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三農要聞 >> 從賣稻谷到賣稻米 一字之變檢驗上海現代農業實力
详细内容

從賣稻谷到賣稻米 一字之變檢驗上海現代農業實力

  “今年‘國慶稻米’種植面積2萬畝左右,可產‘國慶大米’約0.6萬噸,對于每月23萬噸左右的市場需求量還遠遠不夠,大幅增加特早熟‘國慶稻’新品種種植面積,使更多新米早日上市,已成為當前水稻產業往優質、高效發展的一個主要目標。”又到秋收,談到上海“國慶稻米”,曹黎明滿懷信心。

  在上海水稻產業領域,曹黎明具有雙重身份,一是上海市農科院作物所所長,在“國慶稻米”品種研發方面頗有建樹;二是上海水稻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他的觀點代表了上海水稻產業從賣稻谷到賣稻米轉變的方向。

  記者觀察到,自從上海明確了從賣稻谷轉向賣稻米的發展理念,“國慶稻米”是一大抓手,特別是近兩年,既香又軟上市早的“國慶稻米”在上海市場刮起了一股新風尚,而通過“國慶稻米”這一抓手推動本地優質稻米成為市民的盤中餐、心頭盼,則是成功轉向賣大米的根本。

  從賣稻谷轉向賣稻米,雖說僅一字之變,卻是對上海現代農業實力的檢驗,也考驗著上海現代農業的系統創新能力。

  每個環節都不能放松

  上海是典型的買方市場,全國乃至全球的優質農副產品都以能進入上海市場為榮,本地水稻產業要從賣稻谷成功轉向賣大米,決定權完全在市民這邊。本地優質稻米如何填補市場空白,更好滿足市民的生活品質要求,是個典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題。

  “從賣稻谷轉向賣稻米是都市農業的必然歸宿,農業科技服務必須要主動作為。”上海市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主任豐東升說。

  某種意義上,品種決定質量,在現有的品種審定制度下,要成功培育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優質品種,除了科研人員深入市場了解需求確定研究方向,還需要扶持資金,更離不開農技推廣服務部門的支持。

  因為市場需求旺盛,上海水稻育種科研人員自上世紀80年代初就轉向了雜交粳稻品種的研發,選育出了至今在上海市場還有不小影響力的“寒優湘晴”雜交粳稻品種,因其綜合品質好,成為上世紀后期江浙一帶的“第一品種”,更是占了當時上海本地1/5的播種面積。

  隨后,“花優14”“秋優金豐”等優質晚粳品種相繼問世,但是,“國慶稻米”除了“松早香一號”,還是缺少“早、香、軟”三者兼而有之的新品種。

  “上海市農科院近幾年相繼育成了‘滬早香軟1號’‘滬早軟粳’等香味濃郁、口感綿軟柔滑有彈性的系列優質‘國慶稻’新品系,我們選了13個作為區試品種,相信很快就能改變上海市場‘國慶稻米’供給不足的狀況。”上海市農技推廣服務中心主任朱建華說。

  上海人偏好大米,不管是本地產的還是外來的,只要更好沒有最好。因此,上海從2001年起就實施了優質水稻三年推進計劃,短短3年時間,優質品種由2000年不足10%快速達到87%。2010年以來,繼續圍繞優質稻米的產業化開發,主栽品種基本實現了每3-5年周期性更換的目標,近三年稻米品質達到農業部優質稻米三級標準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

  “這還是不能滿足上海市民的需求,要填補10月市場真空,要滿足軟香的口感要求,只能依靠自主創新,‘滬早香軟1號’‘滬早香軟2號’‘滬早軟粳’3個優質特早熟(國慶稻)品種就是創新的結果。”上海市種子管理總站站長夏龍平說。

  項目支持、農技推廣服務、品種審定,三足鼎立構建了上海從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的基礎,而這背后的各種系統制度安排,則彰顯了上海現代農業的實力和創新能力。

  科技是核心推動力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抓手也很多,我認為現代農業發展到如今的水平之后,農業科技一定是改革的核心推動力。”上海市農科院院長蔡友銘說。

  農業科技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推動力的說法早已被社會各界所認同,但是,到底有沒有體現在具體的工作中,值得關注,甚至要引起高度重視。

