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三農要聞 >> 鐫刻在人類墾荒豐碑上的中國史詩——獻給黑龍江農墾七十年
详细内容

鐫刻在人類墾荒豐碑上的中國史詩——獻給黑龍江農墾七十年

 鐫刻在人類墾荒豐碑上的中國史詩

  ——獻給黑龍江農墾七十年

  本報編輯部

(一)

  進軍!進軍!向荒原進軍!

  這幅版畫,題為《第一道腳印》。畫面上,烏云低沉,朔風呼嘯,墾荒勘測隊的幾位戰士扛著設備,拄著木棍,行進在蒼茫雪原,身后一行腳印。

  北大荒70年開拓史、奮進史、改革史,始于先驅者的第一道腳印,貫以后來人矢志不渝堅定的足跡,一路昂首挺胸,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邁向輝煌。

  滄海桑田,大荒大倉!70年崢嶸歲月,三代人不懈奮斗,百萬人勇往直前,北大荒創造了人類墾荒史上的罕見奇跡,書寫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恢弘篇章,在共和國的建設、改革和發展中立下不朽功勛。

  大荒初拓,何等險惡。讓我們回到70年前的荒原。烏拉本德——黑龍江墾區紅興隆分局五九七農場長林島最東端的一個小高地。高地四周,是北大荒保存至今的一片原始沼澤。

  大江攔阻,川澗切割,荊棘斷道,冰雪極寒的大沼澤阻斷人類文明進入。這里荒寂、荒蠻、荒寒,沒有頑強生命力的靈物,實難在此生息繁衍。

  1947年6月13日,18位榮復軍人從延安來到北大荒,從此,黑土地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漸漸地,北大荒從東北原始大荒原,演變為農墾黑龍江墾區、北大荒農墾集團,進而成為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今天,這里早已成為“北大倉”,但對這片土地滿懷深情的人們仍然喚她“北大荒”。

  鳥瞰祖國東北方,5.5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肥得冒油,113座農場如星辰鑲嵌在夜空,承載著歷史,孕育著希望。

  這樣的功勛,彪炳史冊。從墾荒種糧到建設邊疆,黑龍江農墾在屯墾戍邊、發展生產、支援國家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貢獻卓著。

  這樣的巨變,震古爍今。從蒼茫荒原到壯美糧田,黑龍江農墾始終引領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形成了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征突出、產業體系健全的獨特優勢。

  這樣的擔當,蕩氣回腸。從初建之時“出糧食、出經驗、出人才”到如今組建農業航母參與全球競爭,黑龍江農墾總能在最緊要關頭沖在前方,習近平總書記稱贊她“是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從歷史中走來,北大荒以如椽巨筆在人類墾荒豐碑上鐫刻下恢弘的中國史詩。踏上新征程,黑龍江農墾銳意改革,劈浪前行,向著更光明的未來堅定邁進!

(二)

  一根彎木做轅,后端固定著犁鏵,前邊兩根麻繩為索,這就是“北大荒開發第一犁”。蒼茫荒原面前,一具木犁的力量何等渺小。但是,14萬轉業復員軍人、20萬內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和5萬大專院校畢業生組成的墾荒大軍,以及168萬新時代的北大荒人,憑著一往無前的氣概,匯聚起磅礴之力,足以征服荒原上的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

  這樣的進程,氣貫長虹。英雄群體的無畏之勢、前進之姿,定格在黑龍江墾區歷史的豐碑上。

  開發北大荒靠的是集團式作戰。第一批拓荒者是在戰爭年代出生入死、為共和國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們。他們從解放戰爭的硝煙中、從朝鮮戰場的炮火里凱旋而來,摘下胸前勛章未洗征塵便投身波瀾壯闊的墾荒偉業,再立新功,續寫輝煌。

  王震、李在人、周光亞、余友清、李桂蓮、郝光濃……從1947年第一個軍墾農場誕生,到1976年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撤銷,成立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中國人民解放軍各軍種、兵種共計14萬余最可愛的人投身北大荒。鐵流滾滾,障百川而東之,英雄兒女拼將血肉之軀,鑄就熠熠閃光的別樣軍功章。

