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三變”振興鄉村——安徽繁昌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見聞新華社合肥11月23日電(記者王菲)“今年我們家單靠土地租金和村集體經濟分紅這兩處,坐在家里就有八九千元的收入。”安徽繁昌縣平鋪鎮新林村村民嚴金剛喜不自禁地告訴記者,“以前覺得村集體經濟‘空’,現在咱農民變成了‘股東’能分紅,打心眼里覺得踏實、安心。”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作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試點縣,繁昌縣通過制度創新打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任督”二脈,促進農戶和現代農業的融合銜接。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決不能‘一股了之,吃光分凈’,要充分利用各類資產資源條件,提高村集體經濟組織‘造血’功能,才能幫助農民可持續地增收。”繁昌縣副縣長胡清照說。 “一聽說集體財產要分配到人,農民變股東,每年年終還要分紅,村里人的積極性非常高。”新林村村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村里林場每年只有5萬多元的承包費收入,現在我們村決定利用專項扶持資金對林場進行改造,發展立體種植,上面種青梅,下面種白茶,提高林場的收益。” 為了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繁昌縣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村集體經濟組織開發利用集體土地、森林、荒地、灘涂等資源,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 在峨山鎮童壩村,記者看到村里正準備利用縣里的扶持資金,把村集體閑置廠房和村莊建設用地改建成1000平方米的倉儲設施,建成后按每月每平方米9元的價格租出去,一年給村集體增加11萬元的收入。 “發展集體經濟要因地制宜。我們鼓勵區位條件好的集體經濟組織對閑置辦公用房、校舍、廠房等集體財產,通過改造入股、聯營龍頭企業,實現資金變股金。”胡清照說。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無形中推動了農戶和現代農業的水乳交融,同時也促進了當地三產的融合發展。 溜溜梅果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落戶繁昌縣,主打休閑食品生產銷售,年產值15億元。公司負責人寧鵬飛介紹,公司和當地的農業合作社合作,在平鋪鎮流轉了兩千畝土地,合作社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種苗提供、土壤分析等,從源頭確保原料的品質,大面積集約化種植也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 “未來計劃在當地建成十萬畝的青梅種植基地,還將進一步深化與村集體合作組織的合作。”寧鵬飛說。 對分配到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繁昌縣在尊重承包農戶意愿以及不改變承包耕地、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正在積極探索用土地經營權入股龍頭企業,引入工商資本發展股份合作,把農民真正變成“股東”。同時與銀行合作,探索土地經營權的抵押貸款。 繁昌縣農委主任王家彬告訴記者,今年年底前將完成全縣三分之一村的集體經濟組織設立,實現經濟組織實體化、資產經營市場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