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州以推進“基層黨建提升年”為契機,把現代農業發展有機融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全過程,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先鋒模范作用,著力探索構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現代農業發展、產業扶貧“三贏”新格局。
黨員群眾齊上陣 特色產業富農家
立秋時節,走進賓川縣雞足山鎮新川移民村的綠色生態水果種植基地,綠意盎然、瓜果飄香,到處呈現出“碩果累累”的喜人景象。
“目前我家種植的7.5畝葡萄已進入盛產期,今年預計葡萄銷售可達23萬元,純收入在15萬元左右。”提起種植葡萄給自家帶來的收入,賓川縣雞足山鎮新川村委會三組黨支部書記查海鋒喜上眉梢。從南澗小灣移民搬遷到賓川近8年的時間,在各級黨委、政府移民政策的支持下,查海鋒善學活用,已逐漸適應了賓川新型職業農民的轉變,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他也因葡萄種植技術過硬、致富帶動能力強,被群眾推選為新川三組的黨支部書記。“我們新川三組葡萄種植大戶中將近一半是黨員,通過支部組織黨員學習科學種植技術,預計今年整個組葡萄銷售收入超過10萬元的能突破10戶,在黨員的帶動下,村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紅火!”對今后的發展,查海鋒信心滿滿。
支部引領做強一個產業,黨員就能帶富一方群眾。我州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發展特色產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以黨支部引領群眾大力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全州特色產業培育實現提質增效。今年上半年,新增蔬菜、中藥材、花卉、水果等特色經濟作物4.8萬畝,全州累計建成特色經濟作物1383.2萬畝;肉類總產30.8萬噸,禽蛋產量4.97萬噸,奶產量15.06萬噸,牧業產值實現55.88億元。
產業扶貧出新招 引領群眾促脫貧
漾濞縣富恒鄉石竹村利用林下生態資源優勢,采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創建了千畝連片丹參種植基地,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我們村種植紫丹參1860畝,帶動農戶228戶,戶均年收入增加2萬元以上,去年成功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村。”在介紹成功脫貧的經驗時,石竹村黨總支書記常暾如數家珍。
在彌渡縣,“一頭豬”成為群眾脫貧增收的基礎產業。“今年,彌城鎮正大‘1+5’生豬養殖產業扶貧項目共有21棟建設任務,其中,山高村委會負責建設11棟,目前已完成對門梨園、后個布、陽朝山三個點位的租用地手續。”彌渡縣彌城鎮山高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李忠介紹說,該村共涉及農戶34戶,占用農用耕地74畝,兌付租用地使用資金4.6萬元。據了解,近年來彌渡縣堅持把推進畜禽標準化生產作為加快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的主要抓手,全力實施好50萬頭生豬產業扶貧項目,加快“縣委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農場主+貧困戶”的“1+5”產業扶貧模式,力爭年末完成1100頭標準化生豬配套育肥場150棟。
創新幫扶帶動群眾脫貧增收。我州以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推進”為抓手,積極創新“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村企合作、產金互促”等產業發展模式,組織貧困戶流轉土地參與規模經營增加“資產性收入”,以產業扶貧貸款入股龍頭企業增加“資本性收入”,組織貧困群眾到企業打工增加“工資性收入”,讓貧困群眾有更多收入促脫貧。目前,全州有174個企業參與“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1.73萬戶、6.68萬人,全州貧困人口工資性收入平均增幅達32.9%、生產經營性凈收入平均增幅達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