1917年到2017年,中國農學會緊跟時代的步伐前進,為農業科技事業的開拓創新、繁榮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中國近現代農業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 積極探索玉汝于成 “養民之政,首重農!薄R话俣嗄昵埃谥腥A民族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歷史背景下,一批仁人志士以促我中華“轉弱為強,反衰為勝”與“泰西諸國并駕齊驅,馳騁于地球之上”為己任,開啟了“研究學術,圖農業之發揮;普及智識,求農事之改進”之征程,打開了農業進步的閘門,點燃了固農興邦的希望。 1895年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首創農學會,1917年陳嶸、王舜成等在上海發起并成立中華農學會。1926年毛澤東同志曾以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身份,應邀出席中華農學會第九屆年會,并在開幕大會上致辭。1951年,在中華農學會基礎上,吸收延安中國農學會、中國農業科學研究社等成員,正式更名為中國農學會。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學會著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立足農業發展實際,積極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引進先進技術、推動創新研究,充分發揮了國內外農業學術交流主渠道、農業科學普及主力軍、國際民間交流代表和農業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學會團結依靠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動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以及黨和政府科學決策,為促進“三農”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100年來,中國農學會茁壯成長、發展壯大,現有9個工作委員會、34個分支機構,聯系31個省級農學會。 勇于實踐碩果累累 中國農學會的百年發展歷程就是一部促進農業學科建設、農業技術繁榮、農業產業發展的奮斗史。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農學會始終以促進國家農業發展為己任,團結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砥礪奮進,取得了驕人成績。 追求卓越發展的百年。從1918年創刊《中華農學會報》并使之成為當時中國最權威的農業學術期刊,到主辦《中國農學通報》等8種中英文精品科技期刊,中國農學會所辦各類期刊已成為農業科學百家爭鳴的重要學術陣地;從舉辦學術年會到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系列學術交流活動,充分發揮聯合協作優勢,將“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打造成為全國農業系統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學術交流平臺,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學科發展;扎實開展第三方科技評價工作,成為科技部認定的首批科學技術成果評價試點機構,搭建農業科技成果交易服務平臺,為形成正確學術導向、助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倡導智慧發展的百年。成立農林部、實施《改進中國農業計劃》、促進黃淮海平原農業發展、推進武陵山區農村開發、加快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建設等,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業重大事件背后都有中國農學會積極參與的身影。新時期,中國農學會針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面向黨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提供咨詢服務,以中國農業專家咨詢團為代表的新型智庫作用凸現,“建立黃河三角洲國家高效生態經濟區”“建立耕地生態補償機制”“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現代種業發展”等百余項專家建議,為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推動創新發展的百年。從翻譯國外先進農事資料傳播農業科學技術,到多部門共同推進農民科學素質行動,科普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從傳統的“趕大集”到“量身定做”“量體裁衣”的精準推送服務,科普工作實現了從應急型、大水漫灌式向主動型、精準滴灌式的轉變。圍繞公眾關心、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制作的系列動漫、數字化展品、電子刊物應運而生,網絡競賽、微信公眾號等科學傳播渠道不斷拓展?破談撔掳l展的深刻變革,為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培育好創新的土壤,發揮了積極作用。 助力人才發展的百年。從1933年開始建立獎學金制度到2006年設立“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從獎勵在校學生、研究生、留學生、優秀論文作者,到推薦遴選院士,培養杰出青年農業科學家、全國杰出農村實用人才,表彰青年農業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選派研修生等多措并舉,中國農學會通過各種渠道、各種方式為人才成長搭建平臺、加油鋪路,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培養了各類科技和實用人才,助力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走近世界科技舞臺中央,助推人才強農戰略實施。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內的28位農業領域兩院院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厚植開放發展的百年。中國農學會充分發揮民間交流主渠道作用,廣泛深入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農業學術交流水平不斷提升,農業技術合作深入推進,與日本等國的科技交流取得了顯著成效。寒區水稻高產技術的合作研究成功、地膜覆蓋技術與紅富士蘋果的引進與推廣,折射出中國農學會對外交流所取得的成就。轉基因生物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等一系列農業高端國際論壇與研討會的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農學會以更加昂揚的姿態,為農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貢獻力量。 敢于擔當再鑄輝煌 新百年,新征程。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需要農業科技和農業農村人才的支撐,中國農學會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農學會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批示和汪洋副總理講話精神,面向農業科技創新主戰場,堅定創新自信,匯集人才眾智,凝聚各方力量,激發創新活力,助力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緊緊圍繞重大科技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組織院士專家主動解疑釋惑,普及實用技術,助力農民脫貧增收致富;圍繞促進鄉村振興等重大問題進行研討交流,提出針對性強、科學合理的意見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智力支持;積極向國內外重要獎項、重大人才工程推薦人選,注重發現和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為他們成才成長、創新立業助力加油。 藍圖已經繪就,奮進正當其時。秉承“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宗旨,團結、動員和依靠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中國農學會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往開來、勇于擔當,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續寫新篇章創造新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