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現代農業裝上“數據引擎”109個農業專項數據集,上億條農業專項數據,40個大數據分析模型,網站日訪問量最高超過12萬人次,累計訪問量達9762萬人次,發布信息100多萬條…… 龐大的數據反映了近年來廣西農業工作取得的長足進步,也體現了農業信息化在廣西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推動農業科研、成果轉化、農技推廣、新型農民培育等工作有機銜接,打造農業科技服務信息平臺。”廣西農村工作會議指出。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的背景下,為了總結廣西農業信息化的好經驗、好做法,近日,記者跟隨廣西農業信息中心,深入農業生產一線,探求農業信息化推動廣西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案例和經驗做法。 找“痛點”,解決現代農業生產難題 “在這里,通過顯示屏可以清楚觀測到外面貢柑的生長情況,如果遇到氣象、病蟲害等問題,還可以進行預警,一下子解決原來農業生產中的許多難題。”廣西賀州市鐘山幸福沖貢柑產業示范區一位技術員向記者介紹。 不止在賀州,在南寧、玉林等地區,越來越多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都已經裝備了農業信息系統,給農民種地提供了“千里眼”和“順風耳”。“原來種地都是靠經驗,估摸著情況種,現在有了信息服務,只要一看手機,我們就知道天氣變化情況。”南寧市馬山縣古零鎮喬老村的老黃邊介紹邊給記者演示手機查看信息服務。 據了解,為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痼疾”,去年,由廣西農業信息中心和廣西植保總站聯合開發的病蟲害預警監測信息系統,在全區選取一批縣級植保站進行監測試點建設,來賓市興賓區植保站就是其中一個。該植保站技術人員向記者介紹:“信息系統通過專業蟲害檢測設備與軟件相結合,在現場無人監管的情況下,收集空氣溫濕度、雨量、風速風向、土壤水分及病蟲害信息,對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進行分析和預測,增強廣西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植保服務功能明顯提升。” 廣西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認為:“利用互聯網技術完成氣象資料、土壤墑情、作物成長、種植結構等信息采集,以及產品溯源、田間管理、病害預警、生產監控、專家在線指導,有利于實現科研成果有效轉換。” 與植保系統面對的問題不同,農業生產標準化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蠶農和蠶商。而在去年,這一“頑疾”終于得到緩解。農業信息中心與蠶業指導總站合作,構建了桑蠶物聯網智能系統,通過農業云平臺標準化流程管理,結合智能農業監控系統檢測的信息,成功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標準化、自動化、精準化管理,系統運行后可節約人工成本50%,管理成本60%,用水30%。 “這個系統讓蠶種銷售更加靈活,也讓蠶農能夠買到稱心滿意的蠶種,更促使蠶種生產部門提升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河池宜州市天成桑蠶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掃“盲點”,構建綜合信息服務體系 前不久,廣西農業農村大數據管理平臺獲評2016年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百佳實踐案例。講起這個平臺,功能可謂強大。它不僅涵蓋了水果、糧食、糖料蔗等40個大數據分析、預警預測模型,而且實現了大數據在農業生產、農業環境資源、農業經濟、農產品貿易等領域的應用。 “農業信息化,必須打破信息‘壁壘’和‘孤島’,實現各部門業務系統互聯互通和信息跨部門跨層級共享共用。”廣西農業信息中心主任吳炳科介紹,這將有力解決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滯后、信息服務供給薄弱的問題。 如何能讓廣大群眾享受農業信息帶來的便利與好處?信息中心結合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大力推動農村網絡覆蓋,極大方便了當地群眾。 崇左市天等縣福新鄉的黎亮村屬典型的一類貧困村,村民長期過著“養雞買油鹽、養牛來耕田”的封閉生活。益農信息社的建立改變了他們生活,也打通了他們致富的大道。“現在查信息可方便了,只要去村里的信息社,村里有養豬、種桑養蠶信息都可以在這里找到。”40多歲的村民老趙跟記者說。老趙說的信息社,是廣西農業廳按照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帶、有網頁、有持續運營能力的“六有”標準,在全區選取試點,建立的益農信息社。 “農業信息化目的還是便民,當前特別要為農民和行政村解決終端設備和通訊設施。”吳炳科表示,為此,我們在全區開展了一系列試點工作。據介紹,玉林市博白縣是開展信息進村入戶整縣推進試點,目前已建立縣級運營中心1個,建立益農信息社191個,實現28個鄉鎮138個貧困村全覆蓋,30多家企業提供的農產品達260多個品類,月營業額580多萬元,極大地方便了農村群眾生活。 而在整個廣西,按照區有服務平臺、縣有運營中心、鎮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四位一體”架構,面向農業農村的便捷、經濟、高效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正在形成。 推“亮點”,提供快捷信息服務 今年7月,世界芒果大會將在廣西百色市田東縣舉行。田東縣一家做芒果電子商務的公司已經提前兩個多月忙碌了,“香芒、桂七、臺農、金煌芒果等幾個主要品種都已經開始有人打聽價格。”公司負責人黃濤說,在農貿網發布消息,很快就有回應,現在從沒有因為銷路發愁過。黃濤提到的農貿網,指的是廣西農業廳開設的廣西農產品貿易網,作為資深會員,他著實因“觸網”收益不少。 現在,網站展示廣西各類特色農產品總數7224個,注冊會員111349個,發布各類產品供求信息30多萬條,僅去年就舉辦21個農產品節,新增發布產品數656個,該網也成為跨時空、全天候的農產品網上交易大通道、大市場和服務平臺。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柳州鹿寨縣“呦呦鹿鳴葡萄產業示范區”,取名于美麗的《詩經》傳說,是柳州市在鹿寨縣打造的一個集實驗、示范、展示、培訓、農科體驗和休閑觀光“六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如今,示范區運用物聯網技術的遠程智能控制系統把葡萄大棚打造成智慧工廠,土地畝產值由原來的2000多元提升至2萬多元。 “現在看葡萄長勢可方便了,葡萄所受的光照強度,大棚的空氣溫度都可以通過這套系統觀察到。”示范園區內的一位葡萄農場主向記者介紹,如果溫度低了,自控系統將自動給其加溫;如果溫度高了,降溫系統就會自動開啟。 “對濕度的監測也一樣,葡萄園的空氣濕度連續一周都超過80%,提醒管理員注意預防灰霉病等疾病的預警就會發出來。”廣西慧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種植葡萄要時刻保持良好的種植環境,通過物聯網設備的聯動,可以及時判斷葡萄是否需要進行溫濕的調整。 “農業信息化為現代農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可以指導生產、引導市場、改善管理,提供服務。”廣西農業廳廳長劉俊認為,農業信息化也可以驅動解決城鄉深度融合、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管理服務模式創新、種養加一體化發展等相關問題,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新的技術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