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把信息化的成果都帶給農民“做信息員最開心的就是能為村民解決實際問題,我想把信息化的成果都帶給村民。”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岫云村益農信息社信息員李君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 2016年3月,村支書李君又多了一個新身份——村里益農信息社的信息員。岫云村距縣城52公里,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通過接入信息進村入戶平臺,李君幫助岫云村及周圍農戶網上咨詢農業專家、參加技術培訓、代訂代購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生活用品,還會時常發布一些農產品供應信息、勞務信息。信息化手段的介入讓村民逐漸改變了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以前村里老人要充話費還要跑很遠,來回得花個5塊10塊的車費。遇上欠費停機的時候,家人聯系不上,更是著急。現在他們打個電話給我,我就能幫他們解決了。”李君說,這雖然只是幾塊錢的小事,但卻是村民實實在在需要他做的事情。 “剛開始做信息員的時候,村里總有村民不太信任這些新事物。有一次,一個村民問我能不能利用益農信息社的平臺,幫他賣些東西,我答應了,那次幫他多賺了500多塊錢。”李君說,從那之后,村民開始接受益農信息社、接受信息員,而這期間花了大半年的時間。 農產品的上行銷售一直是這個小山村的大難題。李君想到了電商。岫云村益農信息社一方面結合微信、天虎云商等互聯網銷售平臺,通過手機APP,做到產品直接溯源到養殖農戶。另一方面,組織和培訓農戶在益農信息社的平臺上發布各類供應消息,借助餐廳和食堂打通農產品直供渠道,結對幫扶,解決當地農民渠道窄、銷售難的問題。 “今年3月份,我們村在成都開了家特色扶貧體驗餐館。”李君說:“通過這個岫云村自家的餐館,村里的米、面、蛋、禽、肉找到了新銷路,還幫著解決了村里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一些顧客在餐廳吃著好吃,還會到電商平臺購買我們村的農產品,村民又能多一筆收入。” 李君介紹,經過一年半的實踐摸索,岫云村益農信息社已為貧困戶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和產品溯源體系,所有農產品均采取訂單式生產,以高于市場價30%保護價收購,并依托互聯網電商平臺預售。2017年岫云村益農信息社借助平臺銷售300余戶貧困農戶養殖的生態農產品,總價值270萬元,合作農戶人均增收3000多元。 眼下,岫云村依托益農信息社進行農產品組織和銷售,帶動農戶收入不斷增加,大大提高了貧困戶生產積極性,由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的模式逐步推廣至周邊白驛鎮、月山鄉、五龍鎮50余個行政村,帶動近1000戶貧困戶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