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調研堅持為農宗旨 探尋改革路徑 ——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調研 閱讀提示 提起供銷社,很多人熟悉,也有很多人陌生。這個成立于上世紀50年代的合作經濟組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是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在聯結城鄉、聯系工農、溝通政府與農民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60多年過去了,農業農村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進入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時期。在此背景下,供銷這個“老系統”還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日前,《經濟日報》記者來到山東調研,探尋供銷社綜合改革新路徑。 老生意做出新花樣 供銷供銷,一供一銷。過去,我國農村發展相對落后,交通不便,供銷社是農民日常買賣商品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渠道。人們常說的“扁擔精神”“背簍精神”,實際上就是供銷社社員挑著扁擔、背著背簍,跋山涉水、翻山越嶺,把鞋子、布料、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和農資產品送到村子里去,供農民購買。走的時候,再把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收上來,帶到城里去賣。這一買一賣,不僅方便了農民的生產生活,而且大大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如今,靠扁擔、背簍運送商品的時代早已過去。但是農民買賣東西的需求仍然存在,而且日益旺盛。如何將自己的老本行——供和銷的買賣做好,是供銷社面臨的一大難題。 4月26日早晨,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相溝鎮王祥社區的開元超市內格外熱鬧,很多村民前來購買商品。“聽說今天超市里好多商品打折,我們結伴過來看看。”村民王大娘告訴記者。 在社區超市內,記者看到一排排貨架整齊劃一,上面擺滿了各種商品:純奶、酸奶、面包,各種日用百貨一應俱全。“這里的東西比城里大概便宜一到二成,而且經常做活動,很劃算。”王大娘說。 除了買東西,王大娘今天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取回網上購買的電壓力鍋。“以前像電器這類的東西,我們只能到5里外的鎮上去購買,現在在村里網購就可以了,而且是貨到付款,不用擔心網上照片和實物不相符。” “縣城開元商城有什么,在我們這就能買什么。下鄉配貨的車最多兩天就可以把貨物送到村中的社區超市,小件物品村民自提,大的我們送貨上門,非常方便。”王祥社區店店長商永祥說。 莒南縣供銷社理事會主任王樂敏介紹,為了拓展“買賣”,莒南供銷社依托原有村級網絡,展開了“村社共建”。由村集體出地或營業設施,由供銷社租賃建設日用品、農資超市等經營性服務項目,每年給村集體一定的土地或設施租賃費,同時村集體通過組織村民進行大宗日用品、農資等商品團購,雙方都能獲利。 解決了買的問題,還要解決怎么賣。莒南縣供銷社發揮系統的市場網絡資源優勢,在果品、蔬菜等主產區、集散地,建設了26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與160多個大中城市農貿市場、大型超市、加工企業、學校等建立了直采、直供關系,將優質農產品直接打入終端市場。 “不光要將老生意做好,還要做出新花樣、新形式。”臨沂市供銷社調研員柳洪武告訴記者。 當前,電子商務發展如火如荼,傳統的營銷模式、銷售業態正經歷顛覆性的變革,供銷社不能掉了隊。據了解,臨沂市依托社屬龍頭企業山東沂蒙優質農產品交易中心,發展臨沂特色“網上供銷”,推動供銷流通服務轉型升級;建設了菜潤家、易農通、沂蒙優質農產品信息港3個自有垂直平臺,對接淘寶網、京東商城、供銷e家3個第三方電商平臺,目前上線優質農產品400余種,培育城鄉電商市場主體2600余家,有效解決了農產品上行問題,提升了沂蒙農產品品牌形象。 老行家拓展新業務 干好“老本行”之外,如何開拓新業務、進入新領域成為供銷社探索的重點。 大田托管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大量農民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不斷減少,“‘70后’不想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已經成為現實問題。 如何解決“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對此,山東供銷社提出了“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為農民打工”的口號,為農戶提供全托管和半托管服務。 所謂全程托管,即對耕、種、管、收、加、貯、銷所有生產經營環節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務,半托管是對2個以上生產經營環節提供“菜單式”服務。如此一來,有效解決了農民進城打工后土地的閑置問題。 4月25日上午,在高密市咸家工業園區為農服務中心,園區辦公室內正在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來自附近村鎮的種糧大戶、合作社負責人以及市供銷社的工作人員圍坐在一起,討論今年土地托管的各項事宜。 經過一上午的討論,農戶們都各自簽訂了合同,高高興興地回家吃飯去了。“簽好這份合同,我心里就踏實多了。”大楚家村的種糧大戶楚金國對記者說,他將自己流轉的300多畝地跟市供銷社簽訂了半托管服務,除了自己日常的管護,其余環節全部托管給供銷社“打理”,除去各種費用,楚金國一畝地還能收入300多元。 