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为什么进不了世界杯?,世界上最好的球队,中韩足球直播今天直播时间表,历届欧冠决赛对阵,cba工资帽,中国与韩国足球比赛

首頁 >> 聚焦三農 >>品牌農業 >> “今年我養牛,明年牛養我”
详细内容

“今年我養牛,明年牛養我”

“今年我養牛,明年牛養我”
日期:2017-01-04 00:00 作者:孟振興 樊亞芳 來源:廣西日報
 下載文件:  

肉牛規模養殖讓貧困戶看到脫貧希望。圖為白圩鎮肉牛養殖場。

  “第五分社負責人:黃福全,貧困戶;投資額:20萬元。”

  12月28日下午,記者在上林縣明亮鎮萬古村塘廣黃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見到該村村民黃福全時,第一件事就是向他求證養殖場門口張貼的那張布告信息——20萬元不是小數字,一個貧困戶從哪里籌集到這么多資金?是誰給了他“大手筆”投資的底氣?第五分社的名單上還有好幾戶并非貧困戶,他們憑什么答應讓一個貧困戶做分社的“當家人”?

  但當黃福全與記者握手時,第三個問題似乎已經迎刃而解:這只右手關節突出,連手心的皮膚都已經被日復一日的勞作磨得十分粗糙;五個手指遍布一道道細小的口子,堪稱這位踏實肯干的農民最有說服力的“名片”。

  黃福全告訴記者,他曾一度認為自己這么多年都是“時運不濟”:初中畢業后,他也曾跟著同村的伙伴一起外出打工,但為了照顧患病的父母,黃福全一直不敢離家太遠,只能選擇在上林縣周邊做些零碎活。“一天幾十塊錢工錢,也就勉強夠日常的開銷。”黃福全說,由于自家條件不好,已經36歲的他一直沒能談上對象,“感覺這輩子可能就這樣了,沒什么希望。”

  “貧困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貧困戶沒有了脫貧的希望。”萬古村黨支部書記黃新倫一語破的:“扶貧先扶志,只有樹立標桿、以大戶帶貧困戶,讓貧困戶看到希望,產業扶貧才有根本的動力。”

  黃支書所說的“標桿”之一,就是第四分社的負責人、被大家譽為“女強人”的村民黃佩文。這位現年56歲的農村婦女先后投入了70多萬元資金用于合作社建設,是萬古村所有養殖戶中投資額最大的一戶。她還承包種植了100多畝的甘蔗和70多畝油茶。當記者在分社附近找到她時,她還在忙前忙后接待一家來自南寧市的信用評級機構,“只要評級通得過、有人給貸款,我就打算再引進兩三倍的牛犢。”黃佩文說。

  黃佩文并不是傳說中的“土豪”。實際上,她曾在上世紀90年代投資失敗,不僅賠光了全部家產,還背上了十幾萬元的債務。丈夫由此一病不起,未成年的子女還在等錢上學。“那幾年我都是咬著牙挺過來的。”黃佩文告訴記者,養豬、種甘蔗、種油茶,“只要能掙錢、不違法的活我都干”,幾年下來又攢起了一份厚實的家業,堪稱萬古村的“勵志典型”。2015年11月,上林縣將肉牛養殖作為扶貧產業重點項目推廣,黃佩文在家人的支持下再度“放手一搏”,出任第四分社負責人,帶領5戶貧困戶養起了41頭牛犢。

  “鎮里、村里的干部都說要‘大戶帶貧困戶’,怎么帶?支書說,帶他們養牛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讓大伙都明白,想過上好日子,還得靠自己的努力,今年我養牛,明年牛養我。”黃佩文說,跟她合作的貧困戶,家庭再困難都沒關系,關鍵是得肯下功夫干活,“黨的好政策明擺著,我這個快60歲的阿姆都閑不住,你還好意思坐在那里等天上掉餡餅?”

  記者了解到,為了推廣肉牛養殖,上林縣給予每戶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牛犢補貼1萬元,并按每頭牛最高保險額度8000元給予保險補貼,每個貧困戶還可享受2萬元額度的貼息貸款,牛出欄時政府還給予每公斤1元的回購補貼;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還努力為合作社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面支持,并給合作社的牛欄安裝了全天候的視頻監控。

  有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有了黃佩文這樣的“勵志典型”帶動,包括黃福全在內的萬古村18戶貧困戶決心加入合作社。黃福全在村里的幫助下貸了款,又借遍了親戚朋友,硬是籌措了20萬資金用于初期投入。為了把每一分錢都用到刀刃上,黃福全不僅自己動手建牛舍、掃牛棚,還起早貪黑收割牛飼料;即使口袋里揣著幾千元的“公款”,這位分社負責人上街談生意時連一碗米粉都不肯多吃。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們不甘落后,不僅悉心養護牛犢,還認真學習養牛技術,一年下來,合作社圈養的231頭牛無一死亡。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的辛勤勞作,終于換來了收獲的喜悅:今年11月中旬,首批出欄的96頭肉牛為合作社帶來了141萬元的收入。扣除牛犢、飼料及人工成本,平均每頭牛凈獲利約5000元,不少貧困戶實現了“年頭養牛,年尾脫貧”。記者離開萬古村時,幾位分社負責人正在商議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讓更多的貧困戶從中獲益。

  據了解,截至11月底,上林縣已撥付肉牛養殖扶貧產業項目資金1690.8萬元,已有71個肉牛養殖合作社、1187戶得到金融部門貸款金額6653萬元用于發展肉牛養殖;全縣已成立肉牛養殖合作社85個,養殖肉牛逾3萬頭,共有2797戶貧困戶參與其中。此外,該縣還成立了各類種植合作社42家,產業扶貧成效初顯,更多的貧困戶在政府的支持中、在鄰居們的收益中看到了脫貧的希望,邁出了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步伐。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