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通河:這里大片的玉米地為啥不見了?新華社哈爾濱8月25日電(記者強勇)過去,乘車走過黑龍江省鄉間,道路兩旁成片的玉米地隨時可見。現在,這種情況卻有了改變。 8月初秋,正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省果實漸熟、豐收在望的時節,記者時隔多年再次來到通河縣采訪。 一路上,印象里遍布田野的玉米難覓蹤影,一畦畦映著藍天白云的水稻田、一些不知名的經濟作物不時“闖”入眼簾。 “這幾年通河縣玉米種植面積減少了4/5。”縣農業局局長姜貴文指著眼前的莊稼地說。隨著國家取消東北玉米臨儲政策,通河縣瞄準市場,按照水田調“優”、旱田種“特”的思路,引導農民調減玉米,調“綠”水稻,調增榛子、辣椒、中藥材及雜糧等經濟作物,增強有效供給。 富林鄉農戶鄭民嘗到了結構調整帶來的好處。他先后種了200多畝榛子,其中一半已經是成林。“種榛子比種糧好處多,省勞力,收入高。”他說,榛子樹一畝純收入上萬元,是種玉米、大豆等傳統農作物的十幾倍。 “我們的結構調整不是盲目跟風,而是找準市場發力。”通河縣委書記劉長河說。 劉長河拿榛子舉例說,全國榛子人工栽植面積僅75萬畝,缺口大。通河縣結合氣候、土壤等條件,繁育推廣了新榛子品種,全縣榛子種植達10萬畝,成為富民的立縣產業。 由于榛子樹第三年才結果,種植前期農民有壓力。農技部門進行了榛子套種辣椒、藥材、木耳等嘗試,榛子沒結果前靠其他農作物增收。如今,套種成了通河縣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大特色。 樺樹村王龍等3戶村民承包數百畝耕地,改種經濟作物后,他們把板藍根、黃芪、吐絲子等藥材與榛子套種。雖然前兩年榛子樹沒結果,但套種的藥材每畝地仍有純收入1300多元。 目前,通河縣約70%的土地進行了種植結構調整調優。全縣220萬畝耕地中,綠色水稻種植已突破100萬畝,有機水稻10萬畝。過去微不足道的經濟作物面積占比增至1/4,玉米面積已不足10萬畝。 發生在通河縣的變化是黑龍江省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的縮影。繼去年調減近2000萬畝玉米后,今年全省按計劃再調減1000萬畝玉米。 “以前農民常為不知種什么發愁。”通河鎮副鎮長武繼成說,現在不光瞅準了市場種地,還延長了產業鏈。 在位于通河鎮的長福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身著白色工裝的工人正在生產線操作。油剁紅椒醬、山核桃爆辣椒醬、鹿肉山野菜醬等20多種產品源源不斷生產著,新研發的榛子產品也將上市。 長福公司總經理林長福說,辣椒雖小但背后連著加工廠,農產品深加工后不僅能賣出去,更賣出好效益。投產僅兩年,公司產值超過4000萬元,一系列產品走入了大型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