  “不管邊疆的路程多么遙遠,也攔不住我們遠征的決心!不管邊疆的風云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們勞動的熱情!”1955年8月,61名熱血青年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挺進北大荒,在蘿北荒原上建起了集體農莊——北京莊。內地支邊青年群像的畫軸,從此有了第一幀。

  天津莊、哈爾濱莊、山東一莊、山東二莊……青年墾荒隊員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揮鎬建設第二故鄉。山東、河北、四川等地支邊青年紛紛響應號召,背起行裝辭別親人,踏上征程遠離故鄉,高舉墾荒旗幟,奔赴三江平原,將青春甚至生命留在了這片黑土地上。

  “我永遠是北大荒人!”“我們是北大荒畢業的!”今天,如游子回到故鄉、學子重返母校一般,一批批知青帶著對青春的回憶,從祖國各地重返北大荒。

  前進、前鋒、前哨……從一批“前”字頭農場的名字里,仍能感受到當年知青挺進荒原的豪邁激情。充滿朝氣與活力的知識青年把城市現代文明帶到了偏遠荒蕪的邊疆,也在北大荒艱苦卓絕的環境里錘煉了鋼鐵般的意志,在生命中注入了直面一切艱難的基因。

  鐵石相擊,而生火花。改革年代的先驅,是北大荒第一批家庭農場主。轉業老兵王木存率先承包,告別了“大鍋飯”,頂住了“翻燒餅”,澆灌出墾區改革的“第一朵報春花”。北大荒二代葛柏林打破鐵飯碗,直面風雨,在烏蘇里江畔的荒地上安家再創業,打造出讓一些發達國家的農場主都贊嘆不已的現代化家庭農場。

  從1984年到1996年,黑龍江墾區20多萬家庭農場主以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向“國家出錢我出力”的體制機制揮手作別,成為北大荒新時期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

  “看到一望無際的稻田,一排排大馬力機車,我就認定這里是我夢想中創業的地方。”2010年,24歲的西北小伙兒何培雄來到紅衛農場,用一項項技術創新,將他在中國農業大學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北大荒的萬頃稻浪。

  斗轉星移。創業者勇往直前的激情從未冷卻,奮進者堅定前行的腳步永不止息。70年前荒原上的第一把火光,仍照亮著新時代北大荒人的光榮與夢想。

(三)

  雁窩島,北大荒精神的搖籃。70年感天動地,黑龍江農墾創造的一切“不可思議”,可以在這里找到精神密碼。

  雁窩島上矗立著三座墓碑,無聲地講述著三位英雄的故事:

  1958年,轉業軍人羅海榮在搶運油料的戰斗中英勇犧牲,彼時他的愛人剛剛懷孕;

  1959年,張德信在運送收割機齒輪時墜入河底,當人們把這位年僅22歲的山東支邊青年打撈上來時,他的雙手還緊緊抱著齒輪;

  1969年,寧波女知青陳越玖下鄉來到北大荒,將自己的青春全部獻給雁窩島,在身患絕癥的生命最后一刻,她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窩島”。

  三位英雄的名字被雁窩島永遠銘記,更多無名英雄化作一捧黑土,滋養北大荒70年。

  這是艱苦奮斗的70年。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在如此艱苦卓絕環境下取得如此豐功偉績者尤為可贊。三江荒原無路,兩萬官兵扶老攜幼徒步跋涉;江河桀驁不馴,上甘嶺戰役中的英雄們奮斗13年修筑起120公里長的引水灌溉工程;鐵道兵爬冰臥雪創辦了12座農場,使密虎寶饒(今黑龍江省密山、虎林、寶清、饒河四縣)千里沃野變良田,在完達山下立新功建家園。

  這是勇于開拓的70年。翻開歷史的書卷,泛黃的史料至今讀來,仍能感受到開拓者的萬丈豪情:“小伙子拼命干,姑娘勞動三百天”“前邊有第一,我們就是落后”,一顆顆進取心躍然紙上。回顧黑龍江農墾建設史,“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打造農業領域航母”,北大荒人總能走在時代前沿。

  這是顧全大局的70年。北大荒背負著特殊使命而誕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第一要務。“非典”疫情爆發,首都大米告急,黑龍江農墾不講條件、不計代價,緊急調運大米進京。密東鐵路整體移交哈爾濱鐵路局,東海煤礦交給雞西煤礦,完達山林區交由東北林業局接管,林源煉油廠移交中石化總公司管理……為了共和國發展大局,北大荒傾其所有,將百萬人以血汗創造的財富,交給國家。洪峰來臨我守堤,炸壩分洪我犧牲,北大荒人舍小家為大家、拋己利顧大局的事跡可歌可泣。