  “我們所培育出‘滬早香軟1號’等新品種可謂是十年磨一劍,如果沒有各方面持續的支持,特別是農業科技興農項目的連續支持,很難出成果。”曹黎明說。

  記者了解到,以“松早香1號”為主導的地產優良大米填補了上海市場“國慶稻米”的空缺,而“滬早香軟1號”等品種除了進一步滿足早上市的要求之外,還滿足了上海市民對“香軟”的需求,有了這些優質高產早熟品種,上海稻米產業界設想的早中晚3個1/3品種結構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農業科技出成果不容易,成果的轉換也不容易,從研究成果到生產應用的轉換是農業科技支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后一道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坎,邁不過去,將前功盡棄。

  自2013年以來,上海市農委加快探索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一站式服務平臺,在市農委科技處的指導下,農業科技服務中心通過高效整合社會資源,突破了農業科技成果交易估值的難題,構建起一站式服務平臺,為科技人員和市場主體提供包括供需對接、價值評估、信息發布、組織交易、法律咨詢、金融保險等綜合服務。

  就是在這個平臺上,上海市農科院的“花優14”水稻品種、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的“秋優金豐”“秋優336”水稻品種也成功實現了整體轉讓,打通了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業生產應用之間的藩籬。

  而“國慶稻”新品系從2015年開始示范種植,2016年示范面積1200畝,2017年“滬早香軟1號”和“滬早軟粳”全市的示范面積已達到3500畝。

  “市場就在那里,熟期早、食味口感好的性能也在那里,加上成果轉化平臺越來越完善,相信‘國慶稻米’很快就能滿足上海市民的需求。”曹黎明說。

  搶占市場關鍵在有效組織

  8月22日,奉賢區上海優賢果蔬專業種植合作社的40畝“滬早香軟1號”開鐮,這是上海今年最早的本地稻米。9月4日,以“松早香一號”為代表的“松江大米”開鐮,正式拉開了“國慶稻米”收割上市的序幕。

  記者通過上海市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糧油科科長顧玉龍了解到,上海“國慶稻米”建立了49個“國慶稻”產業化生產示范點,新品種的豐產性、穩產性及抗逆性表現都比較穩定,品種選育儲備及種植技術環節都沒有問題,機械化率高,“松早香一號”去年形成了技術標準規范。

  “目前上上下下已經形成了共識,即從賣稻谷轉向賣稻米,關鍵是要解決市場端的對接,而適度規模的經營模式顯然無法解決儲運、保鮮等問題,我看松江的做法值得各區學習借鑒。”顧玉龍說。

  為了形成上海地產優質稻米的競爭力,保障水稻種植戶的收益,上海市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自2010年以來連續6年舉辦了地產優質稻米品鑒和評比活動,因此,顧玉龍對上海市場和市民的心態頗為了解。

  松江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打造了國家地理標識保護產品“松江大米”,把好了種源關、種植關和加工關,最后通過糧油公司實施訂單式收購。據了解,今年松江區共安排種植優質稻3.1萬畝,包括9000畝早熟品種和2.2萬畝中晚熟品種,預計每畝增收250元。

  那么,松江模式究竟是否可以復制?從2015年開始,記者就跟蹤觀察上海“國慶稻”品牌建設,也多次參加“國慶稻米”新品種、優質“國慶米”品牌宣傳和推介活動,在崇明、奉賢等地舉辦的“國慶稻米”食味品嘗會、“國慶稻”現場觀摩推介會、“國慶稻”新品種路演等系列活動現場,也感受到了市場的熱情,親眼看到了品牌“國慶稻米”供不應求的事實,但是,從整體來說,仍存在“國慶稻米”銷售不暢、優質不能優價的無奈現象。

  “實施標準化種植,打造區域稻米品牌,是上海從賣稻谷轉向賣稻米的關鍵,而有效的組織至為關鍵。”顧玉龍說,“‘松江大米’是目前上海唯一的稻米類國家地理標識保護產品,為了保護品質,構建了稻米聯合社,聯合社的稻米通過企業營銷渠道實現優質優價,這就是有效組織。”

  記者通過上海市農委了解到,市農委正在全面調研這個有效的組織方式,并計劃通過突破“國慶稻米”的組織化,推動早、中、晚地產粳稻米的有效組織化。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