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千萬畝”挑起結構調整重擔“兩個千萬畝”挑起結構調整重擔 ——黑龍江省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本報記者 劉偉林 夏日的黑龍江,田野蔥綠,萬物茁壯。望著一壟壟長勢喜人的蔬菜,楊軍笑了,籠罩在他臉上近一年的愁云開始散去。楊軍是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一心鄉民主村一個地地道道靠種田為生的農民,家有耕地50畝。2016年楊軍家種植玉米35畝,蔬菜15畝,由于玉米價格低,加上干旱,玉米去除成本沒掙著錢,蔬菜產出的3萬元成了全家的唯一收入。今年,楊軍把蔬菜面積擴大到50畝,品種有茄子、豆角、辣椒等,而且被納入當地的千畝綠色蔬菜基地,以農家肥為主,全程監測,深受消費者歡迎,賣出了好價錢,預計今年50畝蔬菜可收入10萬元以上。 像楊軍一樣,今年,黑龍江許許多多農民在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下,通過結構調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高效產業引導農民“調得好” 今年是玉米收儲政策改革的第二年,黑龍江廣大農民對種植結構調整的認識不斷提高,主動性、自覺性不斷增強。各級農業部門有力有序推進種植結構調整,以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主攻方向,堅持市場導向和比較效益原則,著力壓減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拓展特色高效供給,加快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打造農民持續增收、經濟持續發展的新生成點、新增長點和新支撐點。 按照這個思路,年初制訂了全省繼續調減玉米1000萬畝和發展蔬菜、鮮食玉米、食用菌等特色作物1000萬畝的“兩個千萬畝”調整目標。加快發展黑龍江有明顯供給優勢、市場有旺盛需求、適銷對路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生產,并實施全面積、全作物、全過程、全方位的標準化生產,提高單位資源產出效益。據農情統計,通過努力,全省玉米面積調減1041萬畝,水稻面積基本穩定,大豆、小麥、雜糧雜豆、馬鈴薯、經濟作物、飼料飼草作物面積總體增加1000多萬畝,實現年初既定的“兩個千萬畝”調整目標。 黑龍江地處高寒地區,冬季凍結時間長,天然滅病蟲,雜草發生少,具備生產綠色有機蔬菜的基礎條件。 近年來,通過引進新、優、特蔬菜品種,調整種植結構和栽培方式,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果菜種植習慣,逐步實現“特菜南銷”“南菜北種”的格局。油豆角、蘆筍、秋葵、娃娃菜、松花菜等特色蔬菜實現規模化種植,競爭優勢凸顯。此外,黑龍江黑木耳的多糖含量比國內其他地區高出10%以上,蛋白質含量也高于其他地區。 從市場需求上看,進入盛夏,北京、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省份因高溫多雨、蔬菜病蟲害發生重,產品品質差,當地產菜供應不足,年需外進大宗蔬菜1600萬噸左右。此時正值黑龍江蔬菜生產旺季,恰好錯季補缺,供應外埠市場夏淡季。另一方面,黑龍江冬春季蔬菜需求量約在560萬噸,當地產鮮菜僅有80萬噸,占總需求量的14%,發展本地鮮菜和窖儲菜可增加本省冬春淡季供給。省農委近三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露地蔬菜畝產值3000元左右,純效益2000元左右,是玉米的4.7倍;棚室蔬菜畝產值1.5萬元左右,溫室高的達1.8萬元,純效益6500-8000元,是玉米的15倍。 精心扶持保證農民“種得好” 今年,黑龍江把發展蔬菜、鮮食玉米、食用菌等特色作物產業作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種植結構調整的重點產業來抓。省政府下發《關于扶持標準化綠色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的意見》,從道路、用電、灌溉、設施用地、農機裝備等基礎設施配套和棚室、預冷庫、保鮮庫、菌包廠建設貸款貼息方面給予支持。各地積極抓住機遇,按照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政策穩步推進。 蘭西縣圍繞建設北菜南銷基地、哈大綏蔬菜供應基地、韓日俄蔬菜出口基地、深加工原料基地、產業融合示范基地,延長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構建生產、加工、示范、營銷、服務相互融合的蔬菜全產業鏈。扶持18家合作社,建立3個萬畝和17個千畝以上蔬菜基地。放寬用地、用電、用水政策,為10家蔬菜企業按建設用地落實用地指標500畝,并按規定減免稅費。今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35萬畝,比上年增加10萬畝,預計總產量110萬噸,產值18億元,拉動農民人均收入2000元以上。 通過政策扶持,上半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388.9萬畝,其中設施蔬菜71.8萬畝,分別增長14.4%和24.1%。在夏菜尚未全部達產的情況下,蔬菜實現產值約2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實現收益30億元以上。就地就近轉移勞動力80萬人,成為解決城鄉就業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7月以來,牡丹江、大慶、哈爾濱等地南銷番茄已陸續發往上海、杭州等地,平均銷售價格每公斤達到2.6元,高于本地銷售價0.5元,獲得了很好的收益。 