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聚焦三農 >>龍頭企業 >> 【三農創新榜】廣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見聞
详细内容

【三農創新榜】廣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見聞

創新激發新動能

——廣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見聞

  本網記者 付偉 鄭可歡

  城鎮化洗禮之下,以量而論,糧食生產已非廣東“長項”。然而,在愈加深厚的農業科技沃土上,一顆“藏糧于技”的政策之種頑強萌發、向上伸展,扎根于嶺南的充沛降水和豐富的光熱資源,以創新激發新動能,以質量優勢補齊數量短板。2016年,廣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位居全國第二,F代種業、技術體系、信息農業等不同維度縱橫交錯,共同織就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藍圖的筑底之網、斑斕之色。

  現代種業栽桐引鳳

  廣州南沙,國家級新區、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三區”疊加。就在這片資源要素集聚、發展生機勃勃的熱土上,一塊種業創新高地正在趁勢崛起。今年5月,廣州國際種業中心巨輪起航,作為其“核心部件”的廣州種業小鎮也在南沙區東涌鎮正式掛牌。

  種子、種苗年交易額超過25億元,進出口貿易額占全國六成以上,這是廣州打造國際種業中心的堅實底氣,也是在第一產業產值已不足GDP總量1%的廣州,現代農業借力“科技+產業”的深度融合試圖進行的一場“逆襲”。

  根據規劃,總部聚集、研發創新、成果轉化、會展交易、文化交流將是廣州國際種業中心伸出的功能“五指”。同時,伴隨113個重點項目的逐步落地,產業鏈條逐步粗壯,種業集群漸具規模,到2025年,一棵涵蓋種植、畜牧、水產業,總產值達5000億元的種業大樹將被鑲嵌在廣州的城市名片上。

  不到半年時間,荷蘭CBTC國際園藝、奧特奇生物、深圳華大基因等國內外知名機構陸續到訪廣州種業小鎮。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更是拉來了國內8家種業龍頭企業,準備以“1+8”聯合體的形式為廣州國際種業中心建設再添一把薪柴。

  今年12月,廣州種業小鎮將迎來第一場大型主場活動——第十六屆廣東種業博覽會。作為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在廣東,“產業+會展”已經成為現代種業發展思路的一抹亮色。而從最初簡單的品種展示,到良種、良法、良機、良藝的組團上陣,廣東種業博覽會的成長不僅體現在了參展數量與成交金額的逐年放大上,更體現在了鏈條延伸和產業融合道路上的行穩致遠,進而成為一場品種、品質、品牌的立體盛宴。

  技術體系合縱連橫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投射在農業領域,便是市場需求端對農產品供給在安全、健康、優質等方面口味更刁、要求更高。對于以精細見長、以特色取勝的廣東農業來說,這是機遇,也是挑戰。在創新驅動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廣東注重改變單打獨斗局面,整合優質科研資源,打通研發產業梗阻,著力為破解品種退化、病害侵擾等難題提供基礎支撐,讓農業科技不斷噴薄出更為強勁的新動能。

  2016年,廣東啟動了以農產品為單元的12個縱向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和以農業領域為單元的8個橫向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團隊建設。 

  這20個創新團隊幾乎涵蓋了廣東農業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領域。

  實際上,在農業科技抱團取暖的道路上,廣東很早就邁出了第一步。2009年,廣東便以水稻、生豬、嶺南水果、花卉和特色蔬菜為單位,組建了由5位首席專家、57位崗位專家和39位示范站長為主體,輻射帶動600多人的省級創新團隊。此次新組建的20支創新團隊與之相比,除了陣容更加龐大,強化成果轉化成為用力重點。每個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均由一名首席專家、若干名崗位專家和示范基地負責人組成,其中依托企業建設的示范基地占到50%。

  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組建,也是廣東省打造農業科技創新格局“一盤棋”的重要手筆。該聯盟由中央駐粵和省市涉農高校、科研機構、學(協)會、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及農業龍頭企業共300多家單位組成,旨在構建協作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以實現資源共享和開放合作。目前,全省344個涉農單位939項成果已經轉化進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項目庫。

  信息農業架藤結瓜

  對于仁化縣董塘鎮聯創白鴿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雪花來說,從“下崗職工”到“致富能手”,華麗轉身的背后,是20年從未停下的追趕腳步!昂诵募夹g要掌握、經營理念要更新”是這位女強人的成功秘訣。不過,眼下,她更著急的是,怎樣才能不被這波洶涌的信息化浪潮甩出去。

  2015年,楊雪花成立了仁化縣首個電商平臺——新農人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而今,電商已經占據了合作社銷售份額的一大半,這讓她只要一聽到有農業信息化培訓,都會“下意識”地報名參加。

  在廣東,農業信息化建設與農村電商發展,已經形成了“雞”“蛋”互生的可喜局面,最終帶來的是“架藤結瓜”的富農實踐。作為全國農業電子商務試點省,2016年,廣東80家省級電商體驗館電商銷售額已經占到了企業總銷售額的23%。依托1640家省級惠農信息合作社,一大批電商推廣員活躍在全省各地。

  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的組建為農業科技的“頂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把科技成果寫在田間的“立地”實踐,則需要依靠更加暢通和完備的農技推廣體系。在這其中,信息化成為了重要黏合劑。

  在廣東,以“農博士”“農技寶”“12316三農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為載體的農機推廣信息服務體系于廣闊田間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農博士”“農技寶”用戶共計15.46萬人。僅在“12316三農信息綜合服務平臺”上,便活躍著1200多名中級職稱以上的專家,成為農民身邊隨叫隨到的“農醫生”。

  伴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廣東農民將搭上網絡時代的信息快車。而已經落地的100個光纖項目,則讓“田頭連無線網絡”不再只是夢想。

  嘗到信息化甜頭的,不僅有農民,還有農業管理部門。在廣東76個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生產基地建設中,開展視頻監控、自動控制、傳感設備、信息采集等信息化應用拓展,成為“標準配置”。而正在廣東如火如荼開展的世界銀行貸款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中,只要將IC卡輕輕一刷,農民便可享受農資優惠,這讓信息農業與綠色農業找到了最佳接口。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