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黃灌區:昔日鹽堿灘 今日魚米鄉
新華社蘭州10月24日電(記者 郭剛)深秋的早上,晨光熹微。45歲的孫鵬像往常一樣走入溫棚養蝦池,一邊劃著小船一邊將蝦料撒向水面。漣漪微蕩,宛若水鄉江南的詩意畫面。
這里是黃河上游的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五佛鄉興水村。在溫棚養蝦池周圍,還有幾個露天魚塘,大片水域的周圍則是白茫茫的鹽堿灘。
多年來,興水村“興于水,亦敗于水。”受地形、地質條件及排水不暢的影響,景泰沿黃灌區以及高揚程灌區耕地次生鹽堿化大面積發生,許多人遠離故土,難離故土的人則陷于貧困中。
近兩年,當地政府幫助當地農民利用荒棄多年的鹽堿灘挖塘降水、抬田造地,建成了多個溫棚養蝦池和魚塘。如今,昔日的鹽堿荒灘漸成魚米之鄉,村民對未來繼續發展水產養殖充滿信心。
孫鵬告訴記者,因為鹽堿化,自家的8畝耕地已棄6年多。“過去無地可種,只能外出打工。”從去年開始,他加入了景泰縣晉成生態農牧專業合作社,把棄耕地流轉給合作社,自己也在合作社打工。“每月有3500元工資,還能學上養殖技術。”
站在興水村高地,望著高低錯落的魚塘,五佛鄉黨委書記李俊標很興奮。他介紹,該鄉共有近1.5萬畝耕地,其中鹽堿地5000多畝。“從去年底至今,全鄉已建成溫棚養蝦池17畝,普通池塘1000畝,未來發展水產養殖、改良土壤前景可期。”
景泰縣晉成生態農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晉成表示,自己發展水產養殖的信心來自“一舉兩得”的效益,開挖魚塘不僅可以蓄鹽堿水養魚蝦,魚塘的污泥還是恢復耕地、發展種植的好肥料。
從2016年底以來,該合作社的魚、蝦、蟹等水產品銷售額已突破70萬元。“目前,合作社已帶動周邊3個村的70戶農戶發展水產養殖。”周晉成說。
“鹽堿灘要徹底變成魚米鄉還需要一個較長過程。”景泰縣委書記李作璧說,多年來,當地近27萬畝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鹽堿化危害。近兩年,全縣抬田恢復耕地1200畝,改良治理鹽堿地7000余畝,累計帶動鹽堿區2000多貧困人口脫貧。
除景泰外,地處黃河上游灌區的白銀市靖遠縣、平川區等不少地區,也在積極探索開挖排堿渠、生物治堿、土壤改良等方法向土地鹽堿化“宣戰”。
落霞之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群群水鳥“點水”魚塘,波光瀲滟。忙了一天的孫鵬再次走進溫棚養蝦池記錄實時溫度。“控制好水溫,才能讓魚蝦更肥、更大。”孫鵬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