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新聞中心 >>三農要聞 >> 四川農業供給側改革:“兩區”建設尋求破題
详细内容

四川農業供給側改革:“兩區”建設尋求破題

  一張“藍圖”繪“兩區”

  ——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的四川實踐

  本報記者 阮蓓

  作為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四川承擔著“穩糧安天下”的重任。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如何穩步提升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力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是推動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必答之題。

  以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的重要抓手,四川在“兩區”建設上尋求破題。省委書記王東明先后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座談會和全省農業農村改革經驗交流暨工作推進會上數次強調,全川上下勠力同心,力爭用5年時間,形成布局合理、數量充足、設施完善、產能提升、管護到位、生產現代化的“兩區”,全省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重要農產品供給水平保持穩定,農業產業安全顯著增強,繪就一張具有四川優勢的特色效益農業“藍圖”,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路徑。

  整合投入,優化布局提升產能

  根據規劃,四川將用3年時間完成4620萬畝“兩區”地塊的劃定任務,重點布局到全省90個糧食生產重點縣和46個產油大縣,今年內將完成1756萬畝劃定任務,做到全部建檔立卡、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化和精準化管理。

  靶向施策,統籌發力。目前四川已整合中央、省級財政資金46億元用于推進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核心的基礎能力建設,繼續從產油大縣獎勵資金中安排2億元,集中用于油菜生產能力建設;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PPP投融資建設模式,通過“兩區”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帶動農耕農藝措施、管理服務設施的配套完善,促進“兩區”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

  覆蓋7個市38個縣(市、區)的都江堰灌區,常年糧食播種面積2650萬畝,糧食總產量997萬噸,分別占全省總面積、總產量的27%、29%,素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糧倉”美譽。今年,一場“兩區”劃定百日行動在都江堰灌區率先開展,通過夯實1060萬畝糧食綜合產能基礎,保障優質產品有效供給,為全省現代糧油產業發展樹立一個新標桿。

  在灌區眉山市,仁壽縣誠實農機專業合作社幾個月前干了一件很“拉風”的活兒:5臺新機器馳騁全省3個地市,在4000畝稻田里奏響“插秧歌”。“但凡農機能進的地方,沒有一處撂荒。”社長李力勇驕傲地說,合作社有36名社員,60臺機器涵蓋種植施肥、耕整、植保等各個種類,大春時節機收面積一年可達2萬畝。

  同為產糧大縣的廣漢市,一個率先出臺的《糧食機械化干燥財政補助試行辦法》讓以黃明水為代表的眾多種糧大戶再無“曬儲難”的后顧之憂:“政府鼓勵規模種糧戶建設曬場、糧棚和烘干設施,對符合條件的種糧大戶采取先建設后補助,建多少補多少。”黃明水告訴記者,他所在的糧食專業合作社投資10多萬元設計安裝了6條糧食氣流脫水處理線,目前已將這一技術申報了國家專利,“能把水分25%以上的糧食處理達到收儲標準13.5%以下,比自然晾曬節約成本60%以上。”

  “全省劃定工作采取第一年試點探索、第二年總結推廣、第三年全面完成的方式進行,通過‘兩區’建設改善川糧結構矛盾。”四川省農業廳廳長祝春秀介紹,把光、熱、水、土條件好的優質地塊,產糧大縣的耕地,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具有較大生產潛力的地塊劃入“兩區”,建立“兩區”電子地圖和數據庫,形成全省“兩區”布局“一張圖”。

  創新機制,配套服務打造全產業鏈

  突出生產能力建設,突出發展規模經營,突出產業結構調整,突出服務綜合配套,突出綠色高效發展——是四川著眼長效,整合資源建設“兩區”的總體思路。省財政將每年預算安排不低于2.4億元用于扶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其中8000萬元用于種糧大戶現金補貼,安排1.6億元支持代耕、代種、托管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重點提高糧油產前、產中、產后綜合社會化服務水平。

