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夏州:發展勞務產業 壯大勞務經濟臨夏州委州政府把勞務產業作為重點打造的三個“百億元”產業之一,先后出臺加強勞務輸轉工作的意見、實施轉移就業工程和加強有組織勞務輸轉工作的意見、城鄉勞動力職業培訓轉移就業“5520”星火工程實施方案、加快富民產業培育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若干政策規定、勞務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到2020年實現勞務收入突破100億元目標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狠抓勞務技能培訓、勞務基地建設、轉移就業、服務管理等工作,全州勞務輸出規模保持穩定,勞務收入穩步增長,勞務產業發展呈現穩中有進、健康有序的良好態勢,在加快脫貧攻堅、促進就業創業、推進人口城鎮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州去年輸轉勞動力50.0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5.78億元,人均勞務收入達1.5萬元。目前,全州勞務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 (一) 臨夏州積極開展勞動技能培訓。 簽約“訂單”促培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與蘭州東方技校、江蘇南通工貿技工學校等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就業協議,由培訓學校常年在臨夏州招生培訓。積石山、康樂縣職校與州外職校聯合開展州內培訓1年、州外培訓1年的“1+1”培訓活動,把培訓與實訓相結合,促進資源整合與共享,主要培訓內容有數控機床、電子電工、烹飪、家政服務等專業,累計培訓1.4萬多人,就業率達到90%以上。 市場需求促培訓。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縫紉裁剪、汽車駕駛、美容美發、電焊等市場就業率高的工種培訓工作。廣河縣牛肉拉面,東鄉縣汽車駕駛與維修,和政縣縫紉裁剪,永靖縣電焊、電工,臨夏縣農機駕駛、服裝裁剪,積石山縣汽車駕駛、電動縫紉技工等培訓工種,市場有需求,參訓人員多,就業有保障,深受群眾歡迎。 整合資源推培訓。依托州內中專學校師資力量齊備、學習培訓場所完善,有利于開展技能培訓的實際,積極與州外職業院校聯合和合作,開展以服裝加工、經貿阿語翻譯、電子電工為主的培訓工作,提升城鄉勞動力就業能力。在培訓基地建設中,還將州農校、民族學校、臨夏衛校整合為臨夏州職業技術學校,開設就業市場需求的專業,實現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的有效對接。 (二) 臨夏州加大組織輸轉規模。 創業帶動就業。鼓勵扶持有實力的勞動者回鄉創業,依托經濟園區、村級產業互助社帶動就業。目前,在6個經濟園區中,回鄉創業人員申辦企業620多家,974個村級產業互助社中跟進企業2187家。全州累計回鄉創業人員達到1.23萬人,輻射帶動近6萬人就地就業。永靖縣回鄉創業人員王永平,創辦甘肅金發集團,為家鄉群眾提供了3000多個就業崗位。 務工帶動就業。全州每年組織輸送4萬多名富余勞動力到新疆、青海等地的勞務基地,從事摘棉及各類果蔬品的采摘等季節性務工。積石山縣向新疆、青海及蘭州等地建筑市場,組織輸送建筑工1萬多人。東鄉縣組織2500戶農戶到張掖、酒泉等地,跨地域從事規模養殖業,養羊規模達6萬多只。 品牌帶動就業。借助甘肅省勞務品牌培訓項目,近7年累計對2.24萬名貧困勞動力開展了以牛肉拉面、建筑裝飾、電焊、計算機操作等專業為主的技能培訓。臨夏縣尹集鎮澗上村有624家農戶,從事牛肉拉面行業的就有500多家,家家戶戶實現脫貧致富。目前,臨夏人在全國各地開辦的牛肉拉面館有近8000家,帶動近3萬人就業。 (三) 臨夏州全力做好勞務輸轉的服務保障工作。 開展勞務信息進萬家活動。為農民工發放有省州縣市勞務機構、駐外勞務聯絡站辦事處負責人名單、聯系電話信息卡和務工者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參加培訓及進城就業常識等內容的務工證,提供就業咨詢和維權服務。 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不合理規定和不合理收費。取消《暫住證》《流動人口婚育證明》和《務工證》工本費等所有涉及農民外出務工的行政性收費項目,規范進城務工的各種手續辦理程序。 圍繞機制保障,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對組織輸轉人員免費提供交通費,對完成組織輸轉任務的單位及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帶頭人進行獎勵,營造了全域聯動發展勞務經濟的良好氛圍。 同時,臨夏州積極開辟勞務基地。先后與13個省市及相關企業簽訂勞務合作協議,建立各類勞務基地45個,其中萬人以上規模勞務基地2個,千人以上規模勞務基地12個,累計帶動就業人員8萬多人。目前,福建廈門、福州、泉州、連江,江蘇南通、蘇州、廣州、北京等地勞務基地已成為臨夏州人力資源輸轉的重要出口。 臨夏州還精心實施轉移就業工程,積極實施大中專畢業生和“兩后生”轉移就業工程,先后建立了以蘇州及周邊地區為主的長三角轉移就業基地和以深圳、東莞、佛山為重點的珠三角轉移就業基地,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自我管理的轉移就業路子。2010年以來,臨夏州向東南沿海地區轉移就業人員累計7.12萬人次,其中高校畢業生8072人次,月平均工資在40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