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三農要聞 >> 種業“四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種業改革發展紀實
详细内容

種業“四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種業改革發展紀實

  一粒種子,以涓埃之微,陽光雨露適宜卻能長成參天大樹;國之種業,產業規模不大,卻以穩糧之基,承載著安天下、定社稷的重任。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民族種業以此為動力,抓住體制機制“肯綮”改革創新,品種創新能力明顯提升;企業主體地位不斷壯大,種企實力顯著增強;種子生產基地持續推進,供種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種業法律法規得以完善、依法治種能力不斷提升……五年來,民族種業動力強勁、逆勢上揚,發生了世人驚嘆的嬗變。

  品種之變——

  從洋種子走俏市場到自主品種乘勢崛起

  “一開始還有些猶豫,國產品種能比得上國外?不過試種了之后便發現,國產品種不僅抗大小斑病,還特別抗倒伏。”看見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遼寧省昌圖縣寶力鎮種糧大戶張強二話不說把“先玉335”換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良玉99”。

  中國種業發展史上,占據相當市場份額的洋玉米品種“先玉335”可以算一個標桿,既讓國內種業人看到了差距,也激勵了一代種業人奮發圖強。

  而在今天的廣袤田野上,國產種子早已重新唱上“主角”,種糧大戶們重新成為國產品種的“粉絲”。據統計,目前我國水稻、小麥、大豆、油菜全部為自主選育品種,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國產化率達95%以上,玉米國產品種面積比重由85%恢復增長到90%以上,科研水平的提高從根本上扭轉了國外品種增長勢頭,實現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備受社會關注的“比黃金還貴”的蔬菜洋種子,市場份額也在逐漸下降,目前已降至13%左右,國產黃瓜、番茄品種占比更是大幅提升。

  自主優質品種不斷豐富,讓種業當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者成為了現實可能。

  2016年春播之時,黑龍江撫遠市撫遠鎮的幾個種糧大戶卻找到經銷商鄂彥波,一定要退掉早已備好的玉米種子,改種大豆。“順應玉米調整的大勢,老百姓看到了大豆品種的增收潛力,調換了品種,咱生意照樣紅火嘞。”鄂彥波對記者表示。

  在黑龍江,從第四積溫帶到第六積溫帶,“黑河25”“金源55”,近60種適應性各不相同的大豆品種形成了梯隊,農戶有了自主選擇權。等著調不如主動調,扎實的品種優勢讓農民面對結構調整時有了底氣。

  不僅僅是大宗作物,五年來,經濟作物的科研育種也有長足進步。在寧夏,“寧杞7號”“寧農杞2號”大幅提高了枸杞的營養元素含量,農民收入節節攀升;在廣東,我國第一個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種“中蕉9號”的育成,讓困擾了種蕉戶二十幾年的香蕉枯萎病成為歷史;在海南,“華南14號”實現了木薯采后塊根不腐爛,也讓中國木薯成功走出國門,為非洲農業作貢獻……

  好品種的持續涌現為農民增添了信心,也讓糧食安全得到了保障,從扭轉頹勢到順應供給側改革之變,在自主品種的不斷更新換代中,民族種業找到了“出口”。

  企業之變——

  從“買品種”碰運氣到“育品種”拼實力

  自主品種崛起的背后,是企業育種能力的提高。“以前企業投錢做研發還是有顧慮,都等著科研院校出品種,買過來直接推廣。‘8號文件’出臺以后,我們自己搞科研更有底氣了。”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秀寬感慨道。

  張秀寬所說的“8號文件”就是2011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被認為是新一輪種業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明確提出“企業是商業化育種主體”,為企業擺脫“束縛”,將企業的積極性最大限度釋放。

  與隆平高科的感受一樣,許多規模種企都把科研擺在了發展第一位。2016年,全國50強種企的科研投入累計達到14億元,占到銷售額的7.4%,而這個比例在2011年時還不足5%。

  這近乎3%的提升看似微不足道,背后反映出的卻是新品種來源的變化。2016年,我國植物新品種申請量達到2523件,其中企業申請新品種權占比達到51%,逐步成為育種創新主體。

  隨著企業科研實力的逐步增強,種企結構面臨重新洗牌。2016年,全國持證種企一共4316家,比2011年減少了50%以上;而注冊資本超過1億元的企業卻達到了200多家,比2011年還增加了2倍多。

  過去,科研單位悶頭搞育種、種子企業只負責推廣,這是困擾種業人多年的科研、生產“兩張皮”難題。如今,企業主動加入到品種研發大軍中來。如何實現科研與生產的有機融合,成為了進一步深化種業改革的關鍵點。

  2014年,國家良種科研聯合攻關讓科研院校與企業找到了本領共施的舞臺。“以前要想在品種性狀上有新的突破,科研單位翻來覆去也未必能解決,現在有了企業作為攻關主體,目標導向更加明確,評價反饋更加及時,育種進程得到了大幅加快。”中國工程院院士、大豆攻關首席蓋鈞鎰認為。在聯合攻關的推動下,科研院所和企業這對種業創新的“雙核”,發揮出了“1+1>2”的功效。

  除了從組織體制上聯合起來,2014年,一場涉及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分配的改革在種業領域轟轟烈烈地開展。

