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三農要聞 >> 10余年治污攻堅,南水北調東線水質達標率從3%到100%
详细内容

10余年治污攻堅,南水北調東線水質達標率從3%到100%

10余年治污攻堅,南水北調東線水質達標率從3%到100%

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本報記者 趙永平

  南水北調東線,長江水出揚州一路北上,潤蘇北、濟膠東,今年年度調水工作啟動。通水4年來,100多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水”成了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態水。誰曾想到,汩汩清流背后的不易。

  東線調水,成敗在治污。15年前,這是曾被質疑的目標:讓一條條“醬油河”變清,劣Ⅴ類水變成Ⅲ類,COD(化學需氧量)濃度要降到20毫克/升。治理類似的水問題,一些發達國家花了幾十年、上百年,南水北調用10年能實現嗎?

  治污攻堅,東線成了流域治理的范例:2003年到2013年,COD平均濃度下降85%以上,氨氮平均濃度下降92%,水質達標率從3%到了100%。水清了,岸綠了,促進沿線各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邁向雙贏。

  治污看決心:鐵腕關停,絕不讓污水進干線

  東線治污有多難?調水必經的南四湖頗具代表性。

  “這里承接蘇魯豫皖4省32個縣的來水,主要入湖河流53條,水系交叉,哪條河治不好,都會影響湖區水質。”山東省環保廳巡視員葛為硯說,上世紀90年代,流域有水皆污,入湖河水基本是劣Ⅴ類,南四湖成了魚蝦絕跡的“死湖”。

  這樣的水問題,正是現階段集中凸顯的發展難題。東線沿線,經歷多年快速工業化、城鎮化,水生態亮起紅燈,水環境難以承載。有人擔心,南水北調會不會成污水北調?

  “治污關鍵看決心,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精神。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非常重視,明確提出南水北調‘三先三后’原則,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絕不讓污水北上。”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要負責同志說。

  頂層設計。東線工程治污規劃和補充規劃相繼實施,通過結構調整、污水處理、截污導流、生態修復等項目,建立一體化治污體系,保證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確保Ⅲ類水質”,成了各地政府的硬杠杠。江蘇、山東沿線鐵腕扼污,打響治污攻堅戰。

  “一家傳統造紙廠,就能染黑一條河。”山東省濟寧市環保局副局長劉云廷說,10多年前,全省有造紙廠700多家,排污量占到總量的70%以上。對高污染造紙企業說“不”,山東制定了全國第一個流域性排污標準,其中COD排放標準嚴于國標6倍,氨氮排放嚴于國標7倍,取消行業排污“特權”,倒逼產業轉型。

  造紙業只是一個縮影。在濟寧,68家企業被列為重點治理對象。山東沿線9市共拒批和緩批高耗能、高污染企業510多家,涉及投資近190億元。省政府掛牌督辦的378個污水直排口全部整治完成。

  在江蘇,大力實施清污分流、節水減排,一批深化治污項目落地。推行環保問責、一票否決,沿線僅化工企業累計關停800多家。治理面源污染,設立水產品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集中區。東線江蘇水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松柏說:“水質達標,這是必須守住的底線。”

  一手截污,一手給污水找“出路”。調水沿線實現每縣至少一座污水處理廠、一座垃圾處理廠。“十二五”以來,山東沿線新建污水處理廠107座,年處理能力15.5億噸。

  東線治污持續推進,排污總量大幅下降,一條條河流涅槃重生。黑臭的南四湖“起死回生”,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水平,躋身全國水質優良湖泊行列。家住微山湖邊的蔣集河南村村民崔修寶感觸:“現在小時候的河回來了,絕跡多年的小銀魚、毛刀魚又出現了。”

  治污看機制:壓力層層傳遞,科學治污見實效

  東線治污,不是權宜之計。水質穩定達標,要有長效機制保障。

  誰來治污?2003年,國務院南水北調辦與蘇魯兩省簽訂責任書,沿線14地市與兩省政府再簽軍令狀,明確責任主體,壓力層層傳遞。

  在調水沿線,“河長制”“斷面長制”率先推行。河長上崗,守水盡責。江蘇徐州變督企業為督政府,實現“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銅山區張集鎮鎮長許東坦言:“有壓力也有動力,‘九龍’擰成一股繩,就能保護好母親河。”在山東,治污目標與干部考核直接掛鉤,南四湖、東平湖等重點湖庫,省級領導擔任河長,高位推動。

  怎么治污?創新生態治理模式。山東提出“治用保”策略,各環節深度挖潛。“治”就是采取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等全過程污染防治;“用”就是再生水循環利用,全省年再生水利用量達8億噸,相當于8個大型水庫的水量;“保”就是生態保護和修復,構建沿河沿湖大生態帶。

  南四湖通過退耕還濕、退漁還湖,人工濕地達到23萬畝,日凈水能力50萬噸。省南水北調建管局副局長羅輝說,濕地就像天然污水處理廠,企業達標排放的尾水,再經過濕地凈化,污染物含量再削減一半,入湖水質達到Ⅲ類要求。

  洪澤湖,75萬畝濕地綠意盎然,珍稀鳥類翩翩起舞。李松柏說:“漁民進一尺,濕地退一步,過度養殖曾一度危及生態。多年退圩還湖、生態修復,才換來今天的人水和諧局面。”

  探索生態補償機制。2010年起,江蘇省在南水北調沿線實施區域補償,“污染者付費,損害者補償”,補償資金專項用于水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和水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政府市場兩手發力,山東探索以電養水、排污收費,引入了第三方治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獲得最大效益。

  機制保障,東線治污從工程治理轉向綜合治理,發揮出更大效益。2013年南四湖湖底干裂,瀕臨危機,關鍵時刻,東線泵站開足馬力,長江水飛奔800里,讓久旱的湖泊再現生機。應對2009年蘇北旱情,從江都到旱區,抗旱調水53億立方米,水量超過一個洪澤湖,4500多萬畝農田有了灌溉保證。

  治污看理念:主動轉型,綠色發展入人心

  東線治污,會不會影響發展?

  實踐證明,保護生態環境也是保護生產力。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打造強勁的綠色引擎,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雙贏。

  以水定城,加快轉型。老工業基地徐州,5年來,對1800余家企業開展環保信用評價,對“黑色”企業差別水價,產業結構由重變輕,層次由低變高,打響“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金名片。煤城濟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先進制造業超過煤電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比重達33%以上。

  高門檻沒有“卡”死企業。經歷陣痛,山東造紙業實現綠色轉身,企業數量減少65%,產能卻是原來的3.5倍,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泉林紙業公司,不僅拿下了180多項國內國際專利,還把草漿造紙變成了高科技產業,依靠先進的減排技術,在美國建起了分廠。

  壯士斷腕,騰出環境容量,換來發展空間。沿線各地搶抓機遇,率先轉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初步統計,沿線經濟增長年均增速14.02%,工業增加值年均20.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質變好了,微山湖邊的崔修寶吃起了生態飯。“現在什么魚都有,開個漁家樂,每天都能賺一兩百元。”他說,周邊村子的村民搞起生態種養、生態旅游,年人均收入兩萬元以上。

  “南水北調不只調來了水,更盤活了區域水資源。”羅輝說,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匯到一起,在齊魯大地編出“T”形大水網,實現了水資源優化配置,把原來長期的生態欠賬補上,把占用的農業用水還回去,逐步恢復區域水生態。在濟平干渠,通過水資源調度,讓污水橫流的小清河碧波重現,濟南河邊居民感嘆:“小黑河終于變回了小清河!”

  南水北調東線,不僅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的輸水線,也成了踐行生態文明的發展線。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