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宜春推進秀美鄉村建設 十余年建成近萬個新農村點風景這邊獨好 ——江西省宜春市推進秀美鄉村建設紀實 本報記者 王磊 江娜 文洪瑛 繆翼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走進地處江西省西北部的宜春市,就好像走進了一幅繪有綠水青山、寫滿田園鄉愁的山水畫。從全面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今年進一步提出了升級版的“秀美鄉村”建設,十余年間,9482個新農村點在宜春建設完成,170多萬農民過上了“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廁、住整潔房、用潔凈能、居綠色村”的新生活。 如何盡最大可能維持發展與生態之間的精細平衡?如何讓鄉村美得有特色、有韻味、有活力?近日,記者走近宜春的秀美鄉村尋找答案。 一張藍圖繪到底,讓一個個秀美鄉村連成一道道風景,形成一片片風光 空氣中的桂花香彌漫在一排排整齊的白墻黛瓦小洋樓之間,柏油路鋪到家家戶戶門前,從山腳下到山頂上每隔幾步就有一盞路燈,農家樂一家挨一家生意都很紅火……來到萬載縣雙橋鎮山溪村,你一定會驚嘆于它的和諧美麗富饒。 既要實現經濟建設與社會文化建設整體推進,又要保持產業興旺與農民增收同步發展,還要探索經濟與生態的“雙贏”道路,鄉村振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這就需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推進和諧秀美鄉村建設,全面提升城鄉居民工作生活環境,增強人民群眾小康認同度。”宜春市委書記顏贛輝說,“整潔美麗、和諧宜居的總體目標本身就是為了補齊農業發展短板,促進農村生態協調發展,讓農民共享改革成果。” 為保證這些規劃和構想的實現,宜春市形成了一整套系統性、制度性的推進措施。 到2020年實現新農村建設“掃一遍”,這是宜春市政府立下的“軍令狀”。《宜春市“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行動規劃(2017-2020年)》明確要求,一年連線成片、兩年打造特色、三年完善提升、四年實現全域覆蓋。同時,新農村建設被納入到了政府十大民生實事定期調度。 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資金投入。為了讓美麗有標桿,各縣市區還安排新增資金用于美麗示范村建設。樟樹市安排新增資金5600萬元,投向7個美麗示范村;高安市安排3000萬元,選定10個美麗示范村莊;萬載縣擬向國開行融資3億元,用于美麗示范村建設。“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明確按省定標準和新農村建設點批復數足額籌措落實財政配套資金。”在宜春市委秘書長魏曉奎看來,建設資金落實到位是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一顆“定心丸”。 拒絕大拆大建,尊重村莊自然肌理與特色,宜春市按照四種類型規劃村莊功能,即整體拆舊建新發展農家樂型、依托山水田園風光和文物遺跡的鄉村旅游型、發展花卉苗木的產業支撐型、圍繞歷史文化做文章的古村落保護開發型等。“宜春今年計劃整治建設3424個村組,重點推進‘兩帶一區’建設,即昌銅高速生態經濟帶、320國道特色產業示范帶和豐城全面小康美麗鄉村示范區。”宜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袁川已經習慣對著新農村建設圖“掛圖作戰”。 市縣領導掛點、部門幫扶、社會幫建的新農村建設掛點幫扶工作機制全面實施,《2017年市直單位掛點幫扶“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安排表》讓全市三市六縣一區的115個村組都一一對應有了幫扶單位,鄉親們表示“幸福感爆棚了”。 晚上10點多,包含領導和工作人員達489人之多的宜春市秀美鄉村建設微信工作群里還不時有人發送工作推動情況,好的做法都會獲得顏贛輝點贊,被點贊的人備受鼓舞,而沒被點贊的人也會倍感壓力。 園村結合、產村相融,秀美鄉村不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 種植各種藥、果、蔬的1萬平方米智能溫控大棚,600畝紅心柚采摘園,山上種山藥、山下是水稻,依勢而建的樟樹市閣山鎮孫家村贛派民居……在樟樹市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和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業兩區”,這些映入眼簾的設施和建筑,向人們展示著充滿活力的鄉村。 產業興旺是秀美鄉村建設的核心和支撐,也是持久動力。