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三農要聞 >> 采菊登高望 秋高氣爽又重陽
详细内容

采菊登高望 秋高氣爽又重陽

  明日,農歷九月九,又到重陽節。九九重陽,又稱重九、上九、登高節、陽數節等。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九;日月同九,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又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個特別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雖然歷經千年,重陽節活動的內容也隨著時代發生變化,但登高、賞菊、祈壽、驅疫的民俗文化內涵,傳承至今。如今重陽節還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也是全國的“老人節”。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重陽節的起源,和中國遠古農耕文明有關,發軔于古人祭祀大火的儀式。先秦 《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漢代時,九月九的皇家祭祀和宴飲活動從宮中流布民間,《西京雜記》中記載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寫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重陽節有求壽之俗,采藥服食卻病延年;還有大型飲宴活動,則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如《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由此,“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在唐代,九月初九這天被正式定名為重陽節。

  重陽節的節慶活動中,首推登高。《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

  相傳重陽登高與上古時的射禮活動有關。那時,人們在秋忙之后,上山狩獵,采集野生食物,為過冬作準備,并由此而成為一種禮儀活動。經過漫長的遷衍,到西漢時,逐漸形成了登高的民俗,當時長安城外有一高臺,每年春節、重九,人們都要登上高臺觀賞風景,因為登的是高臺,所以就叫“登高”。到了魏晉南北朝時,這種活動就固定在九月九日。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有云,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相傳晉末詩人謝靈運還為了登高自制了一種登山的木屐,鞋底前后裝有可活動的鐵齒,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后齒,人稱“謝公屐”。李白曾有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唐、宋兩朝傳下了大量寫重陽登高的詩詞,“黃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云淡山青,谷物金黃,人們闔家遠足,登高山攀高塔,極目遠望,寄情抒懷。而在民間,重陽登高還有避災驅疫的意思。一是古人敬畏山神,在“九為老陽,陽極生變”的九九重陽之日,登高拜山神,以求趨吉避兇;又一說是到了重陽節,秋收已經結束,山野的野果、藥材等也剛好成熟,大家就會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稱之為“小秋收”;還有一個說法來自漢代“桓景避難”的傳說。《荊楚歲時記》注中引用《續齊諧記》中的記述:“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此后人們每到九月九日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英、飲菊花酒,以求免禍呈祥。

  重陽節這天,還有一個重要活動是做重陽糕,祭獻祖先。魏晉時代叫面餅,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時則稱花糕。據《東京夢華錄》載:“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饋送,上插剪彩小旗,摻訂果實,如石榴籽、栗黃、銀杏、松子肉之類。”明代租佑的《居家宜忌》中載:“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愿兒百事俱高。’”在北方,九九當天,已出嫁的女兒要攜夫婿回娘家送重陽糕,一般是兩個大的,九個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父母則要回贈糕餅,以祝福女兒女婿通達隆盛。《遵生八箋》《呂公忌》等書也同樣記載了這樣的習俗,將其列入九日事宜之中。由此可見,“糕”與“高”發音相同,九日登高食糕,寓意及第高中,步步高升。

  菊花延壽客,茱英辟邪翁

  如同說端午離不開屈原和粽子,說重陽則離不開陶淵明和菊花,重陽之日賞菊、飲菊花酒,便是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在文人墨客筆下,菊花與梅蘭竹并稱四君子,菊花獨傲秋霜,晚節猶香,經得起秋后風霜摧折,象征著氣節和高潔的品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為農,柴桑隱居。他一生酷愛菊花,以菊為伴,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寫道:“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又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說的是重陽日無酒可飲,空對滿園秋菊,作詩寄懷。南朝檀道鸞筆記《續晉陽秋》有一則記載:“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官府中給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此為白衣送酒,又有葛巾漉酒,李白《戲贈鄭溧陽》詩云:“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陶淵明以農桑為樂,愛詩愛酒更愛菊。他的人品文章,是文人士大夫推崇的典范,他們將陶淵明與菊、與酒、與重陽聯在了一起。在后世詩詞歌賦中,菊花甚至因陶淵明采菊東籬而獲得了“籬菊”、“籬花”之名。后人效仿陶淵明,不但有重陽賞菊,還有宴飲詩會,直追菊癡陶淵明的意趣。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品類繁多,千姿百態。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載:“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后輊,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千盎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臺,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重陽佳節飲菊花酒,被看作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泡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同樣的還有茱萸,香味濃厚,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是兩個最高的陽數重合,也是物極必反的起始,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借茱萸以辟邪求吉。晉人周處在《風土記》中說:“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頭,言辟除惡氣,以御初寒。”人們或者以茱萸插頭,或者用茱萸系臂,或者用茱萸泛酒,無比尊崇,將其尊為辟邪翁。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日月梭飛,轉盼重九……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必二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

