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雙創”:汗水灑阡陌 夢想歸田園2017年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農村“雙創”促進機制,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到農村施展才華。 2017年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現代農業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 2016年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 2016年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會議暨新農民創業創新大會上強調,鼓勵和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役士兵等到農村創業創新。 2015年 農業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通知,啟動實施開發農業農村資源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行動計劃。 2015年 農業部聯合團中央、人社部印發通知,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 2015年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 編者按 中國人既有田園夢又有都市夢,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現在到了城鄉雙向流動、居民兩夢共圓的時候了。2016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廣大農村成了一片廣闊天地,任返鄉下鄉者揮灑豪情,這是繼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之后農村的又一次創業創新浪潮。頂層設計已定,要唱好“雙創”大戲,當前的關鍵是要將政策善意化為美好現實,讓“新農人”與“城歸”留得住、創得成,推動農村“雙創”蔚然成風。 本報記者郭少雅 毛曉雅 2014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雙創”一詞,登上了中國人當年的網絡熱搜榜。 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他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各類市場主體每天新增4.5萬戶,新動能正在撐起發展新天地。 “雙創”浪潮中,農村的創業創新者異軍突起。他們或來自于農村土地上的首創精神,或來自于返鄉下鄉人員帶著城鎮資源要素的回流。兩會上,代表委員紛紛將目光投向了這顆正在為農業農村新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和源頭活水的“好種子”。 1 “城歸”積蓄新動能 2016年底,各類返鄉下鄉人員已達700萬,其中農民工480萬,這是來自于農業部的一份不完全統計的數字。之所以無法完全確切地統計,是因為這浪潮每天都在涌入新的力量。既了解城市又了解農村,既會跑市場又會搞生產的“城歸”們,正在帶動城市的資金、科技等要素向農村加速流動。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織金縣蔡群苗族蠟染刺繡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蔡群是個典型的“城歸”,十幾年前,她和許多家鄉的苗族姐妹一樣丟下老人和孩子,只身前往沿海城市,撿垃圾、做流水線上的工人,右手的小手指在一次夜間操作中受傷,再也伸不直了。“現在我回鄉帶動姐妹們開了苗族刺繡蠟染工藝坊,從兩個人到如今的300多人,姐妹們再也不用丟下老人孩子跑到城里打工了。” “挖掘鄉村自己的資源,就是最好的創業創新。”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承德市朝梁子村黨支部書記楊秀華在自己服務了近三十年的傳統農業村苦苦思索“創新”路,“山溝里種上花,園子里栽上果,帶動農民養一批純吃糧食和蔬菜的豬,地里賣不出的菜頭菜根也有了出路。” 蔡群、楊秀華們進行的探索為很多傳統村莊的發展提供了思路,創業創新的根本點并不在于一定要有多高的技術含量、多么雄厚的資金,而在于深挖農業的多種功能,承擔起“搞飯”的功能之后,挖掘農業農村的文化、生態功能,創業創新的浪潮就能在田間地頭激起“金花銀浪”。 從上世紀80年代離土不離鄉就近發展鄉鎮企業,到90年代離土離鄉到城市務工經商,再到進入新世紀,大批農民工跨越大江南北到沿海發達地區打工就業,農民中從來就不乏一批迎難而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人物。“只要精準施策,積極扶持,無論是一直生活在農村的思維活躍的‘新農民’還是返鄉創業的‘城歸’都能夠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力引擎。”全國政協委員楊志明說。 2 政府搭臺育土壤 創業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是市場行為,為什么政府要操這么大心、用這么大力?“雙創”提出之初,曾有記者向李克強總理提出這樣的疑問。 如今,看到農民累計創辦的2000多萬個中小微企業,超過40萬家農產品加工企業、280萬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越來越多受惠于這場“雙創”浪潮的人們意識到,“雙創”不僅僅是市場主體的自我激發,更是一場關乎中國政府的“自身革命”。正如李克強總理當時對媒體的回答,高手在民間,破繭就可以成蝶,市場活力的激發需要政府去清障搭臺。 “通過簡政減稅、放寬準入、鼓勵創新,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為創業創新者的輕裝前行做著源于政府自身的改革。 “一枚印章管到底”“多證合一、一證一碼”。全國人大代表、江蘇亞萍集團董事長陸亞萍認為,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同良好的政務環境密不可分,“去年在鄉鎮調研,很多個體商戶、中小企業都覺得機關門好進、臉好看、事好辦了。” “創業不易,農民創業尤其不易。有了創業創新的‘好種子’,還得有能讓他們生根發芽的‘好土壤’。”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北大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隋熙明說,很多金融機構不愿意貸款給農民,認為農民沒有有效抵押物、信用較差,其實農村的呆賬壞賬率并不高,只要完善農民征信制度,就可以讓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對農民提供貸款幫扶。 返鄉創業的扶持資金和優惠政策很多,但是在實際落實中可能出現“最后一公里”沒有打通的情況。“建議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牽頭組織編制返鄉創業重點項目建設規劃,讓農村也有創業孵化器、示范園。”全國政協委員、接力出版社副編審覃文靜說,“有重點地支持農民創業的重點項目,才能讓人找得到項目,讓錢找得到人。” 3 盯著市場做文章 創業不易,守業更難。村淘合伙人成了“香餑餑”,生鮮電商的文案在朋友圈被快速轉發,農村創業創新又走到了一個新的節點。2016年年中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國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已達3000家,盈利的卻寥寥無幾。如何讓農民在農村的創業創新真正創造價值,為全國人民“搞飯”為城里人“搞綠”的同時也為自己搞到錢,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是農村創業創新的最終落腳點。 “創業必須要有創新,不能只靠情懷,重點是解決市場痛點,為社會創造價值。”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岳陽市鳳凰村村委會主任楊莉帶領村民創業的次數并不少,種紫薯、種棉花都打了“水漂”,一直到她盯準當地特產黃梔子的獨特價值,建起了目前全國唯一的洞庭湖區濕地林木良種創制實驗室——湖南省第一個由農民創辦、建在鄉村并直接服務農民的高科技實驗室,鳳凰村村民的創業創新才找對了路子。 提煉天然色素,廣泛應用于食品、化妝產品,解決食品工業中的色素安全問題;提取特有的環烯醚萜苷用于抗抑郁藥物,找到了市場位置的黃梔子在市場上大放異彩,成了村民們的科技花、致富花。 鄉村美景、古村落、傳統手工業這些農業農村本就具有的要素,需要通過“雙創”的智慧,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賦予新的價值。蔡群今年來參加兩會帶來了一個VR視頻,繡娘們唱著山歌刺繡的場景在VR中得以原汁原味地體現,“看了這樣可以互動的視頻,我們的苗繡不僅可以走出去,還會有更多的人被苗鄉的獨特風景吸引得走進來。”蔡群給記者看她們繡坊最近開發的新產品——在西裝、皮包的一角小小地繡上一棵織金洞銀雨樹。“把民族風情和現代服飾結合起來,民族文化才能走得更遠。”蔡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