宜春市充分依托宜春、豐城、萬載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9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按照“園村結合、產村相融、一體發展”的思路,每年啟動一批村莊建設。 “新農村建設光改善住房不是根本,要實現田園綜合開發,整合原住村民資源,才能永續帶動農民致富。”高安市委書記袁和庚介紹,江西巴夫洛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就正在建這樣一個集農業示范、鄉村旅游、農產品精深加工、新農村建設等于一體的綜合體。 鄧龍村欠上村小組村民范志根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能人,他告訴記者:“綜合體建成后我們合作社將拓寬經營方式,產出的農產品就地進行精深加工,效益能高不少。”“我在園區里就業,以后就在這里打理打理菜地。”75歲的大城鎮古樓村大禾里組村民李世民沒想到,“老了老了還能搖身一變,成了新型農民。” 和巴夫洛田園綜合體類似,實現一二三產融合聯動的園區在宜春還有很多。市委農工部長雷恩奇告訴記者,目前全市10個縣市區均建成了1-2個核心區達千畝以上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以上園區全覆蓋。 一個個秀美鄉村,結合各自實際,分別制定了“一村一品”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年度實施計劃和項目建設方案,構建產業發展項目庫。 樟樹市閣山鎮官橋中心村大力發展觀光、采摘休閑農業;張家山街道雷饒中心村和靖安縣仁首鎮仁首村依托靠近集鎮的區位優勢,大力推進蔬菜產業發展,做大做強“菜籃子”工程;豐城市董家鎮開發出的富硒大米、草莓、蓮藕、天目雷竹等系列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袁州區洪塘鎮布上村返鄉農民易大發,通過市場調查發現茶油市場前景廣闊,去年承包了1.6萬畝荒山,投入近300萬元資金種起茶油樹,成林結果后,該林年產值將達到200萬元。市場良好的效益,讓農戶看到了發展“一村一品”的前景,廣闊的市場吸引著廣大農戶躍躍欲試、一展身手。據統計,在宜春已經建成的9482個新農村建設點中,形成“一村一品”的達到4811個。 彰顯特色、留住鄉愁,打造一批有特色、有韻味、有活力的宜居鄉村 “這個村有特色,有‘知青宿舍’‘公社食堂’,村委會是‘紅色大隊’,還有寬敞整潔的‘大隊廣場’。”今年10月剛剛修建一新的萬載縣三興鎮紅旗新村,結合村名而挖掘的獨具一格的紅色文化吸引了來自全市多個地區的參觀者前來“取經”,豐城市筱塘鄉崗前村副書記周錦平一邊看一邊對記者說。 千村一面不是美麗,鄉村之美關鍵在展現農村“味道”。宜春市力求突出山區、丘陵、平原和水鄉的特色,合理利用地形,借山造勢、借水造景,不挖山、不填塘,努力實現“一村一景”“一村一韻”。“高安屬于平原區,農村建筑主要體現江南水鄉民居風格;萬載縣等山區盡量保持客家民居特征;丘陵地區則注重挖掘當地元素。”高安市宣傳部長駱開提說。 鄉村改造并非易事。“為了讓‘老俵’心甘情愿拆違建,前后開過20多次動員會,最長一次從晚上7點開到凌晨2點。”紅旗村黨支部書記鄭仁清記得,“為了能得民心,細枝末節的事情都要考慮周到。村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還為此修建了300平方米專用場地。” 美麗不光養眼,還是生產力。依托宜春獨特的禪宗文化、紅色資源、古村文化、生態文化等旅游特色資源,休閑度假、生態農業觀光、民俗風情體驗等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業正風生水起。“如今路修到家門口,環境又好,旺季一天能有1000元毛利潤。”說到農家樂生意,樟樹市閣山鎮孫家村林妹農家樂老板史琳就笑得合不攏嘴。 “我這是臨街旺鋪,光租金就不少。”高安市大城鎮古樓中心村村民朱顏一家已經搬進位于320國道旁的新家,他把自家土地流轉出去,并馬上要到“巴夫洛田園綜合體”里去上班了。只看朱顏的新家,儼然就是城里人住的高檔別墅小區——雨污分流、管線下地、綠樹成蔭,幼兒園、村民活動室等配套一應俱全,而且還有種菜的土地。 未來宜春市還將在秀美鄉村建設中更加注重完善功能,實現改路、改水、改廁、改房、改溝、改塘、改環境,建設電網、廣電網、互聯網等“七改三網”應改盡改、應建盡建;科學配置綜合公共服務平臺、衛生室、便民超市、農家書屋、文體生活場所、垃圾處理設施等綜合公共服務設施。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一個國家向著全面小康的綠色進軍,一個民族為了永續發展的堅定抉擇。宜春市在秀美鄉村建設中同心協力、創新實踐,為探索美麗中國的道路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