  既是生產經營主體,又是社會化服務主體,配套建設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加工中心、實訓中心,邛崍市牟禮開元種植專業合作社打出一套新型綜合配套服務“組合拳”:在滿足自身規模化糧食生產需要的同時,又為其他業主提供從種到賣“一條龍”式全程服務,打通糧食規模化生產經營各個環節。

  全面推廣成都市“兩主體、四中心”綜合配套服務模式,以發展糧油適度規模經營為突破,推動糧油產業向前端延伸推進規模經營、結構調整,向后端延伸配套烘干、物流倉儲等設施,將“兩區”建設成為引領全省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驅動引擎。四川提出:力爭用3年的時間,“兩區”范圍內每1萬畝配套建設1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體,實現糧油生產社會化服務全覆蓋。

  作為四川現代糧食生產示范基地中的丘區代表之一,仁壽縣近年來不斷提升科技貢獻率,把高產創建、科技增糧作為發展糧食生產的重要舉措,項目區糧食良種率、新技術推廣率均達到100%;從2011年起,廣漢市除了落實省上的優惠政策外,額外對現代糧食產業核心區不同規模經營的業主每畝獎勵100-300元,幾年來各級財政已投入10億元以上,全市農機化平均水平75.2%,居全省第一;崇州市建成標準化基層農業綜合服務站17個、農業服務超市10個、糧食烘儲加工中心17個,形成“公益性+社會化”農業服務新業態和“西蜀糧倉·崇州味道”特色農業品牌……四川力爭5年內,“兩區”適度規模經營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個百分點以上,2020年國標Ⅱ級優質稻面積達到1000萬畝以上。

  突出示范,綠色引領高效發展

  在四川繪制的“兩區”建設藍圖中,綠色是底色。按照建設方案,每年在“兩區”整建制連片建設糧油綠色高產高效萬畝示范區500個,集成組裝節本增效、綠色發展、循環利用技術模式50套,評選訂單生產、質量監管、產業融合示范典型10例,通過提升創建層次,擴大示范效應,創建一批“一控兩減三基本”精品工程,引領全省糧油產業綠色轉型。

  在成都市第一家畜禽糞便收集服務專業合作社,固驛鎮綠環合作社社長楊紹文一筆經營賬算得精細:將畜禽養殖糞便經轉運“變廢為寶”,能使化肥使用量由平均每畝40公斤降低到20公斤,合作社僅大春一季,通過為周邊鄉鎮1200余畝水稻田澆灌沼肥2000余噸,實現營業收入6萬余元。“既減少了養殖場蓄糞池存量壓力,還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增加了附加值,可以說是三方共贏。”楊紹文說。

  2010年落戶西充縣的四川森肽集團則將目光聚焦在構建有機循環經濟新模式上。經過多年成長,一個以“有機食用菌-有機肥-有機種植(養殖)-有機食用菌”為主線的循環產業鏈已日趨成熟,目前已形成年產高腐植酸農作物有機肥10萬噸的產能,年銷售收入1.5億元。

  龍頭企業的壯大折射出該縣用“在全省率先推行鄉鎮場鎮污水濕地處理模式、全域取締肥水養魚、全縣森林禁伐3年”等嚴苛環境指標換取長遠發展的成效:從2008年發展有機農業到享譽全國的“西部有機食品第一縣”,目前建成有機農產品基地13.3萬畝,5大類、98個品種通過認證,規模居西部縣域第一。

  上聯養殖業、下促種植業,自貢榮縣望佳鎮有機廢棄物處理日產12000立方米生物天然氣試點項目建成后,可年處理18萬頭豬約9萬噸畜禽糞污,年處理秸稈及有機廢棄物1.8萬噸,滿足周邊3萬多畝農田用肥需求,實現現代畜牧規模化養殖和現代生態農業可持續良性循環發展。

  “下一步要積極推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祝春秀表示,將“兩區”打造成全省現代農業綠色發展和推進“互聯網+”建設典型樣板。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