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陽花生”奏響產業融合交響曲今年,河南省正陽縣的172萬畝花生又獲豐收。 “正陽是全國糧食百強縣,然而秋季糧食生產效益比較差,年年增產,卻增收乏力。”為改變這一狀況,正陽縣委書記劉艷麗介紹,全縣在去產能中少種玉米等糧食作物,以花生為主導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培育農業發展新優勢。 地處淮汝之濱的正陽縣,擁有233萬畝耕地,農業人口人均耕地超過3畝,是河南省人均耕地最多的縣。經過近幾年的種植結構調整,正陽縣成為全國花生種植面積最大的生產基地,年產量達53萬噸,2015年“正陽花生”品牌價值達到21.56億元,被譽為“中國花生之都”,農業部、財政部還批準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農民種植見效益,政府積極引導,花生種植成規模 正陽從清朝就開始種植花生,并沿襲多年“小麥-花生”種植模式。上世紀正陽花生種植品種以“小白沙”為主,但因為品種老化、抗病能力差,加上人工費增加,導致農民種植積極性大打折扣。 “正陽花生”如何提質升檔,農民如何增收?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陽縣決定,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前提下,以花生生產為主導,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革新生產理念,科學改良品種,推廣機械化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創造品牌效應,實現花生生產由粗放向精細轉變。 正陽縣提出了“疾步穩走,抬腳見印”的思路,組織編制了《正陽花生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從品種推廣、基地建設、產業鏈條延伸、全程質量控制、品牌建設等方面,引導正陽從花生大縣走向花生強縣。“種了一輩子地,也沒見到咱們農民種的小花生被這樣看得起。”正陽縣熊寨鎮王大塘村村民高俊德感嘆。 “我們抓好良種良法的配套,先后研究推廣了起壟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化學調控、黃曲霉毒素防控等高產高效無公害栽培技術,在大幅提高單產的同時,還有效改善了花生的品質。農業部對正陽花生抽樣檢測,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黃曲霉毒素污染等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家綠色產品標準。”作為正陽花生種植推廣的功臣,正陽花生研究所所長余輝介紹,種出高品質的花生,就不愁農民沒效益。 為規范種植,正陽縣通過實行“聯合體+合作社+社員”的經營模式,全縣圍繞花生建立各類合作社4035家,以此為依托建立正陽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推精準扶貧協會及19個鄉鎮分會,年可吸納1萬多名貧困人口就業、參股、種植、養殖。“俺今年種的是高油酸花生,種子品質好、產量高,每畝收入要比以往普通花生高一倍!”王大塘村黨支部書記駱松山高興地介紹。王大塘村是正陽花生產業種植基地,全村訂單種植有5000多畝優質花生,全部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種子、肥料、農藥和回收銷售,農戶不僅不用掏一分錢,每畝花生還能多增收。 正陽縣柏雄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磊繼去年減少大豆、玉米種植面積后,今年又把流轉的2000多畝土地整合成萬畝綠色種植基地,為周邊農戶提供優質小麥和花生良種,建立富硒優質花生種植基地。 看到了種花生的效益,正陽縣懷洲家庭農場當家人渠懷洲也調整了種植結構,把流轉的1244畝地全部種成了花生。他說:“自從與種子公司合作繁育種植花生以來,比以前種植玉米的收益要高多了。” 品質提升了,農民種花生的效益增加了,種花生的收入占到了當地農民收入的近六成。正陽花生也形成了規模效益,也有了影響力。今年,由國家食品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全國特色產業品牌文化建設聯盟組織相關機構和專家,對正陽縣歷時近6個月的考查、論證,最終認定正陽縣為“中國花生之都”“中國富硒花生產業化基地縣”“中國(國際)花生交易中心”。 跟著市場跑,摸著產業調,形成花生一二三產融合產業鏈 如何讓花生變成“金豆豆”,正陽縣通過補短板增效益,圍繞延長花生產業鏈條和提高附加值大力發展花生精深加工,讓花生從果到皮再到秧都被“吃干榨凈”產生效益。 “一棵普通的花生,連秧帶果全賣了,也不值啥錢。當把它加工成花生米、花生油、花生炒貨、花生蛋白、花生奶、花生殼耐火板、花生秧飼料等之后身價倍增。”正陽縣農業局局長閆滋煌介紹,在正陽,花生通過完善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演繹出了一二三產業融合撬動“大市場”的真實故事。 人稱“花生紅娘”的正陽青年葉柏林,10年前就建起了花生信息網站,通過互聯網年銷售花生200萬公斤。現在,他建有占地5畝的花生精選廠,并注冊了“百林”牌商標,客戶遍及廣東、湖南、新疆等15個省區的20多個大中城市。像葉柏林一樣,正陽縣崛起營銷大戶2000多戶,有7000多名花生經紀人活躍在全國各個城市。 在正陽縣新阮店鄉新阮村,村民王軍準備把剛精選后的花生米運往正陽利豐糧油貿易公司。