  煮酒燒紅葉,持螯切嫩姜

  自唐代開始,重陽又添了吃螃蟹這一習俗。唐代前期,滄州多蟹,且是稻田中的河蟹,以糖腌漬,是為貢品;中唐開始,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江淮、江南一帶的稻作農業得以開發并逐步成熟,到宋朝,隨著南宋定都臨安,螃蟹著名產地也從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一帶遍及江南。到了明清,螃蟹已成為一種與南方、尤其是江南的意象勾連在一起的美味,吃法也返璞歸真,北方水煮,南方清蒸。

  重陽節正值蟹汛,所謂九月團臍十月尖,螃蟹正肥,新酒菊天,對菊持鰲,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重陽一趣。

  唐代李顯《九月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秋字》詩序:“陶潛盈把,既浮九醞之歡;畢卓持螯,須盡一生之興”;宋代陳造的詩 《招鄭良佐》:“重陽佳辰可虛辱?橙香蟹肥家釀熟”;元代馬致遠《雙調·夜行船》:“愛秋來時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人生有限杯,幾個登高節?”明代唐寅《江南四季歌》:“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時,橘綠橙黃洞庭有。”;鄭板橋《菩薩鬘·留秋》里說“佳節入重陽,持螯切嫩姜”;曹雪芹《紅樓夢》在大觀園里安排下一場螃蟹宴,諸芳持螯賞菊,又是“喃喃負手叩東籬”,又是“口齒噙香對月吟”,林黛玉“對斯佳品酬佳節,桂拂清風菊帶霜”,薛寶釵“桂靄桐陰坐舉觴,長安涎口盼重陽”,只有美味的螃蟹才對得起重陽佳節。

  在民間,“九月九,湖蟹過老酒”,家家戶戶持鰲飲菊酒。在長三角一帶,重陽節這天還流行夜作酒,城鎮的商店和作坊,東家要在重陽節晚上宴請店員和勞工,這頓晚宴也稱為“螃蟹酒”或“茱萸酒”。因為重陽過后,日短夜長,伙計們干活要到天黑才得下工。清代蔡云 《吳欲》 一詩寫道:“蒸出棗糕滿店香,依然風雨古重陽。織工一飲登高酒,篝火鳴機夜作忙。”孔慶镕在 《揚州竹枝詞》 里說:“紫蟹居然一市空,買來聲價重青銅;東翁為勸茱萸酒,過卻明朝上夜工。”江蘇丹徒的諺語道:“吃了重陽酒,夜作不離手。”至于做夜工的時間,要一直到清明為止。《金陵歲時記》 載:“吾鄉重九之夕,鋪家治酒剝蟹,以犒店伙,佐以咸鴨。是夕酒后,工人始夜作矣,至清明而罷,亦鋪家俗例也。”

  由此,就像元宵的湯圓、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相延成習,積習成俗,螃蟹也成了重陽節的美食標配。

  迎寒戲竹馬,登高放紙鳶

  在重陽節傳承至今的2000年里,除了登高、祈壽、驅疫、賞菊、食糕、宴飲之外,各地還有各種民俗,甚是有趣。

  戲竹馬逐疫

  長江中下游一帶,重陽日有小兒騎竹馬的風俗,將一根竹竿騎在胯下,奔跑跳躍。《江南志書》說,銅陵縣“九月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官山神,民間置糍糕頒食,互相遺饋,戲竹馬逐疫。”可見這種游戲的意義在于驅逐災疫。有些地方又把騎竹馬叫作“迎寒”,很可能是由迎接霜雪之神而演化來的。

  放紙條插重陽旗

  重陽節正是天朗氣清的時節,舊俗中有放紙條、豎重陽旗的游戲。《江南志書》說,常熟縣“九月九日,兒童以五色紙接為條,長一二丈,粘竿首,植于庭戶間,曰放紙條。若登浮圖、山顛,有攜至五十余丈者。”

  重陽旗則是把五色紙剪成斜角式,連綴成旗,豎在院中。也有的人像《金陵歲時記》中記載的那樣,把五色紙鏤刻出花紋,中間嵌上“令”字,插在門前。

  縱牧

  春秋兩季,天氣溫暖,流弊少,食料多,因此一般都在此時放牧,以尋覓野食。安徽懷寧、廣西隆安、甘肅平涼等地有民諺道:“九月重陽,散放牛羊。”又道:“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放風箏

  《鳳山縣志》說,“九月重陽,為登高會,童子競放風箏,如鳶,如寶幢,如八卦河洛圖,縛小藤片,能因風作響,惟夜或系燈其上,官禁止之。”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