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種玉米 如何打消后顧之憂農民種玉米 如何打消后顧之憂 ——山東省供銷社系統破解玉米“曬儲銷”難題力保農民增收紀實 【編者按】 去年,我國調整玉米收儲政策,農業結構得到調整優化。玉米在種植面積減少的同時,種植模式也在不斷優化更新。在這個過程中,玉米生產的難題是如何突破的?農民的收益如何得到保障?記者近日來到山東產糧大縣滕州,看這里的農民種玉米如何提高效益—— 本報記者 呂兵兵 金秋十月,正是山東省的玉米收獲時節,在產糧大縣滕州,這里種玉米的農民不僅當起了“甩手掌柜”,輕輕松松收玉米,晾曬、儲存不用愁,還不愁賣,收入不降反增,為啥? 西崗鎮溫塘村種糧大戶滿月亮為記者揭開了謎底:“從2015年起,俺家350畝玉米就全部托管給了供銷社領辦的合作社,人家提供‘耕、種、管、收、烘干、代儲’全程服務。算下來,咱自個兒省了人工不說,一畝玉米還能節本約100元,增收將近200多元呢。” 滿月亮的豐收喜悅,其背后依靠的是山東省供銷社系統為其提供的全程社會化服務。據山東省供銷社理事會副主任許廣民介紹,從2010年開始,山東供銷社針對糧食生產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在鄉鎮建設為農服務中心,領辦創辦農民種植、農機等合作社,為農民提供集約化、組織化、專業化服務。這兩年,針對玉米價格低、農民“曬儲銷”等突出難題,主動延伸服務能力,為種糧農民提供脫粒、烘干、存儲、銷售等“一條龍”服務。 瞄準種糧難題搞服務農民不再為烘干、儲存、銷售犯愁 東阿縣姚寨鎮牛莊村農民田景良家里的十幾畝土地多年來一直種糧食。“靠種地,咱家一年的純收入也就一萬五千塊錢,根本養活不了一大家子。村里的男勞力多數都外出打工了,我也到鎮上開了個門市,做點兒生意。”田景良說。 做生意成了主業,田景良種地就不怎么“上心”了。管理上粗枝大葉不說,最煩心的就是玉米收獲:“小麥是熟透了收,收上來就可以賣。玉米不行,收完了還要脫衣、晾曬、脫粒,這幾年價格低還不好賣,太耽誤事了。” 小戶犯愁,種糧大戶更犯愁。曹縣普連集鎮李樓寨村種糧大戶郭玉寶告訴記者:“這150畝玉米收下來,費工費力不說,晾曬沒場地,存糧沒有倉庫,質量沒有保障,談判的話語權完全在糧販子手里,咱這價格根本賣不上去。” “這兩年,在糧食生產的全過程中,拋開價格不說,最困擾農民的就是玉米的‘曬儲銷’難題。現有的玉米品種,普遍問題是脫水慢,再加上搶抓農時播種小麥,玉米收獲時水分含量普遍偏大。這樣,農民收下的玉米還需多日晾曬,就帶來了場地難找、質量難保障等問題。一些種糧大戶沒有像樣的倉儲設施,在市場談判中就沒有話語權,也就帶來了儲存和銷售難題。”曹縣農業局局長張世珍說。 “農民的種地難題,就是供銷社提升為農服務能力的突破口。”許廣民說,“從瞄準單純的生產環節搞服務,到現在重點提升在烘干、倉儲和銷售等方面的服務能力,山東供銷系統一直在努力,也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多種服務模式。” 多種服務模式可以選玉米不僅收得好也能賣得好 自打去年起,田景良已經不用為自己的玉米收獲操心了。“這里有脫粒機、烘干塔和存糧庫,把玉米棒子拉到這里,咱的秋收就結束了。”在位于鎮上的為農服務中心,田景良一臉輕松。 而且,擺在田景良面前已經有了三種選擇:可以直接將棒子賣掉,拿錢走人;可以購買這里的玉米脫粒、烘干和倉儲服務,玉米還是自己的,啥時候賣自己說了算,售糧后繳納2%的服務費即可;還可以直接存到這里領辦的“糧食銀行”,不僅免服務費,而且存糧有利息,收入有保障。 田景良選擇了最簡單的方式,直接將玉米帶芯賣掉。“棒子含水量普遍在35%以上,每斤售價在4毛錢左右。這樣,一般每畝玉米的銷售收入在八九百元左右。”東阿縣供銷社主任孟廣舉說。 忙活小半年,一畝玉米就賣八九百元,田景良卻也很滿意:“往年賣曬干后的玉米籽粒,畝產1200斤上下,也是賣八九百塊錢。現在這樣賣,收入相當,但卻省了晾曬、脫粒、存糧和銷售等多道工序,節省人工三四個呢。” 姚寨鎮供銷社主任、東來順為農服務中心經理題召洋介紹,2016年以來,該中心在小麥收儲上進行試點,為農民提供“糧食銀行”等多種服務。“像銀行一樣,糧農可以有活期、半年期、一年期等多種選擇,最長存期為一年。價格以國家定的保護價為基準,月息分別為3厘、4厘和5厘。”題召洋說。 東來順為農服務中心在小麥上試點“糧食銀行”運行已兩年,運轉非常成功。今年的小麥收獲季,該為農服務中心為5000多戶農民提供了服務,有大約三成農民選擇了糧食銀行服務,兩成農民選擇了購買烘干和代儲代銷服務,五成農民選擇了直接售糧。目前,該服務中心又開始在玉米上試點這三種服務模式,全力破解種玉米農民“曬儲銷”三大難題。 “服務中心+合作社”是關鍵牢靠的利益聯結機制保障收入 孟廣舉告訴記者,服務中心為農民提供烘干、倉儲等服務,不僅解決了農民的難題,還讓農民的收入有了保障。“統一烘干的玉米性狀一致,品質很好,農民存在這里心里不慌,賣糧時話語權就在咱這一方了。通過近兩年的實踐看,玉米的銷售價格穩中看漲,一般都能賣到8毛多錢,好的時候能賣到9毛。” 記者采訪發現,山東各地不少為農服務中心,開始依靠自身的為農服務能力,對接糧食加工企業,發展訂單種植,農民的售糧收益就更高。“山東省已建成為農服務中心855處,其中位于糧食主產區的已配備烘干機379臺,日烘干能力達3.5萬噸,存儲能力達146萬噸。有了這樣的服務能力,咱跟再大的企業合作都不是問題。”許廣民說。 據許廣民介紹,山東供銷系統能夠有效破解玉米“曬儲銷”等難題,得益于其構建的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為農服務體系,其中發揮支撐作用的關鍵是“服務中心+合作社”的運行機制。 為農服務中心是提供服務的綜合平臺。山東供銷社以縣農資公司等社有企業為依托組建農業服務公司,聯合鄉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共同建設和運營為農服務中心,以此為平臺打造“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為農民提供包括開展測土配方和智能配肥、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烘干貯藏或冷藏加工、莊稼醫院、農民培訓等多項服務。 供銷社領辦為農服務中心搭建平臺后,又如何與農民對接并形成緊密聯系呢?山東各基層供銷社的做法是入股參辦或領辦種植、農機等合作社,以合作社為主體,組織農民,對接農民,讓農民既可以順利享受專業化服務,還可以通過入股或加入合作社的服務隊等方式,主動參與進來,分享更多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