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余份“南繁”水稻種子從海南空運回瀘州瀘縣近日,瀘縣各地的插秧工作陸續接近尾聲。但是在位於玉蟾街道水竹林村的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瀘縣基地,1000余份水稻種子才被撒下苗床,孕育新的秧苗。 據了解,這1000余份特殊的種子於4月15日從四川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海南南繁基地空運至瀘縣。 為何要大費周章從海南運回,又為何要晚於一般水稻進行育秧? 四川農科院水稻所種質資源室主任、四川農科院首席科學家李耘說:“這批種子在去年12月於海南播種,今年4月中旬成熟。成熟后,優選的種子第一時間被運回瀘縣及時播種。在海南種植兩季、瀘縣種植一季的方式,既能夠加速品種培育的進程,又能測試水稻新品種在不同生態條件下的生長適應情況。” 在這片苗床上,除了正在茁壯成長的秧苗,還插著一根根貼著粉色和白色數字標簽的小木棍。李耘笑著說:“這個標簽就是水稻的‘身份証’,上面的數字就是它們的‘身份証號’。” 為了便於在后期對水稻種子進行甄別和選擇確定,這些種子從海南運達瀘縣后就被貼上了標簽。從播種開始,直到成熟,它們都會“戴”著自己的“身份証”,每個新品種的種子必須播撒在對應的區域內,防止混雜,便於在今后漫長的生長過程中,科技人員對每個品種的生長情況及特征特性進行觀察和記錄。 “在每一個關鍵時期,我們既要觀察和記錄每一個標簽對應區域的水稻顏色是否正常,是否出現白苗、僵苗的現象,還要對它們的分蘗力、耐高溫、抗倒、抗病蟲害等性能進行測驗。”李耘說。 據了解,這批秧苗在20—25天后,將被移栽至本田(即水稻插秧一直到收獲之前這期間的田塊),經過近3個月的生長即可進行選優收獲。 在水稻整個生長過程中,科研人員將對水稻各方面性能進行測驗,通過不斷淘汰,最終篩選出品質好、產量高、抗性強的綜合性狀好的水稻種子,並將其送往海南進行新一輪的試驗,來年在海南收獲的種子又將被帶回瀘縣播種與試驗。 李耘說:“經過這樣的反復測驗,最終遴選出來的水稻種子的綜合性狀才會更好更優。” 雜交水稻科研育種,是一場跨區域且以年為計時單位的“考試”。 如今,1000余份希望的種子已經種下,在四川農科院水稻高粱所科研人員的精心呵護下,它們將在促進四川水稻產能提升和“天府糧倉”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而瀘縣,也成了孕育和研發不同類型優質水稻種子的溫床。 “瀘縣位於四川省最南端,屬於高溫伏旱區,與省內其他區域相比較,具有有效積溫最高、極端溫度最多的特殊生態,非常適合水稻高產、優質育種。因此,在瀘縣培育的水稻品種代表性強、產量高、質量優,對四川乃至全國的糧食安全保障有著突出貢獻。”李耘說。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瀘縣基地一直持續發展新質生產力,截至目前,已經培育出超高產、優質安全、特種專用等不同類型水稻新品種近百個(次)。其中,8個品種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超級稻”,3個品種(玉龍優1611、宜優1611、品香優秱珍)獲得2022年四川省首屆“稻香杯”特等獎,育成品種已在四川及其他長江上游稻作區大面積推廣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