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外糧倉”持久豐盈解碼滾滾東流的黃河一路奔涌,在內蒙古高原拐了一個“幾”字型巨彎,沖刷出被譽為“塞外糧倉”的八百里河套平原。盛夏時節,記者來到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河套灌區,這里的小麥7月底已基本收獲完畢,時常可見開著農用車、拖拉機的農民在收購點排隊出售新麥。 巴彥淖爾市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也是我國優質春小麥主產區。近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保持在500萬畝左右,產量連續4年穩定在60億斤以上。今年,該市種植小麥142萬畝,產量預計比去年有所增加。行走在這片沃土,不時能看到一些可圈可點之處,看到為“塞外糧倉”持久豐盈提供動力的那些源泉。 種植有訂單糧農吃了“定心丸” 8月初,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建設南路的內蒙古恒豐食品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小麥收購點,59歲的臨河區干召廟鎮烏蘭村村民趙中華和同村十幾位村民結伴出售小麥。檢質、過磅、卸糧、結算……賣完糧的老趙一算賬,笑容綻放在黝黑的臉上。老趙今年種了12畝小麥,這次賣了1.06萬斤,加上家中留下的2000斤口糧,老趙的12畝小麥平均畝產1050斤,每斤1.6元,畝收入1680元。 “有訂單就是好,小麥快收快賣不說,價錢還高。”老趙說的訂單,是和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內蒙古恒豐食品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的小麥種植收購協議。去年,老趙沒簽訂單,種植的10畝小麥每斤少賣0.1元,少收入1000元。 “我們非常愿意收巴彥淖爾小麥。”恒豐公司企劃項目部經理劉勇介紹,巴彥淖爾位于北緯40度,是全球優質小麥黃金產地,生產的優質紅硬麥中蛋白質、面筋含量高品質好。近年,該公司在當地加強綠色優質小麥基地建設,提前和農民簽訂單,種植時為農民提供優質、平價的麥種和底肥,管理期間派技術人員到田間指導,并全部現款收購。今年公司與當地農民簽訂訂單小麥面積達23萬畝。 老趙告訴記者,今年恒豐的訂單價比沒有訂單的每斤至少高0.1元。和老趙一樣,許多去年沒簽訂單的農民今年早早就簽了訂單。 技術有突破北方也能種兩茬 “小麥我剛收了,畝產1000斤,一斤賣1.6元。過去只能種一茬,現在不同了,收了麥子馬上移栽葵花苗,葵花畝產保守估計在300-400斤,這兩項合起來收入肯定少不了。”杭錦后旗陜壩鎮春光村村民房鵬信心十足地說,他今年種了40多畝小麥,麥收后復種葵花。 小麥、玉米、向日葵等是巴彥淖爾的幾種主要農作物。前幾年,由于收益排在后面,農民種植積極性下降,小麥面積一度下滑。為切實保護糧農利益、保證糧食主產區的產量,業內人士建議政府適當加大糧食種植貼補力度,引導和鼓勵農民種植小麥。 “加大補貼只是一方面,利用新技術讓農民靠種糧增收,才能真正提高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河套學院農作物安全生產與預警控制中心主任郝水源表示。 受制于北方的氣候條件,多年來,河套地區農業生產一直是“一季有余、兩季不足”,春小麥在3月種植,7月15日-7月末收獲,秋霜凍平均在9月28日-10月2日左右來臨。“小麥收獲后還有70-80天的氣候資源可以利用,如果收了小麥再能種一茬其他作物,既能保障本地優質小麥的種植面積,又能提高農民收益。”郝水源說。 為此,巴彥淖爾市農業部門組織專家聯合開展麥后復種技術研究。經過幾年的試驗,麥后復種向日葵、麥后復種油菜、麥后復種西藍花等一批技術被一一攻克,越來越多的河套農民過上了一年豐收兩次的好日子。 據統計,2017年巴彥淖爾市推廣小麥套種晚播向日葵面積51.9萬畝,麥后復種小秋作物13.4萬畝,小麥種植效益大幅提高。 服務有合作社從種到賣都省心 集中連片、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合作社可以幫助農民盡快找到這條必由之路的入口。 在臨河農場八分場已收割的富硒小麥麥田里,剛加入新華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村民們正在進行麥后復種西藍花的菜苗移栽,任健就是其中一員。“跟著合作社省心多了,從西藍花苗的移栽到成熟采摘都是統一管理。”任健說。 富硒小麥適合大規模連片種植。今年,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新華農業專業合作社采取統一品種、統一供種、統一機播機收、統一灌溉、統一綠色防控、統一種植規格的“六統一”標準,集中連片在臨河農場建成了“萬畝富硒小麥種植基地”,合作社采用無人機進行有機肥噴灑,大大提高了肥料的使用效率,保證了小麥及復種蔬菜的品質,為社員創造了更多利潤空間。 任健算了自己的收益:與合作社簽好訂單,富硒小麥收購價每斤1.7元,比普通小麥高0.1元,畝產1000斤,收入1700元;麥后復種西藍花預計畝產3000斤左右,合作社訂單收購價每斤0.8元,預計收入2400元。兩項合計畝收入約4100元。 “西藍花每斤0.8元是合作社和農戶簽訂單時給的保護價,這樣即使出現賣難,也可保證農戶的基本利益。合作社的西藍花全部為訂單種植,產品將銷往上海、廣州、福州等地。如果行情好,收購價會在保護價的基礎上進行上調,農戶可以得到更多收益。”新華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孔憲忠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