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地方資訊 >> 鄭州推進農貿市場升級 讓居民拎上“智慧菜籃子”
详细内容

鄭州推進農貿市場升級 讓居民拎上“智慧菜籃子”

遠程監控、肉菜溯源、利潤分析、信用管理……鄭州推進農貿市場升級

讓居民拎上“智慧菜籃子”(民生調查·一線新探索)

  本報記者 龔金星

  核心閱讀

  去年下半年起,河南鄭州全面啟動農貿市場提升改造工程,提檔改造現有市場,同時配建新型市場,當地的40多家傳統市場實現了遠程智能監控、電子化結算、肉菜追溯體系建設等精細化管理模式,邁出了走向智慧農貿市場的第一步。

  農貿市場,與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息息相關,但也一直是眾多省會城市難治的“頑疾”。

  從2016年下半年起,鄭州市全面啟動農貿市場提升改造工程,當年完成改建、新建市場30家,使附近100多萬市民受益。今年,鄭州市又把建設農貿市場列入政府民生“十大實事”。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19億元,預計到年底,農貿市場總數有望達到150個。

  放眼鄭州,一場以政府為主導、以政策為保障、以商戶為依托的農貿市場提升改造工程已全面鋪開,超市格局、功能分區、新風系統、移動支付、農產品溯源……一大批現代化新型農貿市場正走進百姓生活。

  過去買菜有三怕

  長期以來,農貿市場給人留下的刻板印象是低端、廉價、臟亂差。如何讓傳統農貿市場脫胎換骨?

  走進鄭東新區哈鄰農貿市場,讓人眼前一亮,2100多平方米的營業大廳整潔明亮,商戶統一著裝,過道寬敞整潔,功能分區清晰,水產、熟食、鮮肉、蔬菜、禽肉、干貨等攤位設置有序,監控、LED顯示屏、農產品快速檢驗室等配套設施完善,“高大上”的環境讓人頓時顛覆對傳統菜市場的印象。

  “過去到菜市場買菜有‘三怕’:怕濕鞋子、怕捏鼻子、怕缺斤短兩。新市場干凈整齊、貨品齊全,買菜就像逛超市,俺和鄰居沒事都愛來逛逛!”今年68歲的退休職工段海蓮,是這個“元老級”市場嬗變的見證者,更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附近10個大型小區居民近10萬,像段海蓮這樣為新市場點贊的不在少數。菜市場舊貌換新顏,讓寧可開車去超市買菜的年輕人也喜歡上在家門口買菜。

  然而一年前,多數農貿市場并沒有這般光鮮。“那時俺租的是臨時鋪位,和一家賣活雞的是鄰居,雞子亂撲騰,污水遍地流,夏天熱乎乎,冬天冷颼颼,人受罪不說,生意也不好。”石霞是新建的鄭州市二七區人和大發菜市場商戶,之前已在鄭州賣菜10多年了,“新市場有20多平方米的固定攤位,每月租金不到2000元,環境冬暖夏涼,真是面目一新啊!”

  民生工程,因勢而動。鄭州邁向國家中心城市步伐不斷加快,城市人口增長迅速,新型小區規模不斷擴大,與之配套的農貿市場體系建設亟待升級換代:按照《鄭州市城鄉規劃設計技術規定》中“1萬人居住小區必須設置菜市場一處,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萬人配建,每處規模為2000—3000平方米”的標準,城區存在160個農貿市場缺口。現有市場也因層次較低、市場管理粗放、個體經營自律性差、經營模式單一,無法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

  2016年7月,鄭州市出臺意見,將農貿市場體系建設作為重點民生工程,啟動編制規劃,設立專項資金并限期達到規范標準,要求新建小區全部配建農貿市場。今年初,鄭州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領導掛帥的集貿市場治理指揮部,鄭州市市場發展局牽頭,開展綜合治理。一場覆蓋全市范圍的農貿市場“大變臉”工程正式啟動。

  如今管理智能化

  鑲嵌于社區街道,游客和外地人很少光顧,與“面子工程”無緣的農貿市場離百姓生活最近,是實打實的“里子工程”。此次鄭州農貿市場改造采用了“高舉高打”策略,實現從局部修補向整體升級、從傳統市場向智慧市場、從專項治理向綜合治理的轉變,意在打通民生工程的“最后一公里”,讓百姓的菜籃子拎得更方便、更舒心。

  啟動之初,農貿市場提升改造工作進展并不順利。“這次提升改造一是對現有農貿市場進行提檔改造,二是配建新型農貿市場。但是,業主和商戶們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工人路農貿市場負責人劉波坦言,有的質疑,有的抵觸,有的敷衍應付,甚至還有的對工作人員破口大罵:好好的市場為啥要改造?搞得再好顧客跑光了誰來救場?