  這是無私奉獻的70年。北大荒博物館里,一幅被譽為“北大荒清明上河圖”的浮雕講述著北大荒開發史上的32個故事,貫穿這些故事的關鍵詞是“奉獻”。博物館里一面松木墻上,鐫刻著12342位拓荒者的名字,他們為北大荒的成就付出生命。八五九農場史料館一張照片里,支起的幾根木棍上搭著一塊帆布,周邊用麻繩一拉,就是一個地頭托兒所。花木蘭排、鋼姑娘班、三八包車組……巾幗知青“兩頭看不見,地里三頓飯”,帶著嬰孩戰荒原,獻了青春獻子孫。

  這是提純信仰、砥礪精神的70年。以艱苦奮斗為內核,以勇于開拓為精髓,以顧全大局為本色,以無私奉獻為境界,黑土地上生長出的精神之花,是北大荒人永恒的財富,永遠閃耀在民族精神的星空之中。

(四)

  仲秋的北大荒,遍地金黃。大馬力收割機組轟鳴而過,萬畝地號上水稻顆粒歸倉。人們說,來到北大荒,才感受到什么叫“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北大荒,為糧食而生。

  大興安嶺隔斷東西,陡峭的東坡阻拒了夏季海洋季風,哺育出嫩江與松花江眾多支流,澆灌著肥沃的松嫩平原。小興安嶺分水南北,正北側黑龍江浩蕩大氣,東南方松花江寬厚雄渾,兩條大江與寧靜雋秀的烏蘇里界江交匯于撫遠三角洲,沖積出世所罕見的低海拔大面積平原——三江平原。

  “這里的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發芽。”這首創作于1958年的歌曲《夸土地》,所夸贊的正是松嫩平原與三江平原北部的千里沃野北大荒。

  這片共和國開發最晚的肥沃土地,如今具備440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400億斤商品糧保障能力,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后備基地。今天,黑龍江墾區每年輸出的商品糧,可以養活1億中國人,商品糧調出量約占全國各省糧食調出總和的1/4。70年來,北大荒累計生產糧食7411億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6060億斤。

  成就何來?

  歷史不應該忘記,北大荒人是如何在一江七河所圍困的二九一農場上筑長堤阻江河水于場外,挖渠系排內澇于松花江的。這樣的水利建設從未間斷,2017年初秋,建三江管理局青龍山灌區工程首站即將竣工,這個國內自動化覆蓋面積最大、技術難度最高、運行調度最復雜的灌區,預計可為北大荒增產水稻3.4億斤。

  歷史不應該忘記,北大荒農業科技工作者苦心耕耘為豐收的一片丹心。“血寫真言,汗灑田間,還將老骨還稻田。播個秋天,長個春天。”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畢生研究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模式,創造了高緯度地區大面積種植水稻的世界奇跡。“我要終生為北大荒管天。”轉業軍人蔡爾誠一生從事氣象研究與預測工作,兩項國際領先成果守護萬頃糧田風調雨順。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每天都在進行著不同品種、不同播期、不同栽培模式的糧食種植對比試驗,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70年種糧高產、高產、再高產。

  未來何往?

  黑龍江墾區選擇了綠色發展。減肥、減藥、減除草劑,北大荒4300萬畝耕地上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3300萬畝。“北大荒”字號農產品成為純凈、放心的代名詞。“荒”字所指,已是原生態之意,是黑土地上長出的綠。

(五)

  北大荒集團友誼分公司第五管理區第二作業站的水稻田邊,立著一塊牌子,上寫: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起點。

  現代農業看龍江,龍江農業看農墾。具有世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北大荒,從當年的友誼農場出發,始終以排頭兵的戰斗姿態一路領跑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北大荒的現代化大農業,氣勢在大,魅力在精;北大荒現代農業產業,競爭力在強,生命力在優;北大荒走出一條有別于其他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核心在制度,根本在自強。