近年來,咸家工業園區為農服務中心依托高密市宏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接了大型農機具服務、農資倉儲物流服務、關鍵技術培訓、分享創新成果、對接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承接政府惠農政策和購買服務等六大職能,大大方便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 公司總經理王慶偉告訴記者,這家公司是由高密市供銷社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宏基農機專業合作社、宏基農機培訓有限公司三家單位于2015年共同注資成立的,市供銷社占股36%。 “土地統一托管以后,每畝地的各項費用比以前都有下降。以玉米為例,以前播種25元一畝,現在18元,收獲以前80元一畝,現在60元。種子大概比個人采購節省20%至30%,肥料每畝節省30元至40元。”剛開完會,王慶偉就馬不停蹄地跟記者算了筆賬,通過土地托管,可增加有效種植面積10%以上;實施規模化農機作業,可使糧食作物每畝增產10%至20%,為農民每畝節支提效400元至800元,經濟作物可達千元以上;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飛防作業,可降低農藥使用量20%,有效防治率超過96%…… 據高密市供銷社黨委副書記李思維介紹,目前,高密市的土地托管服務面積達到了40.2萬畝。 山東省供銷社主任侯成君說,推進大田托管很符合當前農村實際,一方面土地承包權、經營權、收益權還在農民手里,另一方面又解決了怎樣種地的難題,供銷社成為農民的“土地管家”,不僅保證了打工種地“兩不誤、同增收”,還為打工農民保留了返鄉退路,讓農民既進得了城,又留得住根。 同時,實施土地托管后,通過合作社、村級組織把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走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路子,降本節支增效,而且土地產出增益部分以及國家惠農政策仍歸農民所有,解決了農民流轉土地只獲得約定租金而不能獲得租出土地增值效益的弊端。據了解,截至2016年底,山東省供銷社系統土地托管面積達到2107萬畝,占全省耕地的五分之一。 老伙伴打造新平臺 縱觀供銷社的發展歷史,其建立之初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服務“三農”。60多年來,供銷社為農服務這一宗旨始終未變,而且服務的廣度、深度都更加深刻。 當前,為適應土地托管對為農服務能力帶來的新要求,山東供銷社本著經營性與公益性相結合的原則,以縣農資公司等社有企業為依托組建農業服務公司,聯合鄉鎮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共同建設和運營為農服務中心,形成供銷社新型為農服務主體和綜合性服務平臺。 成立為農服務中心的初衷是為了讓農民出資、農民參與、農民受益。因此,明確了“兩個比例”:一個是2:8,即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時,基層社持股比例不超過20%,農民不低于80%;第二個是3:7,即為農服務中心的投資比例,原則上縣農業服務公司不超過30%,農民合作社聯合社不低于70%。政府扶持資金可按比例以股權形式量化給農民社員。按這兩個比例計算,農民社員在為農服務中心的持股最低為56%,從而實現供銷社與農民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只有讓農民參與并有更多的話語權,讓農民得到更多利益,讓基層社得到更好發展,讓農業現代化更快推進,才能保證為農服務體系的可持續運行,保證供銷合作社改革的順利推進。”侯成君表示。 目前,山東省已建成為農服務中心855處,到年底可達1000處左右,到2020年將建設1790處,實現全省“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全覆蓋。為農服務中心的服務范疇包括開展測土配方和智能配肥、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烘干貯藏或冷藏加工、莊稼醫院、農民培訓等6項服務,同時設立涉農部門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公益性服務。 高密市孚高農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供銷社占股達39%的企業,公司負責人儀亮坦言,供銷社在農民心中形象好、信譽好,自從供銷社參股孚高公司以來,為農服務業務開展得更加順暢。 與此同時,服務規模化形成的生產標準化、集約化優勢,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條件。 桓臺縣供銷社通過基層供銷社領辦的農民合作社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開展農超對接,農產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25%,并在經營中實行雙向讓利,即對農民的收購價格比菜販高5%至8%,對消費者的銷售價格比農貿市場低15%,每年為農民增加收入2000多萬元,為居民減少支出3000多萬元。 臨沂市河東區供銷社通過建立養鴨專業合作社,創立了“魯盛”、引入了“六和”品牌、擴充了銷售網絡,與養殖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向社員養殖戶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務。目前,該產業鏈肉鴨存欄量保持在60萬只,合作社對養殖戶的墊付資金保持在1000萬元左右,年助農增收達2000萬元以上。 淄博池上鎮供銷合作社托管農村閑置住宅,發展鄉村旅游,實施精準扶貧,用兩年時間幫助池埠村脫貧摘帽、找到可持續的致富路。 侯成君說,全省供銷社系統共有1738個基層社、1330個社有企業,領辦創辦的各類農民合作社達到16205家,經營領域橫跨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市場流通、農村電商、合作金融等多個行業,在發展“新六產”上條件得天獨厚。更為重要的是,供銷社兼具經營性與公益性的特點,并且具有系統整體優勢和市場競爭力,能夠有效地組織農民發展生產、對接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