  “以前辛苦研究出來新品種,得到的頂多是證書形式的一個個‘紅本子’,如今,緊貼市場、圍繞企業需求搞研發,讓農民用上了好種子,品種也賣出了好價錢,轉讓售價作為經費又反哺科研。”談到權益比例改革帶來的變化,廣西農業科學院院長鄧國富表示。

  在科企合作之前,廣西農科院每年推廣的玉米種子僅有15萬斤左右,合作之后,這一數字已經突破300萬斤,增長了20倍。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有122家單位參與到了改革試點當中,改革成果幾乎覆蓋了所有作物類型。

  改革的紅利和思路的開拓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科研人才向企業流動,“到企業去”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據統計,僅這兩年,國內科研單位向企業人才流動的數量就已達300多人,一些大型種企還從國際上引入高端人才,企業實力進一步提升。

  制種之變——

  從制種“靠天收”到建起種業基地“國家隊”

  一粒種子,僅僅從研發端有了突破還不算完,如何能讓好種子實打實地生產出來,是種業人更加關注的問題。

  與制種打了20多年交道的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駱駝城鎮紅新村玉米制種戶陳文杰感嘆道,這幾年的收入確實增加了。過去他覺得,能種上幾畝地,將收獲的“種子糧”賣給周邊的收購者賺點錢就很不錯了。而如今,他把土地流轉給種企,除了農民,他還多出了個“制種產業工人”的身份,年收入也提高到4萬多元。

  陳文杰的變化,得益于五年來制種基地發展模式的不斷升級。如今的高臺,玉米制種已經向著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的目標邁進。而在張掖,精量播種、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制種面積已經占到80%以上,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0%。

  制種基地建設的推進使農民直接受益,更使我國的種子供應保障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在海南省三亞市的南濱農場,記者發現,一片看似不起眼的玉米地里,卻藏著“京科968”“浚單20”等十幾家育種單位的幾十個高產品種。主導農場繁種的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的專家們,然而在過去,他們的南繁生活卻更像是“打游擊”。“以前沒有固定的制種田,每年到了海南臨時找地,不僅時間耽誤了,質量也難以保證。現在,基地建起來了,繁種工作更加穩定,制種田與既有農戶田、防洪區等相互關系也被進一步明確。”中心主任趙久然表示。

  2015年,《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發布,將26.9萬畝適宜南繁育制種的耕地劃定為保護區,并進一步提出5.3萬畝核心區的建設目標,南繁基地這個中國種業的“加速器”被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起來。

  在多重措施的保障下,越來越多的種子生產田向優勢區域集中,分散式制種變成了集中連片發展。制種基地把優良品種“請了進來”,高質量種子則又源源不斷從各大基地“走了出去”。據統計,全國80%左右的玉米種子、70%左右的雜交水稻種子,來自于這些優勢基地,目前主要農作物種子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其中制種基地的貢獻功不可沒。

  五年來,通過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和制種大縣獎勵等重大項目,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為龍頭,53個雜交水稻、玉米制種大縣為骨干,首批49個區域性良繁基地為基礎的種業基地“國家隊”,種業扛起“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任顯得更加堅實有力。

  管理之變——

  從做審定的“裁判”到變身做服務的“場務”

  品種、科研、供種,在種子誕生之路上每一處變化背后,是種業發展導向與管理方式的轉變。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修訂草案》由十二屆全國人大審議通過,指引和規范中國種業未來發展的基本法律與時代進一步接軌。

  在新《種子法》的框架下,品種管理制度成為了變化最明顯的一環。今年,《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國家級)》修訂,產量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指標,品種審定更加多元化;《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出臺,經濟作物種子也有規可循,品種管理的市場化傾向更加凸顯。

  “現在,只要到相關部門進行登記,標明品種優缺點就可以銷售了,至于種子到底好不好,要由市場說了算、農民說了算。”談到品種管理改革帶來的變化,雜交谷育種家、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總農藝師趙治海表示。

  要求更為嚴格的主要農作物同樣如此,在新的《審定標準》下,通過“國審”已不再是品種好壞的鑒定證書,而僅僅是一張參與市場競爭的準入證,最終的評判權交給了市場。

  評判權交了出去,政府要做的自然就是搞好服務。“進一步推行‘放管服’,更多地發揮服務職能,維護行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將成為今后種業主管部門的首要任務。”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表示。

  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種植戶李顯德今年備耕時像往常一樣購買了幾十畝水稻種子,然而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購買的種子包裝上,多了個“二維碼”。“有了‘二維碼’,就不怕買到假種子了。”李顯德的變化,源自于去年新頒布的《農作物種子標簽和使用說明管理辦法》。

  通過將傳統種業與現代互聯網技術牽線搭橋,目前,全國4000多家種子企業、3萬多個品種、30多萬家門店信息全部納入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憑借一枚小小的二維碼,種業構建起了從制種到銷售全過程的追溯系統,監管效率明顯提升。據統計,2016年的涉假涉劣案件比2011年減少48%,侵權案件減少36%。

  種子標簽二維碼只是種業市場強化監管與保障的一個縮影。近幾年,農業部完成新《種子法》的4個配套規章和5個規范性文件制修訂工作,出臺了170多個涵蓋種子質量、真實性、轉基因分子檢測等標準,為依法治種、打假護權提供了基礎支撐。

  “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五年來,種業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攻堅克難,用一個個由表及里的深刻變化交出了“種業強國夢”的優異答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