  1962年發行的壹圓人民幣紙幣上,一位女拖拉機手緊握方向盤。在那個靠木犁、火犁征戰荒原的年代,這樣的勞作方式飽含著北大荒人對農業現代化的憧憬與向往。

  今天,走進黑龍江墾區任何一個農場,都可以看到身型超大的巨無霸農機。登上高高的臺階進入駕駛室,居高臨下的超寬視野讓人恍然間有種駕駛飛機的錯覺。拖拉機馳騁,農用飛機翱翔,像現代農業大基地上的鋼鐵戰士,翻卷著北大荒的土地,裝點著北大荒的蒼穹。

  驚嘆于黑龍江農墾現代化大農業的大氣魄之余,當人們把目光聚焦到每一寸黑土地的肌理中,無不為大科技演繹的精準藝術而贊嘆。大型農機裝備衛星定位自動導航,農場工人手機遙控“戰斗機群”晝夜作業。無數傳感器像億萬只觸手一樣探入黑土地,數據實時回傳,系統自動控制配肥滴灌。

  建三江管理局七星農場精準農業農機指揮調度中心,室外是一排排整裝待發的飛機、農機,室內巨大的顯示屏上大大小小十幾幅畫面顯示著農場耕地信息、病蟲情況、氣象數據。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IS農田地理信息系統,RS遙感系統同時發力,光熱水汽各項條件盡在掌控,農場各角落水稻的每一寸生長無不被悉心照料。

  大而精的現代化生產直接帶來的是農產品的量質雙升。好米源自北大荒。消費者數十年選擇北大荒的稻米,只為一個“好”字。人品天地間,乳品完達山,完達山乳業以北大荒精神過濾產品中的雜質,乳品問世60年,合格率始終100%。從北大荒到北大倉,再到北大商,亙古荒原上的開拓者在更廣闊的田野里不斷譜寫新的篇章。

  當我們平復激動的心情,細細梳理黑龍江農墾農業現代化進程時,固然應該感恩于5萬多平方公里肥沃黑土地的不吝饋贈,也盡可感慨舉國體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無限可能,但是,更應在北大荒收獲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道路自信和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前行的無窮力量。

(六)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靰鞡草。靰鞡草是什么寶?

  這種堅韌的草,是一種重要的建筑材料。割下后曬干,編成縷在泥漿里擰成股,東北人稱之為“拉合辮”。一條條拉合辮層層編織,中間填土夯實,就成了墻壁。這種用拉合辮建成的泥草房,在相當長時間里充當著北大荒建設者的安身之所。

  先治坡后治窩。當年的先驅者顧不上安家,搭馬架子,壘地窨子,蝸居在一起抵御風寒,將所有精力付諸墾荒建設。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農場居民點的職工仍有些人居住在“彎腰駝背拄拐棍兒,披頭散發掉眼淚兒”的土坯房、泥草房,期盼著“耕作在廣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現代化城鎮里”。

  一般規律,工業化帶來的農業人口轉移是推動城鎮化進程的源動力。而北大荒不同,機器取代人成為黑土地的耕作主力,家庭農場主和農場工人們有了到城鎮生活的需求,分散的居民點只有集中起來才科學、才經濟。

  2009年,黑龍江墾區順應職工需求,開始了自上而下,以上順下的城鎮化建設。1783個居民點或整體搬遷,或原地改造;居民住宅或重建,或翻修;113座現代化城鎮如畫似園,風格各異的小區儼然建筑博物館。黑龍江墾區城鎮化率一躍增至超發達國家水平的85.7%,“抓城”中復墾的耕地相當于再造一個中型農場。

  如名字一樣美麗的翠屏山,守護著勝利農場,閑暇時到山頂一覽小城美景,是當地居民的一大樂事。2012年以后,農場職工再登山遠眺依山傍水的新居,總看也看不夠,美也美不完。

  如果從翠屏山頂飛上高空俯瞰北大荒,萬頃稻田像整張碧綠或者金黃的地毯覆蓋大地,那是現代化大農業整齊劃一之美;座座城鎮宛如精美的藝術品置放在如絲般柔滑的毯子上,那是三代北大荒人繽紛夢想照進的現實。

(七)

  2017年9月25日,黑龍江農墾廣大干部職工群眾收到一封來自黑龍江農墾黨委、總局的慰問信,信中寫道“對于一個有著光榮傳統和偉大歷史的英雄群體,對于一個肩負著國家使命和責任、擁有遠大理想的農墾現代企業集團,70歲,青春正好。”

