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鄉村提升顏值”文明扮靚綠水青山22日上午,陰雨剛停的海口,顯得有些寒意。在秀英區永興鎮馮塘村村民文化廣場前,一株3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下,地面留下幾處積水和落葉,79歲的村民陳健鐘拿起掃帚走出家門就開始清掃,隨后3位老人相繼加入義務清掃隊伍。距今400多年歷史的馮塘古村,除了原始自然的鄉村美景,純樸的民風和流淌村民心底的文明善行,為這個美麗鄉村增添“顏值”。 望山看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馮塘村中,有一口面積約4畝的古塘,一池碧波可見水中魚兒游弋。村民的房屋依塘而建,其中西側有6排東西走向、一字排開的老屋,中間5條古老的巷道,每條巷道都有一個石門,或完好、或殘缺。村子外圍環繞著茂密的熱帶火山雨林和郁郁蔥蔥的橄欖林、檳榔林,古塘就像一顆鑲嵌在火山雨林里的“綠寶石”。 在村莊外圍東面,有一條3公里多長蜿蜒青翠的峽谷,名叫龍棲谷。踩著火山石徑,沿溪兩岸茂密的熱帶雨林秀麗無比,郁郁蔥蔥的藤蔓攀繞古樹,溪水潺潺,鳥叫蟲鳴。據村民小組組長馮在福介紹,這條峽谷溪水從不斷流,在干旱難蓄水的羊山地區實屬罕見。在村莊西面,有一片100多畝的火山濕地,天然火山石圍砌而成的堤壩,曲折迂回。 在馮塘綠園里,茂盛的橄欖林下,客人們在亭子里悠閑地品茶,一群孩子在林子盡情地蕩秋千,圍繞小木屋捉迷藏;還有人滾鐵環、打陀螺,讓眾多大人找回兒時的美好回憶。在這個古老村莊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文明善行:構成最美志愿背影 在馮塘古村,文明扮靚綠水青山,構成一道最美風景。2008年馮塘村創建文明生態村,在政府和愛心企業的支持下,村莊實現水清岸綠景美。可由于沒有配備保潔員,不久后,煥然一新的村莊路邊長滿了荒草,隨處可見垃圾,與文明生態村極不相稱。看不下去的陳健鐘第一個站出來,他每天凌晨4點多就起床,頭戴割膠燈,拿起大掃帚,對村道、休閑廣場等處每天4次進行打掃。 看到丈夫每天掃地太辛苦,陳健鐘的老伴黃春香盡管背已駝了,但她沒有一聲怨言,主動加入到支援老伴志愿保潔村莊的行列。不久,59歲的村民馮在恩和妻子吳金鳳也自愿加入了進來。如今,村莊配備了專職保潔員,但4位老人依然沒有停下志愿打掃村莊的腳步。 馮在福說,在老年志愿保潔隊精神的感召下,如今村里無論大人、小孩都養成了愛護環境衛生的習慣,自覺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的衛生,讓這個古村天天都是整潔漂亮的樣子。 傳承國學:優秀文化浸潤心靈 一個周末的上午,朗朗誦讀聲從馮塘村的國學堂傳出,只見村中的孩童跟著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齊聲誦讀國學經典,這位老奶奶便是義務教孩子們國學課的退休老教師杜桂芳。 兩年前,杜奶奶利用馮塘村的古祠堂開辦起國學堂, 周末到村里教孩子們誦讀《弟子規》《大學》《中庸》。“希望老祖宗留下來的經典文化能浸潤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做一個有正能量的人。” 每當周末,上初一的馮塘村女孩馮柳只要有空,她就會拉上小姐妹馮娜一道來到村文化廣場,手拿一疊國學宣傳卡片,發放給游客。記者見這些卡片上有手繪的精美國畫牡丹,一旁寫著“做人最大的事就是愛國家”,另兩張是打印好的《我和我的祖國》《生命之河》的歌曲。“這些都是杜奶奶手工做的,她告訴我們,要做一個熱愛祖國和孝敬父母的人,還要講文明、知榮辱……。”如今,馮柳和馮娜正將“文明的種子”向來村子里的客人傳播。 保護開發:村民受益綠水青山 “我們不砍一棵樹,不拆一間屋,不破壞一處生態。”海口天堡嘉圓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斌介紹,在馮塘村的開發中特別注重保護,企業出資對村里破舊倒塌的古石屋進行了修繕,并創辦了“古村古屋藝術家創作聯盟基地”,吸引了全國各地書畫家、攝影家、藝術家來村里創作寫作。 此外,馮塘綠園從村民手中以每畝每年800元的租金租下濕地,一年為此付租金10多萬元,讓村民放棄濕地耕種。還引來活水,放養魚類,并種植了20多畝荷花。隨著生態恢復平衡,現在這里變成了鷺鳥的天堂。 記者了解到,馮塘村因企業的保護開發,現已成為海口市民和游客都喜歡的鄉村休閑旅游點,不僅企業創收,村民也受益。馮塘村集體經濟收入300萬元,按合同約定年底村集體再收入1500萬元,村民可享分紅;同時解決了63名村民就業,平均每人每月工資在2000元以上,企業每月為村中23名70歲以上老人發放200元生活補貼。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王斌說,馮塘古村在保護開發中,企業和村民實現互利共贏,如今村民吃上“旅游飯”,種出的農產品不愁銷, “馮塘的綠水青山正變成惠及村民的金山銀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