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返鄉農民工搭建創業夢想大舞臺為返鄉農民工搭建創業夢想大舞臺 ——在山東青島隆中園里的觀察與思考 本報記者 李飛 這是一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種苗繁育區、果蔬種植區、生態養殖區、加工物流區、休閑垂釣區……一二三產業在這里融合發展; 這是一個現代農業科技園:雪塔、二喬、黑夫人、玉面桃花……從世界各地引進的270多個牡丹種質資源在這里爭奇斗艷; 這是一個返鄉農民創業園:搞種植、干加工、辦起鄉村大食堂……新型職業農民和園區農民“業主”在這里擼起袖子加油干! 好景如許,姹紫嫣紅開遍。這就是隆中園——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返鄉農民工干事創業的廣闊空間。這個仍在發展中的農創園區,是首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之一,入選全國新農民創業創新百家成果,現已將流轉的3000多畝崗坡薄地改造成旱澇保收的糧田,帶動5000余周邊農戶轉方式、調結構、拿訂單、多掙錢。 園區的創辦者、領頭人王連強和他的返鄉農民工兄弟在這里挖出了“暖心泉”,建起了牡丹園,蓋起了四季花開不敗、歡聲笑語不斷的雙層全玻璃溫室。 未來,他們還將在這里建加工廠和物流中心,讓村民集中居住實現就地城鎮化,再流轉周邊1萬余畝山田種滿牡丹,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近日,記者來到平度市舊店鎮大戰村,登上隆中園這個承載著夢想、孕育著希望的舞臺,感受到的是新時代返鄉農民工大軍的壯志豪情。 主動轉型—— 隆中園里立有一塊巨石,上面寫著:發展現代化農業,走富民強國之路。這是隆中園里的創業者們深思熟慮后選擇的發展方向。 他們原是從事建筑行業的農民工,做出這樣的選擇,一定程度上是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建筑行業整體下行使然,但更多的是重新審視農村資源優勢和清晰判斷農業發展趨勢之后的主動轉型。 山不轉水轉。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是人的轉變。當隆中園的返鄉農民工們以創業者的眼光打量故鄉的山水,看到他們曾經熟悉的一草一木,都變成了不可多得的農業資源和生態優勢。 平度市是農民工眾多的人口大市,也是擁有18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認證和登記的農業大市,更因具有良好優渥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條件而打造出“農創平度”的品牌。在王連強看來,這些都是干事創業的積極因素。 2014年,青島隆中園返鄉農民工創業園成立。1200多名園區職工全部來自周邊村莊,近5億元已投資金全部來自前期打工積累。園區建設現已列入青島市重點項目,被國家發改委稱為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的創新實踐”。 融合發展—— 要在一片荒坡瘠地上實現創業夢想,不僅要有信心、毅力,更要有科學的發展思路。 擺在王連強等創業者面前的第一個難題是“找水”。平度市舊店鎮多干旱地,灌溉條件不足。為了改變靠天收的被動局面,隆中園投資數千萬元,打開地下巖層,挖出一口常年不竭的泉眼,可直接灌溉家庭農場附近上千畝良田。修建蓄水池時挖出的塘泥用于改良土壤,形成了上沙下土、含水透氣的肥田,返鄉農民工的夢想從此有了扎根的地方。 必須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之路——從產業布局開始,王連強就牢牢堅持這一思路并最終確定以發展牡丹產業為主導。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貴為國色天香的牡丹,其籽可榨油且油質好,花瓣有藥用和美容價值,盛放之時還能吸引游人游園賞花。 今年2月,隆中園溫室牡丹綻放,飄出了開園以來第一縷花香。4月,10萬余株牡丹競相盛開,絢麗多姿,吸引了數萬游客“來舊店、賞牡丹”。 沿著這個思路,隆中園還將擴大流轉土地,帶動周邊農戶訂單種植牡丹,深加工牡丹衍生品,發展牡丹觀賞休閑游,借助牡丹花打造品牌、集聚人氣,進一步發展農家餐飲、田園會議、文化康養等,打造一個百花齊放的產業“牡丹園”。 不忘初心—— 7月正中,驕陽似火。園區建設如火如荼,返鄉農民工們汗流浹背地挖塘堰、建溫室。 9月上旬,秋雨已涼。一場秋雨絲毫沒有影響園區建設進度。大家室內作業,推土、搬運、清理墻面,動作嫻熟有序,工程有條不紊。 “干創業園,就是為了讓返鄉農民工在家門口把錢掙了!”王連強告訴記者,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園區建設加班加點趕進度,每完工一項,這個平臺就增大一分,就會有更多在外奔波的農民工能夠返鄉創業。 “我為農民謀發展,農民富裕我富裕!边@是王連強從未改變過的初心。接連當選中央電視臺2014全國三農人物和2015中國農村新聞人物,王連強知道,榮譽都是腳下的這片鄉村熱土和身邊的這些農民兄弟給的。作為回報,他要為更多返鄉農民工提供一個更大的實現創業夢想的舞臺。 如今,隆中園已經吸納千余名返鄉農民工就近在農場工作。更有200多名村民在這里實現了身份轉變,從農民變成園區“業主”,享有土地占股,參與經營管理,與創業園共同成長。2016年,業主人均收入達3.9萬元。 農民最愛土地、最懂農業、最能從鄉村田野上刨出金子。在王連強心中,隆中園就是一個寄托著農民對土地深沉的愛、對現代農業的憧憬、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家園、生態田園和夢想綻放的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