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聚焦三農 >>品牌農業 >> 開化龍頂轉型記:從“名茶”到“民茶”
详细内容

開化龍頂轉型記:從“名茶”到“民茶”

從“名茶”到“民茶”,雖然僅有一字之差,卻是差之千里。過去多少年,中國茶沉浸于名茶夢中,定位不是貢茶,就是御品,包裝盡顯奢華,木質的、陶瓷的、錫金的,盡管價格動輒幾千,可因為搭上了集團采購的便車,便可高高在上,瀟灑度日。

“八項規定”的一盆冷水,將禮品茶打回現實,越來越多的茶商清醒后,開始感嘆:生意難做,禮品茶難賣,于是紛紛轉走“親民路線”。然而這條路,比想象得更為曲折:過去禮品消費大多依靠人際關系做營銷,如今轉做“民茶”,想要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芳心,產品包裝、營銷渠道、品牌定位、傳播策略等的顛覆,缺一不可。

地處浙江西部山區的開化龍頂茶,素以“杯中森林”聞名于世,轉型“民茶”后,當地調整產品結構,開拓營銷渠道,注重品牌傳播,并通過農旅融合拉長產業鏈,近些年,茶葉價格非但沒有跳水,而且穩中有升,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日益提升。開化龍頂茶的實踐,引起了筆者的濃厚興趣。

產品端:圍繞需求做文章

“七萬家茶企敵不過一家英國立頓”,一直被用來評價中國茶業的慘狀,也因此成了眾多茶人的最大心病。究其癥結所在,其中一重要原因在于,過去茶企多專注禮品市場,追求體面,定價脫離普通消費者,即使在品牌傳播中,也著重表達“我有什么”,而忽視了“消費者需要什么”。長此以往,在十分有限的市場空間之下,茶企成長速度往往緩慢,很難獲得更大發展。

在開化縣農業局局長呂建看來,從“名茶”到“民茶”的轉型,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就是產品端的結構問題,這不光光是換個包裝、打個廣告如此簡單,必須圍繞消費需求進行定位和調整,在產品的綠色化、個性化、多元化,以及文化性、時尚感等方面下足工夫。

上世紀70年代前后,全國各地打響恢復名茶運動。過去在開化縣,針形綠茶因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品質獨到,一直頗受業界好評。確立名茶戰略后,開化龍頂茶應運而生。為了實現差異化發展,開化龍頂主打芽茶。人們一泡茶,只要看到沉浮有序,芽尖驟頂水面,而后徐徐下沉,宛如蓓蕾初放,就知道是開化龍頂。業界謂之“杯中森林、水中芭蕾”。

芽茶作為代表性產品,經過幾十年的市場積累,為開化龍頂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隨著勞動力緊缺、單芽茶生產加速茶樹老化、畝產效益低下等諸多原因,其弊端也日益顯著,令開化龍頂前景堪憂。如何在產品端上轉型“民茶”?筆者發現,開化首先將目光集中在前端種植和后端加工。

“開化地處錢江源頭,森林覆蓋率超過八成,峰巒重疊、云霧繚繞,是孕育優質茶葉的絕佳環境。”呂建介紹說,在種植端,縣里主推標準茶園建設、有機認證、可追溯體系等,以提高茶葉的質量;在加工端,則鼓勵技術更新、設備改造,通過標準化茶廠的建設和合作經營機制的構建,提高商品化和組織化程度。

筆者在2013年出臺的《開化縣加快茶產業發展若干意見》中看到,相比十年前的專項政策,這一次,縣里不再重點擴大面積,即使在種植端,也是重點補助老茶園的改種換植,以及高山優質茶園的開發。取而代之的是,將更多“含金量”注入到后端生產和深加工,以及營銷、品牌、文化等環節。

在呂建看來,盡管產品開發屬于市場行為,但由于就目前而言,開化茶葉生產仍處于小散弱階段,政府有義務,也有必要進行引導和扶持,來解決一些共性難題。正是在這些政策的主導下,近些年,開化不少茶葉企業走上了轉型之路,有的開發出紅茶產品,有的強化“機器換人”,有的通過套種綠化樹種,實現新創收,還有的研發推廣茶食品,總之堪稱百花齊放的景象。

營銷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說一千,道一萬,產品再好,只有賣出去了,才算完成商品的蝶變。開化縣認為,由于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導致主體在面對大市場時勢單力薄,除了在生產、加工環節予以引導和扶持,政府更應當在后端營銷上不遺余力,否則面積再大、產品再好,也是徒勞,甚至成為“累贅”。

盡管早在1985年,開化龍頂就被評為全國名茶,然而作為區域公用品牌的崛起,始于1996年啟動實施的開化龍頂茶品牌戰略。在品牌構架上,開化采取“母子品牌”模式,由縣茶辦統一管理和運營,企業必須達到相關標準后,方可獲準使用母品牌。

