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是暖水性魚類,主要棲息在巖礁地帶、海底洞穴以及空隙、珊瑚礁中,是肉食性魚,性兇猛、有互相殘食現象,尤其在稚幼魚階段,個體小的常被個體大的吞食掉。通常是以魚、蝦為餌,吃飽后,就回到洞穴或巖礁縫休息。
一般地說,石斑魚是雌雄同體,隨著個體的成長,發生性轉化。首先是成為雌體,繼續生長后轉化為雄體。在性腺未成熟之前,不易區別出雌雄。性轉化的個體隨種類、年齡及體型而異。石斑魚每年從3月份起開始產卵,雌魚有多次產卵的特性。卵呈球形,無色透明,卵內有一個油球,屬浮性卵,水溫在25℃~27℃時約經23小時~25小時即孵化出來,未受精卵則沉入海底。
為了解決石斑魚的種苗,國內外許多海洋生物學者搞了不少人工繁殖技術的試驗研究,并取得很大進展,主要在于利用口服催產產品加速成熟雌魚的性轉化,大大縮短了自然性轉化所需要的時間。我國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1980)和舟山地區水產研究所(1981)對青石斑魚進行人工授精和孵化取得成功,南海水產研究所對鮭點石斑魚的人工繁殖也取得突破。
在石斑魚人工繁殖苗種技術尚未能解決生產需要之前,養殖的苗種要依靠天然采捕,即捕大留小(捕到大的當商品魚出售,小的蓄養起來或當苗種出售)。現在,隨著石斑魚養殖業的迅猛發展,自然苗種已供不應求。近些年石斑魚的人工繁殖已引起人們普遍重視。下面以赤點石斑魚為例介紹人工育苗技術。
親魚選擇與培育:親魚可人工繁殖或捕自自然海區。雌魚選擇體重0.5千克~1千克、腹部膨大而柔軟者;雄魚選擇體重1.5千克以上、輕壓腹部能流出精液者。雌雄親魚按1∶1~1∶3的比例搭配。石斑魚是雌性先熟的雌雄同體魚體,其6齡才轉化為雄魚,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自然海區的生殖群體中存在雌多雄少的性比失調現象,而且養殖條件下培育高齡大個體雄性親魚的時間長且費用也高,所以,親魚選擇中的難題是性腺成熟的雄魚不易獲得。
為了解決人工繁殖中的雄性親魚不足,可用外源性激素誘導雌雄同體的赤點石斑魚提早3齡~4齡使雌魚轉變為有生殖功能的雄性親魚。對2齡~4齡魚投喂50天藥餌,可使性轉變的雄性親魚流精率達93.5%,授精率達81.1%,胚胎發育正常。
為了解決人工繁殖中性成熟的雄魚比較難得的問題,還可應用超低溫冷凍法保存精液,在液氮罐中冷凍保存2個月后的精液仍具有相當于鮮精的活力,不影響人工繁殖的效果。人工繁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親魚性腺的成熟度,所以在誘導產卵前,加強親魚的培育,促其性腺發育至關重要。在室內水泥池中蓄養或暫養石斑魚親魚,通過人工強化培育,每日換水和吸污,親魚不用激素催產就能自然產卵受精,可獲得優質的受精卵。
赤點石斑魚人工授精宜采用干法授精法。親魚注射第二針催產劑后10小時~13小時即可產卵,由上而下輕壓雌魚腹部,將成熟魚卵擠入消毒過的白瓷碗中,反復5次~6次后即可將親魚輕輕放回親魚蓄養池中。隨即再用同樣方法將雄魚精液擠入白瓷碗的卵堆上。石斑魚精液很少,連擠5次~6次總計也不過1毫升~2毫升,待最后一次擠精完成后,用消毒海水浸濕過的潔凈羽毛將碗中卵和精液攪拌均勻,約1分~2分后加入少量消毒海水,繼續攪拌5分后傾倒在消毒過的小臉盆中,加消毒的海水輕輕攪勻,靜置片刻。所有受精卵都漂浮在水的中上層,死卵或未受精卵沉淀于底部。用消毒過的海水洗凈受精卵,除去多余的精子,以避免多精受精,然后將受精卵移入孵化器中孵化。
人工授精時,應避免陽光直射,以免殺死精子。由于石斑魚屬分批產卵魚類,有連續多次產卵的生殖特點。如果為親魚創造在產卵池中自然產卵受精的環境條件,就可以避免因人工授精時經常出現的卵子過熟或不夠成熟的弊端,也可以減少因捕撈和擠卵、擠精液造成的對親魚的傷害。自然產卵方式優于人工催產授精。產卵時適宜水溫25℃~27℃,海水鹽度32~35,pH7.8~8.5,水深約1.5米,池上方用遮光幕遮光,水流量40升/分~50升/分。
石斑魚產浮性卵,孵化應在環道孵化器或孵化缸中進行。孵化時魚卵密度為50粒卵/升海水~100粒卵/升海水,水流速度以能使魚卵或仔魚漂浮為度。孵化用水必須清新,需經過沙濾和紫外光殺菌。水溫保持在25℃左右,鹽度30%~33%,并保持穩定。孵化中盡量清除死卵,以防水質變壞。赤點石斑魚和青石斑魚卵在以上條件下,自產卵受精后經過24小時可以孵出魚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