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人村多了“候鳥式”種田人:不住村里種田不耽誤不在村里住,種田不耽誤 “無人村”多了“候鳥式”種田人 白葉坑村是個只有2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位于江西省撫州市荷源鄉,與南城縣交界。從2010年開始,村里的年輕勞動力陸續進城務工、買房子。村里的房屋逐漸閑置,漸漸地變成了“無人村”。 資料圖:種田。 鯤鵬 攝 10月下旬某日,《工人日報》記者驅車前來,沿著一條坑坑洼洼的偏僻的砂石路進村,路旁的茅草肆虐,幾乎要把路面掩蓋。幾番輾轉,到了村口,眼前豁然開朗:村莊的四周被群山環抱,山上郁郁蔥蔥,植被十分茂密。十幾棟村舍靜臥在一片金黃色稻田中,在湛藍的天空映襯下,仿佛是一片世外桃源。 農耕村莊漸漸變成“無人村” 在村口,記者遇到了正要去收割晚稻的村民黃光祖,也許是常年干農活兒,他滿臉黝黑,背已經微駝,眼睛炯炯有神。雖然年過六十,在村里還算得上是干農活兒的好把式。 “現在村里只剩下十幾棟陳舊的老屋。”他向記者介紹,這些房子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建的。由于交通不方便,村里后來就沒有人再修建新房。據他介紹,白葉坑村是個自然環境比較優越的地方,村莊的四周被群山環抱,綠樹成蔭。有四條小溪從村里流過,形成天然的灌溉系統,由于植被茂密,水源豐富,山上的泉水從來沒有干枯過,耕地從來沒有受過旱災。村里400多畝土地,除了一小部分退耕還林,其余的都還在耕種。 “環境雖然很好,但是這幾年村里的老屋漸漸沒有人居住了。”他告訴《工人日報》記者說,村子所在的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交通很不便利。“村里沒有小學,也沒有村醫。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年輕人外出打工。掙了錢的年輕人,很多在城里買了房,老屋也漸漸地被遺棄了。” 村里多了“候鳥式”種田人 “不在村里住,種田不能耽誤。”黃光祖告訴《工人日報》記者,雖然村里漸漸少了人居住,但是家家戶戶還都會在村里栽上樹木,種上糧食。“每年4月,春耕開始的時候便又紛紛回到村里種田。收獲季節,大家像候鳥一樣回來收割莊稼。”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遠處的梯田上,稻谷一片金黃,幾名村民正在收割晚稻。農閑時在城里務工或者操持家務,農忙時則在村里種地,這些人被稱為“候鳥式”種田人。 黃光祖一家早在三年前便在縣城買了房子,現在他和老伴也過著這種“候鳥式”種田人的生活。“我有三個孩子,女兒嫁到南城,兩個兒子都在外打工創業,現在只留下我們夫妻倆還在家種田。”他說,由于年紀太大,他和老伴在城市已經找不到就業崗位,自己種了一輩子的地,不忍心將它荒廢。每年賣糧收入有5萬元,除了生活開支,還可以結余一部分。 白葉坑村村主任袁清告訴記者,村里300多畝耕地的耕作讓他覺得擔憂。由于交通不便,耕地都是位于山腳、溝谷處的小塊田地。根本無法從事機械化作業,從插秧到收割全部,再到稻谷進倉,都是體力活。“村里的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再干農活,基本都外出打工,對于耕作也并不熟悉,土地多承包給別人耕種。現在留下來種田的只有6戶人家,他們耕種了村中300多畝耕地,這些耕地每年能給每戶村民帶來5萬多元的經濟收入。” 記者了解到,白葉坑村這6戶人家,除了一戶村民的年齡比較年輕,才四十幾歲外,其他的都在60歲以上。“現在黃光祖一家除了他們老兩口,女兒和兒子也已經不再種地了。”袁清說,種田沒有了接班人,以后這300畝土地誰來耕種? 職業農民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 我國在社會轉型期,出現了“亦農亦工”特殊群體——農民工。他們在農忙時回家務農,農閑時進城務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817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93億人,總量和外出人數都在持續增長。隨著進城務工人口的增加,農村居住人口出現逐年減少的趨勢。 “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這樣的‘候鳥式’種田人是發展的必然趨勢,這這是過渡時期的特殊現象。”四川大學副教授黃星告訴記者,“實際上,任何國家都經歷過這樣的一個過程。隨著我國對于‘職業農民’這一群體的培育,未來將能夠彌補農村地區進城務工之后,無人耕種的局面。”(記者 盧翔 通訊員 吳維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