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品牌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品牌: 鼓起淮安農民的腰包淮安大米、盱眙龍蝦、淮安黑豬、淮安紅椒、洪澤湖大閘蟹、淮安黃瓜、淮安蒲菜、高溝捆蹄……仿佛不經意間,淮安百里沃野上長成的一個個特色農產品品牌,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深深記住了淮安味道。淮安,這座昔日的“天下糧倉”,如今正在呈現一張張現代農業發展的嶄新名片。 圍繞農業資源稟賦、區域優勢、產業特色,打造特色品牌,走品牌興農、品牌強農之路,既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涵,也是淮安發展現代農業,助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戰略選擇。 “淮”字號品群雄并起 初冬時節,清浦區武墩鎮唐莊村村民徐文虎大棚里的紅椒卻長勢喜人。“一畝地一季能產紅椒5000斤,按每斤3塊算,再加一季葉菜,一畝地一年利潤約在1.5萬元左右。”他說,為打造“淮安紅椒”品牌,區里申請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還把大家組織起來營銷。打出“淮安紅椒”品牌后售價比一般紅椒每斤高出5毛錢左右,一畝紅椒每年能多掙3000元,家里8畝大棚1年下來純收入不低于10萬元。 徐文虎只是“淮安紅椒”品牌戰略受益農民的一員。清江浦區現有設施化“淮安紅椒”常年種植面積17萬畝以上,涉及4個鄉鎮18個行政村,帶動農戶0.7萬戶,戶均增收 8000元。“淮安紅椒”一如其顏色,發展得越來越紅火,不僅成為當地農戶致富的特色主導產業,在全省、全國的品牌影響也日益擴大。 “淮安紅椒”先后成功注冊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黃碼牌”辣椒等9個產品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不僅有“淮安紅椒”,經過多年培育,淮安農產品已經形成一個品牌族群。“淮安大米”、“盱眙龍蝦”等中國馳名商標6件;“洪澤湖大閘蟹”、“淮安蒲菜”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16件,占到全省總量的近一半,領跑全省,排名全國地級市第一。 品牌就是財富,“盱眙龍蝦”的品牌價值已達169.9億元,“洪澤湖大閘蟹”的品牌價值也有78億元。淮安農產品品牌的打響,也讓淮安農民得到了看得見的實惠。“盱眙龍蝦”每斤26元—28元,烹制后最多可賣到100多元。“淮安黑豬”比一般黑豬價格高50%。而包裝精美、芳香撲鼻的淮安大米一斤可賣到30一40元。 用“工業思維”提升農業生產質效 兩年前,淮安開始實施優質稻米、高效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和休閑農業“4+1”主導產業,如今主導產業的產值已占全市農業的五分之四。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品牌建設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抓手,用‘工業思維’全面提升農業生產質效,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從而提升農產品競爭力,以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淮安市委書記姚曉東認為,只有將淮安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品牌優勢,才能真正發揮出農業產業巨大的財富潛力,才能實現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轉變。 為加快推進品牌農業建設,2015年,淮安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4+1”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發展的意見》,決定連續每年投入財政專項資金5000萬元,合理布局、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4+1”農業產業,以此引領淮安現代農業發展。 隨后,市委、市政府接連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品牌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實施商標戰略的意見》、《關于加強區域公共品牌及重要商標資源保護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扶持支持加快農業品牌創建,市農委認真領會、深入貫徹落實,積極發展農業品牌。從2017年起,該市每年從“4+1”產業引導資金中列出專項資金200萬元,高起點編制農產品品牌戰略規劃,明確農業品牌化發展方向、具體措施,憑借政策支撐持續搶占品牌發展先機,為現代農業發展增添新動能。 “4+1農業產業既是我們的主導產業也是特色產業,符合農業三產融合的要求。可以說,‘4+1’工程塑造的是我們淮安農業的特色品牌。”淮安市農委主任張進成說,“‘4+1’工程實施兩年來,扶持的主導產業已經開始做大做強,產業優勢也已經顯現出來。”如今,淮安市優質稻米基地面積擴大了240萬畝,占了全市水稻種植面積一半以上;高效園藝產值達161億元,面積達到132萬畝;雙匯、溫氏等一大批畜禽生產加工龍頭企業落戶,帶動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92%;蝦蟹等特色水產面積60萬畝,產值113億元;各類休閑觀光農業主體近600家,建成省級農業休閑觀光精品線路8條。 既要“酒”香也會吆喝 實施品牌戰略,產品質量是根。沒有可靠優質的產品質量,品牌就是無本之木。淮安市始終堅持以品牌標準倒逼產業綠色生態循環發展,牢牢堅守住品牌發展的底線,保持品牌的良好信譽和旺盛生命力。 作為全市農業主管部門,淮安市農委突出“4+1”主導產業,制訂覆蓋主要品牌農產品的標準化技術規程128項,推進品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嚴格控肥、控藥、控投入品,推廣生物、物理等病蟲害防治技術,鼓勵增施有機肥、綠肥,施用生物、低毒和低殘留農藥,從源頭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七大專項整治與抽檢力度,全市蔬菜、畜禽、水產品等例行檢測合格率多年分別達到98.8%、99.67%和100%。 健全四級監管網絡,試點全程可追溯體系建設,落實“二維碼”準出制度,從田頭到餐桌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將“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作為品牌認證的前提條件,完成了有效“三品”認證1117個,申報首批省級品牌農產品41個。 創新綠色生產模式,稻蝦綜合種養面積16.4萬畝,“一地多收、一水多用”的(蟹、魚、鴨、黃鱔)有機稻、清水蝦(蟹、魚、鴨、黃鱔)等暢銷上海農展會,畝增效益2000多元,全國首例活體小龍蝦出口香港;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每平方米產量100多公斤,而全程養殖污水“零”排放。 如果說,產品質量是品牌的一翼,那么恰到好處的宣傳推介則是必不可少的另一翼。 “酒香也怕巷子深。”張進成說,為此市里請知名形象設計策劃公司對“淮安大米”等重點品牌重新包裝策劃,采用母子商標模式,通過協會授權、掃碼認證、全程可追溯,企業可以在母商標下標注自己的品牌,實現協會、企業、合作社、農戶等融合共贏發展,努力讓淮安農產品金字招牌發揮黃金效應。 市農委通過各類節慶活動、農展會、農交會、招商會,以及興建展示展銷中心等多種形式,加大推介宣傳力度,不斷擴大“淮”字頭農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盱眙縣連續17年聚焦小龍蝦,舉辦盱眙國際龍蝦節,“盱眙龍蝦”品牌價值穩居淡水養殖水產品品牌榜首位,榮獲“中國生態龍蝦第一縣”稱號,常年帶動養殖面積20萬畝、從業人員20萬人,造就一批百萬、千萬身價的“蝦王”,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超五分之一。 即將完工的南京(淮安)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累計組織40多家知名品牌企業、參加各類展會百余場,一大批“淮”字頭農產品常常成為大會的“香餑餑”,一度賣到脫銷,優良的品質、安全的保障讓市民“一見傾心、買得放心”。去年南京農展淮安專場,兩天半時間,進場市民近10 萬人,銷售簽訂農產品協議5500多萬元。2017淮安名特優農產品(南京)展示展銷會,又將于12月1—3日精彩揭幕,屆時120余家農字頭企業的千余種優質農產品,將給南京和全省人民呈現一道獨特靚麗的農業“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