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村菜農投身“智慧農業”溫度28攝氏度、濕度58%,在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李家村“田園綜合體”7號番茄大棚內的電子顯示屏上,環境監控數據一目了然。 “種植戶可以通過手機,實時監控大棚內作物生長情況,該澆水了就點‘澆水’,該施肥了就點‘施肥’;消費者可以掃描產品二維碼,了解用種、種植、肥料農藥使用情況等等作物全生長期的一切信息。”邊說邊操作,李家莊村黨總支書記張建文向記者展示智慧農業APP,“在我們村,像7號番茄大棚這樣的‘智慧大棚’一共有55個。” “自從搞起了田園綜合體,我們就跟著技術人使用高科技種大棚。”種了大半輩子地的村民陳吉寶輕松地干著農活兒,“原來單打獨斗,也不會使用新技術,一年下來也就掙2萬多元,現在收入能翻番,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概念,對于這個新名詞,張建文有著自己的理解: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通過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的融合發展。所以,李家莊村在全力打造美麗鄉村旅游過程中,秉承整村推進理念,整合產業資源,挖掘鄉村旅游資源,使全體村民都有事干、都能致富。 “為了充分發揮智慧農業的效能,兩年前從隴東學院、甘肅農大等涉農大中專院校招聘了數10名年輕的大學生組成了一個技術團隊,專門服務智慧農業園的生產與發展。”張建文介紹,早在2014年起,村兩委就積極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提出了“現代農業先行”的發展理念,并發起創建了李家莊第一個母體農民合作組織——李家莊農民合作社。尤其今年以來,李家莊村黨總支推行“公司+園區+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打造現代農業、商品加工、鄉村旅游、脫貧攻堅“四位一體”的聯動發展新格局。像榆興公司充分利用智能農業監控、標準化管理、農業社交網絡、農產品溯源等四大系統,保證高效化、精細化、現代化農業生產,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農產品價格漲跌落差大帶來的風險。村黨總支把全村34戶貧困人員全部吸納到產業鏈上。已改良的55座大棚,其中26座由貧因戶按照公司的整體規劃改造、種植,每座大棚的年均收益達到8-10萬元。把沒有能力自己發展的貧困戶,吸收到園區務工或物流配送工作,人均年工資收入達到3.6萬元,實現了脫貧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