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湘西“三杯茶”里的鄉村振興春光明媚,位于武陵山脈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山青翠,茶葉吐綠。茶農們挎著竹簍,三三兩兩分散在茶園里。 近年來,湘西州堅持把茶產業作為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打造。截至目前,全州以黃金茶、古丈毛尖和莓茶為代表的“三杯茶”茶葉總面積達91.7萬畝,年產茶葉1.98萬噸,綜合產值98.2億元。全州涉茶人員超60萬人,覆蓋脫貧人口20萬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虢正貴介紹,為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湘西大力弘揚茶文化,做優做強茶產業,不斷提升茶科技。將茶葉產業納入鄉村產業發展的總體布局,講好以黃金茶、古丈毛尖和莓茶為代表的“三杯茶”故事,進一步提高茶產業質量效益,致富當地百姓。 莓茶因加工后茶身白霜滿披得名,永順縣山高谷深、云霧繚繞,加上紅砂巖土壤環境,是莓茶黃金產區。 在永順縣三角巖村莓茶種植基地,村民穿梭在田壟間,覆膜、扦插,忙著種植經濟價值更大的新品種“紫莓茶”。 “莓茶采摘期長,可從4月采到10月。目前全村200畝莓茶,不僅拓寬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也為產業振興注入了新動能。”三角巖村駐村第一書記熊曉謙說,為大力發展莓茶產業,州縣出臺了系列支持政策,還提供了產業發展資金,村里計劃利用20萬元幫扶資金將莓茶進行更新換代,為村民帶來更大效益。 為了助力富民“莓茶經濟”,永順縣大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先后開發出莓茶黑茶、莓茶花草茶、速溶茶等茶產品。“去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收購種植戶莓茶1800萬元,合作農戶收益良好。”公司董事長王少甫說。 黃金茶是湘西州古老的地方珍稀茶樹種質資源,湘西州成功研究出黃金茶快速育苗技術和覆膜栽培快速成園技術。“苗周期由13個月縮短至6個月,成園時間縮短至2年,比傳統技術提早1年以上。”湘西州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史春枝說,2018年至今累計繁育黃金茶高質量營養缽苗1億株以上,推廣高標準種植快速成園技術15萬畝以上,加速了湘西標準化茶葉基地建設進程。 吉首市隘口村是黃金茶的發源地之一。走進村內綠意蔥蘢的茶壟間,三五成群的游客在拍照留念。司馬茶居民宿餐飲部部長張彩霞從春茶季開始,已經連續忙碌了一個月。 茶香手撕雞、茶香青團、茶香小鮮肉餅等,張彩霞用村內采摘的黃金茶制作出一道道鮮美茶餐,受到游客好評。“餐廳總共12桌,旺季一天翻臺40多桌,毛收入一萬元,根本忙不過來!”她笑著說。 通過茶旅融合發展,隘口村已成為湘西州鄉村振興示范村。目前,全村共發展黃金茶2萬畝,年產值超1億元。“我們村山多地少,曾經三餐難飽。種植茶葉后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超過3萬元。”隘口村黨支部書記向天順說,自從有了茶產業這個“金飯碗”,過去外出的村民基本都回來了。 據悉,為更好地保障采茶旺季用人需求,吉首市在6條重點涉茶村寨線路增加了運力保障。 如今,茶文旅融合發展已成為湘西州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近日,“千年茶鄉”古丈縣的茶文化博物館迎來了今年第一批研學團隊。通過講解員的詳細介紹,古丈縣第三完全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們系統了解了古丈毛尖種植的歷史淵源。參觀結束后,學校還鼓勵家長帶孩子們到臨近茶園近距離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古丈縣青竹山茶業基地負責人瞿繼團認為,茶旅融合科普研學市場廣闊。“古丈毛尖制作工藝是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種茶是我們這邊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希望通過研學活動,讓更多學生傳承茶文化的同時,帶動村民增收。” |