這家主營分級精選花生米等業務的花生加工企業,產品在市場上頗有名氣,還出口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花生一收獲就可以直接運到加工廠,我們不愁銷路,今年我種的18畝花生,預計凈賺超過2.6萬元。”王軍樂了。 正陽花生全身是寶,連過去沒人要的花生秧、花生殼也成了養殖戶眼中的“搶手貨”。仲秋時節,正是花生收獲季,正陽縣木易奇木公司生產車間內熱火朝天。這家利用農作物秸稈生產新型環保、防火木制品的高新技術企業,年回收加工花生殼10多萬噸,年產新型環保防火板材400萬張,產品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公司生產經理劉輝介紹說:“每年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完成訂單,平時花生秧殼根本不夠用,總是生產一段時間停工一段時間。” 由于正陽良好的發展環境、充足的資源優勢,君樂寶乳業正陽公司負責人張廣云介紹,君樂寶落戶正陽發展將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并把企業打造成豫南最大的乳業基地,同時利用花生大縣的秸稈資源,建成投資10億元的樂源牧場,利用正陽的花生打造花生奶。 一“花”獨放不是春,“三產”齊開春滿園。正陽縣依托花生種植的優勢資源,成功帶動相關養殖和加工產業鏈條。目前全縣圍繞花生精深加工發展花生油、花生蛋白、花生炒貨等系列產品加工企業23家,相繼引進了維維集團、牧原集團等知名上市企業。 農業聯工業,工廠聯農田,共享花生產業為農民帶來了發展紅利 隨著正陽花生種植面積地擴大、經濟效益地提高,正陽花生生產的機械化應用程度逐年提升。目前,全縣有各類花生機械16.54萬臺,其中99%的花生生產機械為自主研發。圍繞花生種、收、管、加的農機企業38家,先后獲得專利109項,有11家企業生產的8類17種花生機械進入河南省農機補貼目錄,打造出了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業機械制造產業園。 “曾經的正陽縣為解決機械化水平低難題,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支持本土企業與山東青島農業大學合作,建立專家工作站研發花生機械,推動提升花生機械的技術質量。”正陽縣農機局農機管理股股長張國勝介紹,如今,正陽花生機械除滿足本縣需求外,還遠銷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新疆、海南等地,擁有花生多功能播種等適合不同需求的花生收獲機械,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 “正陽花生生產從種植、管理、收獲到初加工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機械化鏈條,花生收獲期由原來的45天縮短為一周左右,花生機械保有量、花生機收率都處于全國領先水平。2016年,正陽成為河南省首批命名的‘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閆滋煌介紹,今年9月12日,全國花生全程機械化推進會在正陽舉行,來自農業部農機化司、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及河南、山東、河北等主產省份及示范縣的220余人參加。 “過去人工收花生,一個人三四天才能收一畝,每年都是收著收著天下雨了,花生沒少遺撒。現在用花生收獲機,一個小時就能收七八畝,農民購買花生機械的積極性很高,小一點兒的摘果機幾乎家家都有。”種了一輩子花生的正陽縣傅寨鄉農民李大兵說。 在正陽縣蘭青鄉樂源牧業萬頭奶牛觀光牧場,一頭頭膘肥體壯的奶牛正吃著加工好的花生秧。為延長花生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君樂寶乳業以花生秸稈為原料,將牧場建成了4A級旅游景區。“項目完全建成后,可增加260個就業崗位,年消化花生秸稈約4萬噸,消化青干草及花生加工副產品花生殼8000噸,可帶動正陽的種植業、飼料加工、運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張廣云介紹。 在正陽縣產業集聚區,集花生加工、貿易、期貨于一體的花生產業園和君樂寶乳制品產業園、正花有機食品產業園等為代表的食品產業集群發展風生水起。“正陽花生籽小粒飽口感好,蛋白含量豐富,適宜加工花生食品,我們集各類花生食品的研發、加工和轉化為一體,5條生產線年加工轉化花生5萬-8萬畝,能吸納安置勞動力近千人。”投資7億元、占地200畝的正花食品產業園負責人徐偉介紹。 正陽花生走上了由弱到強的特色之路。數據顯示,2017年,全縣從事花生產業的從業人員3萬多人,花生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超過2.2∶1,規模以上花生產品加工業主營收入20多億元。花生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通過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公平分享了一二三產業融合中的“紅利”。 “我們用花生這個杠桿撬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產業,依托花生形成了食品加工和機械制造兩大主導產業,加快了縣域經濟發展;我們還要搶抓機遇,把正陽發展成為全國花生產業的領頭羊,加快三產融合發展,讓正陽花生產業帶動更多的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劉艷麗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