  走過70年輝煌的北大荒,因不斷改革而永葆青春。

  追夢時代,變革者先。從發展多種經營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確立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到建立現代農墾企業制度,從向荒原進軍要糧到退耕還林還濕建立國家生態示范區,北大荒70年發展史中有40年是與時俱進的改革史。

  如今的黑龍江農墾,北大荒、完達山、九三……31家國家級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支撐起米面油乳薯藥等產業。北大荒品牌連續15年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農業第一品牌。

  雄關漫道,征程再啟。深刻變化的國內國際形勢,召喚著北大荒承擔新的歷史使命,迎著更加激烈的競爭大潮,中流擊水、踏浪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為北大荒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以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為主線,推動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

  “航母就是威懾力!航母就是話語權!我們就是要讓黑龍江農墾建立完整產業鏈,在國際市場掌握話語權、定價權。”黑龍江農墾總局黨委書記王守聰牢牢把握著北大荒的新定位——不再是一個區域性經濟社會組織,而是一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

  改革者,必堅定不移。精兵簡政瘦身強體,轉崗分流轉變職能,開弓沒有回頭箭。農墾改革是塊硬骨頭,黑龍江農墾因面積大、人口多,是硬骨頭中的硬骨頭,必須以刮骨療傷、壯士斷腕的勇氣扛起改革這面大旗。前不久,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出臺墾區改革意見,要求加快墾區集團化、深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突出由行政管理向企業管理轉變,強化國有農場市場主體地位。

  改革者,必堅韌不拔。不改革,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結構不優,北大荒未來發展之路則不暢。中央關于農墾改革相關文件出臺后,黑龍江墾區先行先試。2016年啟動7個專題15項具體改革工作。在建三江、九三管理局和共青農場實施管委會改革,實現墾區財稅管理體制的重大突破。北大荒糧食集團、九三集團、完達山乳業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

  改革者,必堅持不懈。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輕而易舉成功。大集團帶動大基地,大糧商帶動大糧倉,黑龍江農墾找準改革出路不動搖。鏗鏘走出去,爭做大糧商,數萬北大荒人在境外開發出310余萬畝土地,域外農墾的舞臺越來越廣闊。

  改革之于北大荒,絕非否定成長的足跡,而是踏上新征程前的必須。只要是向著更強更好更美的改革,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的北大荒人就會無條件地支持,大無畏地實踐,再次掀起艱苦奮斗的浪潮,無私奉獻于新的拓荒之旅。

(八)

  北大荒的歷史變遷,就是一部壯麗的史詩。每一寸土地上,都刻著閃光的詩句。千萬鐵騎收獲北大荒的轟鳴聲消失在秋風中,2017年的黑土地靜悄悄地等待著今冬的雪、來年的春和新時代的召喚。

  站在這片熱土上,回首70個春秋,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個國家糧食安全的護衛隊、農業現代化的領航員、中國農業國有經濟的扛旗手。與世界上、歷史上任何墾荒者迥然不同,以北大荒為代表的國有農墾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國有農業經濟的巨大張力和獨特優勢。

  張力來自于合力與活力。以家庭農場為單位、統分結合的制度設計既不失效率,也可集中力量辦大事。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的改革方向確保農業航母艦隊快速組建、同向行駛。

  優勢體現在適應時代上。在與農村集體經濟、農戶家庭經濟、農民合作經濟等共同構成的中國特色農業經濟體系中,農墾經濟確保了我們在任何發展階段都可以快速形成攻堅克難的力量。

  讓我們把視野投放到更廣闊的空間,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人類農業發展史的體制星空中,中國特色農業體制的“星系”格外璀璨奪目,北大荒就是其中最閃亮的星。她的開拓、建設與改革,書寫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不朽篇章。她在宏大的中國敘事中講述著最動人的故事,激勵了一代代人走向偉大復興。

  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更偉大的征程,可以清晰地聽到新時代三農脈搏跳動的聲音,這聲音里有黑龍江農墾百萬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繼往開來的北大荒人為引領中國農業現代化不懈奮斗的決心。70年后再出發,北大荒依然保持前進雄姿,必將如航母一般駛向更廣闊的海洋!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