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刻把握主要矛盾變化不斷增加農民福祉深刻把握主要矛盾變化不斷增加農民福祉 ——四論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本報評論員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深刻揭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歷史性變化,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深徹洞察所作出的重大政治論斷。這一論斷是我們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發展新要求、努力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依據和實踐遵循,廣大“三農”系統同志必須深入學習領會,全面推進落實。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主要矛盾決定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方向。主要矛盾找準了,才能推動社會走向正確的坦途;反之,不但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走向歧途,回顧我們黨風風雨雨96年歷程,無不印證著這一點。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主要矛盾的判斷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正確判斷引領著我們改革開放、迅猛發展的進程。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已經有了顯著提高,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此時此刻,黨的十九大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論斷,可以說是透過經濟社會發展的悄然變化、透過互相交織又不斷變化的復雜矛盾,站在歷史的高度所作出的及時準確的判斷,是新時代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邏輯起點,也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升華。 十九大報告對主要矛盾的論斷從矛盾的兩個方面來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矛盾的一方面,需求端的論述從“物質文化需要”變為“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美好生活需要”最根本當然還是要落腳到增收上。“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近年來農民收入保持持續較快增長,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63元,連續多年收入增速超過同期GDP增速、超過城鎮居民增速。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農民持續增收面臨嚴峻挑戰,必須通過多種途徑著力構建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 “美好生活需要”最關鍵是以人民為中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們的溫飽解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經不是問題,正在轉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這種新期待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要讓農村變得生態宜居,成為寫滿鄉愁與眷戀的故土。鄉風文明是美麗鄉村的靈魂,要讓先進文明思想、良好的社會風尚在廣大農民群眾中扎根。鄉村治理水平關系黨和國家的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實,也關系農民切身利益,要進一步建設高效廉潔的鄉村治理模式。 矛盾的另一方面,對于現實國情的判斷由“落后的社會生產”轉變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今天的中國,不僅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而且連續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國地位,可以說在“量”上已經實現了突破,“落后”一詞已經成為歷史,但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凸顯,結構性問題突出,亟須“質”的提升。 從社會發展方面來說,相比于經濟的高速發展,生態、文化等方面還相對不足;從城鄉結構來看,城市越來越繁榮,而鄉村發展嚴重滯后;從地域分布來看,中西部與東部的發展差距仍然很大;從群體構成來看,全國人均收入連年增長,卻依然有4000多萬人口掙扎在貧困線以下。 要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必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使人民擁有更多獲得感;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當前最重要的任務,還要“用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打贏脫貧攻堅戰役。“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就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堅定態度。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兩年多時間,要下一番“繡花”的功夫,打贏這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戰役。 黨的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科學判斷,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知和科學思維達到了新高度,開辟了新境界。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對我國未來發展作出的戰略安排,以著力解決主要矛盾為任務和突破口,保持各項戰略、工作、政策、措施的連續性和前瞻性,為“中國號”巨輪駛向偉大復興的彼岸作出新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