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景美人富的“田園綜合體”傳統農業大省如何探索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安徽省農業綜合開發局以懷寧縣為樣板,正在進行一場致力打造“農田田園化、產業融合化、城鄉一體化”的“田園綜合體”生動實踐。 種農田變成種“風景” 沿著層層疊疊的環山公路拾級而上,位于栗山之巔的“藍莓觀光亭”與獨秀山風景區遙相呼應,形成了動靜相宜的田園風光。這里不僅風景優美,更是安徽南方優質稻米的主產地。每到節假日,從城里開車自駕來采摘休閑的市民絡繹不絕。 田成方、樹成行、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4萬畝高標準農田讓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綠水、青山、小橋、人家……一排排秀麗的江南人家映入眼簾,讓前來休閑的市民樂不思蜀。 作為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實現“三位一體”發展,省農業綜合開發局在規劃之初,即按照多功能多業態理念進行設計,將新型產業與農村發展進行有機結合。通過安排專項資金、整合有關部門項目資金,先后建成了全長14.6公里的骨干道路,將城鎮與鄉村緊緊聯系在一起。在提升改造基礎設施的同時,仍保留大量鄉村的原生態,建設成藍莓基地休閑采摘景觀點。 產業支撐構建生態屏障 “發展的同時更要保護好生態。從事稻田養鴨,通過‘合作社+農戶’方式建設千畝稻鴨共生示范基地,以稻田為核心的稻田養鴨,既可以吞食各類危害水稻的病蟲及雜草,減少使用無機化肥和農藥,又可通過鴨子排泄物供給水稻營養,促進生長。”位于平山鎮長灘圩的綠洲禽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說,通過與安徽省農科院的技術合作,合作社在稻鴨共生種養基地應用生物防病、太陽能殺蟲等一系列技術成果,形成了“鴨吃稻蟲,鴨糞肥田,太陽能殺蟲,蟲喂鴨”的良性循環生態發展鏈,種植的水稻不打藥、不施化肥,真正成為有機生態食品。 藍莓作為當地新近培育的一大特色產業已頗具規模。這里種植的雙季藍莓一年春秋兩季掛果,錯開藍莓成熟期,克服藍莓集中上市的銷售難題,實現增產增收。當地在引進、選育優良新品種的基礎上,結合設施栽培等現代農業技術,研究和實施藍莓優質豐產高效栽培新技術,采用水肥一體化的輕簡栽培管理模式,在溫室大棚內種植,可實現溫濕度自動調控。目前全縣藍莓種植規模已突破兩萬畝,規模種植藍莓的企業有24家,形成了以良種繁育、規模種植、批量保鮮、藍莓食品加工和藍莓酒釀造為主要環節的產業鏈。在這其中,黃墩鎮藍莓種植規模最大,藍莓產業鏈較為完整,形成了從種植到深加工再到藍莓衍生品生產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三產融合發展致富鏈 鄉村蝶變,園區內村莊全面實施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凈化。環境變美了,生態變好了,越來越多的農業龍頭企業也就愿意來了。福寧米業、張曉毛食品等20多家省、市、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先后進駐園區,一批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也因此孕育而生。通過三產融合,打造農業產業集群。 “以前的荒山、閑置的山地都變成了藍莓果園。藍莓越種越好,我們的日子就更有盼頭了。”黃墩鎮良加村貧困戶陳三云說,當地建設藍莓種植基地后,他把家里的山地流轉出去。除了流轉費的收益以外,夫妻倆就近在基地務工,每天都有100多元的穩定收入。像他這樣的“兩棲農民”越來越多,還有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也逐漸走上回鄉發展的道路。 美麗資源正在加速變成美麗經濟。安徽正在著手挖掘和發揮獨有的人文資源優勢,打造黃梅風情民俗文化及農家樂,著力發展融吃、住、行、流、購、娛于一體的全域旅游,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田園綜合體”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