  為打消多方疑慮,鄭州市市場發展局領導班子成員帶隊,分批分組召集業主和商戶一起座談,講政策、談發展,讓大家轉變觀念。同時,在對農貿市場硬件升級改造和軟件管理提升的基礎上,推廣智慧市場運作模式,將遠程智能監控、電子化結算、肉菜追溯體系建設等融入精細化管理。每個市場還配置“智能電子公平秤”,能提供準確稱量計算,打印追溯憑證,電子支付結算及銷售、利潤數據分析管理等智能化服務。還支持有條件的市場推出電商平臺,實現了刷卡買菜、網絡配送等服務。目前,這些硬件、軟件標準已在40多個農貿市場成功試點。

  走進鄭州市經開區四大街東盛農貿市場,快捷支付成為每個商戶的“必備神器”。“稱重核算總金額后,電子秤會提示商戶選擇收款模式,消費者只需掃一下二維碼就可完成支付。”該市場經理王貴強說,不僅如此,電子秤會打印出一張附帶二維碼的小票,消費者可以掃碼對產品進行追溯。通過將商戶的電子秤聯網監控每天的蔬菜銷量,經后臺系統測算來安排商戶進菜多少。當監控出難銷的商品后,可以及時應對減少商戶們的損失。

  改造前,市場上的鋪位空鋪率能達到2/5,現在不僅鋪位都滿了,甚至還出現了排隊等鋪的情況。王貴強說,“政府補貼后還投資了200多萬元,開始有些心疼,現在看著生意天天這么火爆,值了!”

  規范智能化管理帶來的是百姓、商戶、業主的多方共贏。在邁出走向智慧農貿市場的第一步后,鄭州市將圍繞“市場環境、食品安全監管、食品安全追溯、信用管理、支付快捷”五大智慧農貿市場核心建設標準,建立一套全新的信息化管理平臺。

  監管機制在優化

  長期以來,農貿市場治理像“一陣風”,迎接治理像 “打游擊”,如何走出“治理—改善—結束—復原”的循環怪圈,走向長效,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智慧。

  用制度管市場,讓監督生動力。為解決長效管理機制問題,鄭州市要求主要領導負總責、親自抓,指揮部成員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分內工作,鄉鎮辦發揮屬地監管責任,市場開辦方發揮主體責任履行社會職能,區級指揮部落實“四位一體”監管體制,從多方面確保治理實效。

  同時,鄭州市還推出一系列考核、追責和獎懲措施。通過多方參與、共同監管,建立流動紅黑旗和約談追責機制。考核更是賞罰分明:每年市內所有農貿市場進行評比,評定流程和結果向社會公布,接受百姓監督。凡被評為三星級、四星級、五星級的分別給予20萬元、30萬元和50萬元的獎補;成績落后的約談分管負責人,并處以罰款。對治理工作不力的單位進行媒體曝光,職能部門對工作進展情況和問題整改情況進行督導。

  截至目前,鄭州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19億元,建成區125家農貿市場,整體提升改造53家,關停整改27家,市級督導發現問題6074處,整改達標5950處。

  環境改善了,服務提升了,監管體制逐漸健全了,不少市民開始隱隱擔心:市場提升改造后,各項費用投入增加,這樣一來菜價是不是要漲了?時間長了環境和服務還能否保持?

  長江路街道辦事處主任周松杰說,為保障“菜籃子”價格穩定,市政府在提升改造過程中加大保障措施和資金支持力度,大大降低經營者及商戶的改造成本。“現在價格更透明了。以尖椒為例,市場內價格約每公斤5元,往年同期市區平均價格則每公斤近7元。”

  鄭州市市場發展局局長田躍平滿懷信心地說,未來3到5年,鄭州市城區農貿市場數量將達到240家,“15分鐘便民生活圈”將逐步形成,鄭州人會生活得更加舒適愜意。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