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水弄蓮,“吃干榨凈”層層出效益留健 柳曉云 本報記者朱海洋 “換種思路,讓合作社‘火’起來!”說起變化,浙江省麗水市百味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小方剎不住車:過去,單純賣干蓮子,45塊錢一斤,還老滯銷;現在,一個蓮蓬9塊9毛錢,今年放到網上賣了30多萬元,剩下的蓮子則做成酒,干蓮蓬搖身一變成了藝術品,賣到線下酒店和花店,一個得要20塊錢。“產值至少翻了兩三倍。” 陳小方是麗水蓮都區小有名氣的“新農人”,在老家流轉了156畝土地,搞蓮花和水稻的輪作。起初,他的關注點都在稻米上,單季香稻米賣到了將近10塊一斤,蓮子似乎有些“靠邊站”。不過后來,陳小方發現,蓮子實際上也有不少花頭可做,于是,他開始轉變經營思路。 陳小方的第一個創舉,就是變“干蓮子”為“鮮蓮蓬”,放到網店后,沒想到成了爆款。集中上市期間,平均客單價達到了80元。“15個蓮蓬產一斤干蓮子,你說,兩者賣法差距得有多大?”嘗到甜頭后,陳小方又轉動腦筋,加工后的蓮子酒、干蓮蓬專供線下,人氣非常旺。 記者了解到,在麗水,像陳小方一樣成功轉型的蓮農現在有不少。麗水古稱處州,因荷塘環城,有“蓮城”之稱。所產蓮子叫“處州白蓮”,色白、粒大、脆綿、品質好,聞名全國。然而,由于地處山區,銷售不暢,蓮子種植效益連年走低,到了2008年末,主產區的種植面積僅剩300多畝。 此后十年,白蓮產業絕處逢生,如今種植面積達5300多畝。今年夏季,“蓮花經濟”成了蓮都許多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據不完全統計,白蓮盛開期間,接待游客量達到7萬多人次,旅游觀光收入超過了500萬元。白蓮整條產業鏈開始崛起。 過去,種白蓮只有一種產出,就是曬干賣蓮子。現在,蓮子搖身一變,從種質資源的開發,到深加工技術的配套,將荷花“吃干榨盡”:荷葉可制成荷葉茶,實心蓮可開發蓮子酒,蓮蓬保鮮論個賣,以白蓮為原料,還有蓮子醋、蓮子糕、蓮子酥,綜合效益大大提升。 光有吃還不夠,白蓮“致富經”里,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農旅融合。麗水十里荷家庭農場的老板鄒偉軍從2011年開始種蓮,起初光有一產,畝產連2000元都不到。這幾年,因農場毗鄰景區,每當蓮花盛開期間,就有不少游客自發到蓮池觀賞,這讓鄒偉軍恍然大悟。 “今年,我們開始打造蓮文化館,還準備配套餐飲、住宿等,把客人們引過來、留下來。”鄒偉軍告訴記者,農場還有片果園,“蓮花經濟”的開發,剛好彌補了采摘游的空檔期。另外,鄒偉軍還探索在蓮池里養甲魚,并引入池塘循環水養殖技術,讓養殖的小型魚“跑”起來,而蓮正是天然的凈化植物。他估計,當這些產業元素全部植入后,蓮池畝產有望超過1.3萬元。 那么,賞完荷花,蓮子的系列產品能不能作為旅游地商品?這是自去年以來,蓮都正在主攻的課題。對此,蓮都一方面從“物”上入手,抓質量監管、進行包裝設計,土里土氣的農產品一下變得時尚精致;另一方面則從“人”上入手,培養了一批擁有白蓮種植、加工、銷售等精湛技能的“蓮子師傅”,以及掌握良好烹飪技巧的“蓮都廚娘”。 當然,除了就地消費和化身禮品,處州白蓮還搭上了互聯網的“順風車”,依托電商O2O線上銷售以及線下體驗店,既拓寬了銷售渠道,又能借勢進一步打響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換種思路,蓮都的白蓮果真“活”了,蓮都的合作社也都“火”了。數據顯示,夏賞荷花,秋賣蓮蓬,冬銷蓮子,到去年底,蓮都全區實現白蓮種植收入2438萬元,為周邊農戶增加收入854余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