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賺錢多,就讓農民種什么——吉林省2017年種植結構調整實踐掠影高文華 本報記者閻紅玉 2016年秋冬季節和2017年年初,由于受市場價格的影響,以生產玉米著稱的吉林省,玉米價格多數都在0.47-0.69元之間徘徊。很多農民不知道今年該種啥,怎么種,什么農產品能賣上好價錢。而曾經活躍的全省玉米種子市場也步入了低谷。隨著春耕生產的進程,吉林省各地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集思廣益,用切實可行的創新智慧,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吉林省扶余市陶賴昭鎮半拉城子村農民郭紅印,他去年種的是玉米,由于市場價格低,收入并不可觀,經過市場調查和咨詢,并向當地農業部門了解,他決定今年承包的20多公頃耕地全部改種馬鈴薯。他說:“種馬鈴薯肯定比種玉米收入高,我今年又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社員也種了馬鈴薯,我們這是抱團打市場,一起致富。” 扶余市委、市政府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簡單地讓農民少種點什么、多種點什么,而是涵蓋范圍廣、觸及層次深的一場全方位變革,不僅要看供給體系優不優、效率高不高,更要看農民的“錢袋子”是否鼓起來,農民是否有活干、有錢賺。今年,扶余市規劃建設了13個現代農業科技園、產業園和創業園,倡導改變“就農業論農業”的傳統思路,從選種、種植、收割、倉儲等環節都用工業化的思維謀劃農業發展。 蔡家溝鎮腰號村綠興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扶余市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的建設主體。這里生產的“綠丘牌”農產品在國內大中城市高中端市場聲名遠播。合作社占地面積500公頃,蔬菜大棚由最初的398棟,發展到現在的1556棟,年總產值達到6000多萬元,合作社社員年人均純收入2.15萬元。該基地建有塑料制筐廠3個、水泥桿廠2個、收貨場院20個,實現了蔬菜產供銷一條龍服務。今年,合作社種植無公害蔬菜200公頃,計劃建設50棟高標準日光溫室,30棟蔬菜大棚和秸稈有機肥場,100噸冷庫4個,F在,合作社的產品已經遠銷到北京、上海等地。 吉林省白山市渾江區紅土崖鎮是一個典型的山區鄉鎮。2016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22萬元。這個鎮耕地多為坡耕地,面積約占全鎮耕地面積的70%。多年來,全鎮以種植玉米、大豆及傳統農作物為主,由于2/3的土地面積處于水源保護區的上游,致使該區域內不允許上工業項目,發展工業項目受到制約,農民增收比較緩慢。 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該鎮黨委和政府不等不靠,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幫助農民算經濟效益賬,算勞動成本賬,算土地產出賬,引導農民加快土地流轉,促進項目落地。鎮領導帶隊先后到山東、河北、遼寧等省市區尋找項目,引進品種。重點抓了藍莓、大榛子、玫瑰、中藥材返魂草等品種的種植和加工。 為進一步激發農民參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渾江區出臺了《渾江區關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對全區范圍內種植面積達到100畝以上的玫瑰、牡丹、大榛子、文冠果、輪葉黨參等高效作物,每畝補貼200元;從地方財政中拿出240萬元資金補貼給經營者用于產業結構調整,從玉米生產補貼600萬元中提取10%作為產業結構調整補貼,僅兩項就有300萬元用于該鎮的特色作物種植。 目前,紅土崖鎮已經種植藍莓2080畝,建設了150畝藍莓實驗基地;種植中藥材返魂草600畝;基本實現60%的土地流轉,耕地60%的面積以發展特色作物為主。 根據吉林省農委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5月22日,全省旱田已播91%。玉米已經完成播種。到今年,全省累計調減籽粒玉米播種面積500萬畝;今年,全省鮮食玉米發展到100萬畝,糧改飼100萬畝;優質水稻面積增加到1265萬畝;雜糧雜豆和花生播種面積達到680萬畝;落實耕地輪作試點200萬畝,重點開展玉米大豆輪作,發展優質高蛋白食用大豆,種植面積突破400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