抓示范基地和試驗工作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上半年,全省共引進、試驗、示范菜、菌、瓜、果、藥等新優品種近300個品種,設施生產品種以優質、高產、貨架期長為標的,應用新品種60多個,露地以抗逆性強、耐儲運、安全為標的,應用高抗耐儲新品種達80多個,篩選出適宜北菜南銷蔬菜新優品種70多個,總結歸納出40多種蔬菜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制修訂了系列綠色蔬菜生產技術規程,促進了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的深度融合。 哈爾濱市雙城區對全區種植面積較大的散花菜、西紅柿、大蒜、白蘿卜等30余種蔬菜,按綠色、有機標準制定栽培技術規程和種植流程圖,實現每個蔬菜品種一冊一圖,形成了一整套方便實用、具有雙城特色的蔬菜生產標準指導體系。目前,全區95%以上的蔬菜達到了無公害標準,綠色蔬菜達到75%。還聘請省市農業科研院所專家團隊為基地提供技術支撐。組織區農技中心技術人員深入基地,采取“包村聯戶”的方式,一個技術人員負責一個或幾個蔬菜園區,從培訓專業種菜農民到田間技術指導全程負責,加快培育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種菜明白人。 廣開市場幫助農民“賣得好” 黑龍江蔬菜生產有一個不利因素是上市時間集中,對此,全省積極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民轉變觀念,激發內生動力,積極投身農產品營銷,提升價值鏈,讓“種得好”體現在“賣得好”上。省政府分別于今年2月18日和6月12日,成功舉辦了第十三屆全國鮮食玉米大會和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暨黑龍江省食用菌產業大會。會上共有90余家企業與黑龍江鮮食玉米種植合作社簽訂18.3萬噸供銷合同,訂單總金額達到5.4億元,帶動鮮食玉米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食用菌大會吸引省內80余家優秀食用菌生產商參展,上海、北京的知名連鎖公司等90余家省外營銷企業到會洽商。前不久在杭州舉辦的黑龍江合作社優質農產品推介會上專門設立了蔬菜專區,展銷近百家合作社的優質綠色優質果蔬、馬鈴薯、菇娘、西瓜、黏甜玉米、山特產及各類深加工產品等,展會上蔬菜銷售意向達3500萬公斤,銷售額突破1.2億元。 同時,緊抓“私人定制”和消費升級需求,搶占高端消費群體市場。以社區、企業、學校、機關、飯店和網站為目標,打造“從田間到廚房直供直銷”入戶配送的新業態,帶動蔬菜產業向優質安全生態高效層級躍升。 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圍繞市場需求,重點發展洋蔥、西甜瓜、油豆角、馬鈴薯、胡蘿卜、鮮食玉米等品質優良、鮮儲期長、適宜運輸以及加工的蔬菜品種。全區調減玉米種植面積20.5萬畝,新增果蔬面積22.5萬畝,通過與大市場、大客戶、大企業的對接和協作,力求實現以銷定產。今年簽訂胡蘿卜、馬鈴薯、鮮食玉米等訂單5萬畝。 哈爾濱市雙城區在抓住本省蔬菜市場的同時,在壽光、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10個重要節點城市建立了聯絡機構,與當地果蔬市場進行信息共享、利益聯合的跨域合作。并在這些城市市場設立雙城蔬菜代銷或直銷網點,基本完成了雙城蔬菜在全國的市場銷售布局。還成立了雙城區蔬菜產業協會,由協會牽頭,加強縱橫聯系和溝通,目前已吸納50多名蔬菜營銷經紀人入會,形成了遍布全國市場的蔬菜經紀人隊伍。今年,朝陽誠吉村的散花菜、幸福慶城村的白蘿卜等已通過經紀人遠銷到福建、廣州等地。 大慶市大同區定期組織鄉鎮干部、本地經紀人和農民代表“走出去”,訪市場、問行情、抓對接,深入上海江橋、北京新發地等大型市場,壽光、亳州、哈達等專業批發集散市場調研,組織與大潤發、新瑪特等大型連鎖超市合作,明確了棚室高端化發展、藥材規模化發展、雜糧基地化發展的品種調整方向,建立了菲尼爾番茄、無籽西瓜、網紋瓜、白芍、板藍根等一批生產基地和大型超市的果蔬直采基地,簽約蔬菜、雜糧、中草藥常年訂單19萬噸。 今后一個時期,黑龍江將進一步明確目標和發展定位,發展蔬菜全產業鏈經濟,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把蔬菜產業打造成1000億元的產業集群,農民人均純效益3000元以上,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業強省建設、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新引擎。 在生產布局上,全省重點打造城郊保供型、外銷出口型、山地特色型和貿易加工型四個優勢區。到2020年,全省蔬菜面積達到1500萬畝;在目標市場上,到2020年,省內大宗蔬菜自給率由63%提高到85%。開拓省外市場,建成全國最大的“北菜南銷”基地,年外銷蔬菜由143萬噸增加到450萬噸以上。擴大蔬菜加工,開辟國際市場,年加工量由120萬噸提高到230萬噸以上;在產品開發上,堅持露地和設施蔬菜同步推進,豐富蔬菜品種,大力發展綠色和有機蔬菜,開發口感佳、營養豐富、商品性優的中小型番茄、水果黃瓜、蘆筍、黑木耳、油豆角、韭菜、甜菇娘等精品瓜菜,實現由大宗品種向精品結構轉化,全省綠色蔬菜面積基本實現全覆蓋,建成全國綠色菜園;在鏈條延伸上,堅持自主建設和招商引資兩條路徑,鼓勵支持本地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蔬菜產后整理和精深加工,同時積極落實各項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創造優良發展環境,吸引省外和國外知名蔬菜加工企業落戶龍江,投資建廠。到2020年,全省蔬菜70%以上加工成凈菜,10%以上深加工;在品牌創建上,全面叫響龍江綠色有機特色蔬菜產品品牌,支持蔬菜生產經營主體培育打造一批綠色有機蔬菜區域品牌和公共品牌,通過“三品一標”建設,提高龍江健康、營養、安全蔬菜的市場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