有了品牌,最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傳播。20多年里,開化連續舉辦開茶節、斗茶節、茶商大會等活動,通過“引進來”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則實施“走出去”,每年由縣主要領導帶隊,赴上海、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開展品牌宣傳活動。

品牌文化的梳理,是實現差異化競爭的一大手段。將開化龍頂茶炒制工藝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拍攝國內第一部以茶為名的電影,鼓勵鄉土人才創作茶歌、茶舞、茶戲曲……在這些品牌文化的傳播中,開化龍頂走上快車道。另外,開化還頗為重視事件營銷:連續兩屆成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指定用茶后,去年開化龍頂又登上杭州G20舞臺,今年年初,還與中國國家圍棋隊牽手,成了國手們喝的茶。

如果說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讓眾多小散弱的主體得以“借船出海”,迅速被市場所認知,那么,開化政府抓營銷的另一路徑,在于終端銷售體系的完善。縣茶產業辦副主任俞玉梅告訴筆者,開化涉茶人員盡管有10萬人,但銷售僅占1%多,打破這一瓶頸,需要政府進行大力扶持。

“2013年后,縣里出臺政策,在大中城市開設專賣店,最高可獲30萬補貼,對新開設的網店,也能獲得相關獎勵。”俞玉梅介紹,今年,鑒于線下開店成本越來越高,縣里正考慮政策調整,未來或許只要經銷開化龍頂茶,并采取統一標識等,超過一定銷售額,即可獲得獎勵。

開化縣中茗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宋米和從事茶產業已有30多年,在他看來,政府在營銷環節的作為,實際上解決了小企業闖市場的最大困難,這條路應當持續走下去,他期待在品牌管理、文化傳播、企業品牌的扶持上等方面,政府可以有更多突破。“政府舞臺搭得好,企業才能把戲唱好。”

產業端:茶旅成體驗式消費

七彩茶園,茶廠改造,7公里長的游步道,10個茶園文化亭……去年,光在大黃山上的茶博園,芹陽茶業的老總陸杰星就砸進去了1600萬元。接下來,他還準備建立游客接待中心、茶魚養殖場,以及50幢小木屋式酒店……說起未來打算,陸杰星如數家珍。

在開化縣,像芹陽一樣,嗅到了茶旅融合的茶葉主體,不在少數。云翠茶業旗下有個“御璽茶園”,老板汪秀芳熱愛音樂,漫步茶園,只見櫻花、楓樹點綴其中,婉約悠揚的絲竹聲縈繞耳畔。在她心中,美的茶園應該是:有科普、有民宿,有采茶體驗館、有茶博館,還有茶文化交流場所、茶藝培訓館……如今,這個茶主題公園正化作現實。

開化本身生態環境十分優美,而品質上層的茶園,又大多位于山區,溪澗清澈,山高林密,是休閑養生的理想場所。“近年來,開化旅游名聲大噪,如果將茶產業與旅游相結合,既能豐富旅游業態,又能增加茶產業效益,關鍵是通過實地體驗,能讓消費者更加了解開化龍頂茶,加深品牌認知度和忠誠度。”呂建認為,茶旅融合就是實現從“名茶”到“民茶”的有效路徑。

從茗博園風情茶園,到創意風情茶園,再到葫蘆溝風情茶園,現在在開化,此類將自然風光、文化元素、景觀建設有機結合的茶主題風情園,已經有7個。而一些規模僅有三五百畝的中小主體,也開始慢慢轉型,有的在茶園里養雞,有的開起了農家樂、特色民宿,還有的推出了體驗車間、茶道培訓班,周末游客倒也不少。

在去年出臺的《開化縣茶產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中,筆者看到,三產融合成為最熱詞匯,縣里提出深化“產城融合”建設、打造風情茶園、建設龍頂小鎮、打造一批茶葉特色村鎮。最有說服力的是,十個計劃建設的項目中,涉及茶旅融合的,就占到了半壁江山。

在俞玉梅看來,休閑旅游功能的拓展,不僅僅是產業延伸,更關鍵的是,通過將消費者直接帶入產地,從而建立起溝通和互動的平臺,這對品牌附加值的提升,絕對大有裨益。如何讓這種對接更長效和暢通?今年,開化啟動了透明茶園建設。

所謂透明,主要體現在茶葉種植和加工過程,通過物聯網連接茶園基地和終端消費。未來,不僅茶園和加工區的視頻可實時傳至網絡平臺,而消費者在捧茶品飲時,一部手機就可清晰看到,這杯茶從種植、管理、施肥、采摘、加工、包裝等全程可視化追溯。

“透明茶園的功能有很多,既能進行茶葉品質的監督管理,也能維護開化龍頂的品牌聲譽,還能讓消費者對產地和生產過程形成認知,同時對地方旅游帶來知名度的提升。未來的‘民茶’,絕對不止是一杯茶。”呂建說。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開化龍頂茶產業總產值達到12.3億元,其中一產產值5.8億元,三產產值則超過了3億元,同比增幅最大。而根據最新消息,今年開化縣春茶產值6.4億元,同比增長兩成。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